其他

【生活圈】打造健康养老生活圈

2018-03-24 江苏经贸离退休工作

来源:教育部老干部之家



随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老年人群,如何能够健康养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居家养老为空巢老人编织智能安全网

近年来,各地空巢老人意外事故频发,不断刺激着公众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社会对空巢老人养老安全问题的广泛讨论。如何解决空巢老人养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智慧的时代课题。近日,一幅入选全国26 届摄影艺术展览,标题为《独生子》的作品引起关注。照片中两个病榻上的老人和一个辛酸孤独的“独生子”背影,折射出当代独生子女面临的父母养老问题。

“很心酸,但又无奈。”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也关注到了这张照片。他认为,国家应完善养老体系,并加大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和对独生子女的政策倾斜力度。社会要正确面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群策群力进行解决。 

“现在已经进入了银色浪潮,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赵皖平认为,居家养老更适合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和养老方式,“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并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扩大覆盖面。” 

“不仅要对独生子女父母多关注,对承担巨大压力的孩子们也应该给予适当政策支持。”赵皖平表示,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是“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也就是说,这一代独生子女今后面对的是结婚后两个人要赡养四个老人甚至更多,还要至少抚养一个孩子,这对独生子女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建议可以给独生子女在假期、薪酬方面多一些政策支持,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更好条件陪伴和照顾父母。 

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尽管机构养老具有良好的适老化硬件和服务,但其实质则是将老人从社会群体和家庭中分隔出来,带来的结果是老年人对家庭归属感缺失,容易引起老年人恐慌,产生强烈的被遗弃感,心理失衡,不少老人易患抑郁症,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都不理想。相比之下,居家养老模式更能很好地照顾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化属性。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瑞典、日本等都大力推广居家养老。在国内,居家养老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中国人关于“家”的传统价值观。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制度,在中国延续几千年,大家庭所造就的养老观念,成为维系中国养老制度最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居家养老模式认可度高,但适老硬件和服务往往不匹配。

“完善资源配置,发挥社会力量,加上子女的责任,居家养老可以很好地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的养老文化,让每个人做到老有所养。”夏涛委员认为,居家养老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老人在精神慰藉层面上得到满足。“政府配套服务跟上,特别是医疗资源,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网络化服务、社区志愿者等都是居家养老的必备内容,都能够发挥居家养老的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杨正国认为,国家要结合当前科技能力,从政策层面建立空巢老人精准关爱机制。同时还要加大老年人健康检查监测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开发价格亲民、易于穿戴、可实现适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心率测量、健康管理等功能的智能终端监测设备。通过“绑定联络人”的方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服务机构、空巢老人及家属联动机制,为空巢老人提供远程保护服务。

慢病管理重在基层

代表委员们认为,一些常见的老年病、慢性病,也是新时代下的健康老龄化需关注的课题。全国政协委员王国涛指出,我国目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总数达到1.5亿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医”和“养”的需求巨大。

“发展健康持续的医养结合产业,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挑战是,如何提振市场需求。”王国涛称。他认为,要提高我国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首先要做到“两个整合”,即整合评估和整合照料;在政府层面,则应该做好“四个统一”,即统一管理部门、统一配套政策、统一服务标准及评估和统一信息化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王立祥表示,在老年人所患的慢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心脑血管疾病最大的并发症就是心脏骤停,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心脏骤停,以往的抢救方法是压胸,也被称为“胸外按压”。但是,由于老年人钙流失严重,骨质疏松,如果没有运用正确的抢救方法,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很容易出现胸肋骨骨折,不但无法保证按压的力度,还会因为骨折刺破临近器官带来负作用,使心肺复苏抢救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应探索更加有效的抢救方法,并进行传播推广。

代表委员们认为,慢病管理尤其是老年性慢病管理重在基层,如何在基层把慢病“截”下来,如何规范诊疗流程,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这些都非常重要。

“如果将钱投在老年人得病之后的治疗上,或者投在手术本身,不如将预防和康复纳入医保。”代表委员们表示,将慢性病的预防康复纳入医保体系,表面上看似乎是多投入了钱,但是却能节省二次手术或者大型手术的支出,不仅病人受益,对于整个国家也是有利的。

涉老产业将成新经济增长点

全国政协委员霍勇指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去年底覆盖超过9亿人,解决我国养老最基本的保险保障这一问题,离不开中央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对养老产业的合理布局。随着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未来涉老产业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社区养老社会化是城镇工作的重点,社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围绕“五个老有”的要求,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建设要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梯度发展。软件方面要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服务项目,抓好物业管理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或患病老人服务,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

其次,加快政策体系构建。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制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确立了政府保基本、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建设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框架。与此同时,一些借鉴国外、富有创意的新型养老模式在我国悄然兴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养老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上对这些新型养老模式也存在种种担忧。如“时间银行”存储的“时间”未来能否兑现,“抱团”养老再过10年乃至20年如何持续,共有产权的养老房在以后如何继承或租售等等。因此,要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推广各种类型的养老模式,改变养老全靠政府的不合理局面,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政府要加快养老配套“政策体系”的构建,让各种社会力量真正成为养老产业的主角,以提供更加全面、多样化、细分化的养老服务。

社区健康幸福养老需求大

作为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白衣天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一直关注有关健康养老的话题。今年两会,她提交的提案就和这个话题有关。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黄改荣说,作为医生,自己非常清楚老百姓在健康养老方面的需求。

她说,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大多老人还是希望在社区养老。“所以说要让老百姓健康幸福养老,单靠养老机构是远远不够的,社区养老应该是我国城镇居民养老的主要形式。”她认为,社区养老要做到健康幸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打造社区多功能服务平台是助力社区健康幸福养老的好办法。”

黄改荣说,软硬件建设方面,可以以社区管理为基础,联合住建、规划、通信、医疗等部门,对现有社区进行改造升级,对新建社区做出标配规划,建立综合服务场所和多功能服务互联网平台,使其具有家政预约、智慧购物购药、健康管理、就医预约、看护预约、绿色转诊等多功能网络服务。

在社区多功能服务平台的功能建设方面,黄改荣建议,政府对社区的下岗、待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再加上从社会上招录的相关人员,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家政、餐饮、看护等服务队伍,给社区居民提供各种钟点服务。同时,设立老年文化娱乐场所和综合便民超市,超市给居民提供有偿送货到家服务,使社区居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得到双重服务满足,提高社区养老的幸福感。

建设社区多功能服务平台,社区卫生站是重点。黄改荣建议,政府出资招纳适量的全科医生、康复科医生和专业护士,负责社区居民健康保健知识的宣教、慢性病的防控及慢性病的家庭治疗,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管理,负责与上级医院对接,对慢性病进行管理服务和康复指导、慢性病药物配送。一旦居民大病发作,第一时间快捷精准向综合大医院转诊,避免居民就诊的不及时和盲目性。

— END —

江苏经贸离退休工作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