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宪法守宪法述评: 筑牢共同思想基础 | 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指南

2018-04-02 江苏经贸离退休工作

来源:新华网、光明日报



学宪法守宪法述评: 筑牢共同思想基础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题:筑牢共同思想基础 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学习贯彻实施宪法系列述评之一 

  开栏的话: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我国现行宪法又迎来一次完善和升华。与时俱进的宪法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于进一步加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修改宪法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宪法,让文本上的宪法“活起来”“落下去”。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推动宪法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从4月1日起,新华社开设“学宪法守宪法”专栏,展现全社会深入领会宪法精神、深刻把握核心要义,广泛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生动局面。 

  新华社记者罗争光、王琦

  我国宪法发展史上又一次矗立起重要里程碑: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时隔14年再次修订,是时代所趋、事业所需、民心所向。学习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宪法,筑牢奋进新时代的思想根基、激发奋进新征程的新作为,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宪法保障。

  新时代呼唤宪法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宪法保障 

  全国人代会闭幕不久,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就参加了一场司法部召开的律师学习宣传贯彻宪法座谈会。

  “此次修宪,体现了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意志,有利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统一,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需求,有利于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内在统一。我们律师队伍尤其要身体力行、提升自我,做宪法精神的弘扬者、宪法权威的维护者、宪法实施的推动者。”高子程的发言表达了与会者对宪法修改的共同认识。

  与时俱进是我国宪法的重要品格,修改后的宪法,“精、气、神”更充沛。

  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宪法作出适当修改,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实际上解决了宪法的进步性、长期性和稳定性问题,保持了宪法持久的生命力。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方向,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

  广大干部群众以各种方式学习宪法,表达着共同的心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以引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这次修宪的鲜明特征和重大成就之一,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进了宪法与党章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国家和社会全面领导的根本性制度保证。”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说。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表示,新修订的宪法全面吸收了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成果,更好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参加了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新修改的宪法有着深刻认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高杰说,宪法修正案把党的领导写进总纲中规定国家根本制度的条款,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等等,都体现了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根本制度保障。

  新征程迎来新护航——用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翻开新修订的宪法文本,序言部分即可清晰看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广大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认为,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是宪法对国家发展作出的权威性描述,以根本法形势确认了国家未来发展的蓝图,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认真学习贯彻实施宪法,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方向——

  “此次修宪犹如吹响了面向未来的号角,是在宪法层面对全党全国人民的一次‘战前总动员’,以此确保我们的道路不动摇、目标不动摇、方向不动摇、方略不动摇。”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说,当前要加大力度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坚定共识,使宪法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最根本的秩序保障和制度规范。作为专家学者,我们也要贡献一份力量,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宪法、尊崇宪法。

  全面学习贯彻实施宪法,将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鼓舞和持久动员——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在宪法层面进一步明确,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的信心和决心,也必将增强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给广大农村地区带去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左文学表示,将把贯彻实施好宪法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法治轨道上不断释放农村潜能与活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

  扎实学习贯彻实施宪法,将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市长旺堆表示,宪法修改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说,今后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用实际行动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按照宪法确立的发展目标持续奋斗,把祖国和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保障激发新作为——在宪法统领下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能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既要深入全面,也要重点突出,要把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落实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去,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确保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的全面贯彻。

  要在宪法统领下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是党中央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这次宪法修改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符合法治发展规律。

  他认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依据,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提升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水平。

  要在宪法统领下更好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此,修订后的宪法,依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使我国人民享有的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丰富的参与实践。

  贯彻实施好宪法,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和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要在全社会营造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捍卫宪法的良好氛围——

  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后,各地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实施宪法的热潮,江苏、辽宁、陕西等地纷纷组织宣讲团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开展宣讲宪法知识,通过组织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式讲好宪法故事,增强宪法自觉。

  “修改宪法是为了更好实施宪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纪录片学会副会长王建国说,“要通过我们的文艺作品,培育全社会的法治精神,让更多群众知宪法、懂宪法、守宪法。”

  奉法者弱则国弱,奉法者强则国强。“领导干部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关键少数’。”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凤城市政协副主席陈德表示,确保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宪法权威才能树立。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坚决维护宪法权威,依宪治国向前推进的步伐就能大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根基就能不断夯实。

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指南

戴小明(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系统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陕西西安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走进社区宣传宪法知识。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顺应历史潮流、传承中华法文化精华、借鉴国际法治经验的最新成果,是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规律、时代逻辑和现实要求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法治文明和人类法治文化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现代化强国必然是法治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世界上一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而是落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巡回法庭受到基层群众欢迎。图为广东湛江硇洲法庭办案人员前往渔船开庭。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有力回应了时代需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深刻理解当下中国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重要保障。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论断,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方向、道路、抓手,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其中,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唯此,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前进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既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又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3.将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备良善的法律规范体系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要完善立法体制,优化立法职权配置,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能否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做到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得以确立的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牵引和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全面依法治国,政府必须全面履行职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制约监督体系和上下联动监督网,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权力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制度机制,包括完善行政立法的体制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等。要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等。

  全面依法治国,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要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这项改革打破了以往体制机制的障碍,推动国家监察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与时俱进,是对国家监督制度的重大顶层设计,是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之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2日 06版)

— END —

江苏经贸离退休工作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