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曾仕强:这才是祭祀的真正目的, 现在人完全不清楚 | 清明节可以教孩子的事,让孩子懂得感恩!

2018-04-05 江苏经贸离退休工作

来源:良心微课、囯学生活圈



曾仕强:这才是祭祀的真正目的, 现在人完全不清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621tc304e&width=500&height=375&auto=0


◆  ◆  


曾仕强教授最新视频「如何习孝」全球首播

点击下图,成为会员


国人最尊敬祖先,是世界上唯一把祖先的牌位扛在肩膀上,到处行走的民族。中国人非常重视祭祀。祭祀跟宗教没有关系,当然也不是迷信,而是用一个共同的目标,来齐一家人的心。所以,我们总有这么一个牌位在那里。

 

西方人完全看不懂,说我们是在拜偶像,那不是事实。中国人拜天地、拜祖宗、拜圣贤,那天地是偶像吗?当然不是。祖先是偶像吗?那更不是。圣贤是我们仿效的对象,也不是偶像。我们拜孔子,孔子是人;我们拜老子,老子是人;我们拜释迦牟尼,不要忘记了,释迦牟尼也是人。

 

中国人的祭祀完全是一种不忘本的精神,天地是根,父母是本,没有圣贤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延续。其实就这么简单。

 

祭天祭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祭祖宗每个家庭不同。但是我们要记住,《论语》有一句话,叫作“祭如在”,这个“在”就是说,你要亲自在那里,不能打个电话说我不能回来,你们替我祭拜一下,那是没有用的。而且要祖先也在那里,双方都在。你可能会觉得这怎么可能。

 

因此,我们就很佩服孔子,他用了一个“如”字,“如”就是好像,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只要你心中有他的存在,他就存在;你心中没有他的存在,他就不存在。这个是没有办法用科学证明的,也不是客观的,这叫感应。


祖先虽已死亡,而气尚未散尽。到底还有多少?只有子孙由于频率最为相近,最容易有所感应。若是子孙不忘本,心中有祖先,自然感觉有气的互动。感应,只有一个原则,三个字,“诚则灵”。


什么叫诚则灵?一般人都认为诚是对别人的,诚是对自己的。就是你不要骗自己就叫诚,你骗别人,人家要上当那是他自己的事,中国人从来不同情吃亏上当的人。所以我们现在很糟糕,真的很糟糕,我们最近又流行三个字,叫“同理心”,那非常糟糕。西方人有同理心,因为他没有载体。同样讲理,西方人叫法理,我们叫情理。所以,当你诚心够的时候,自然感应得到。

 

你想拜孔子,其实也不必走到他跟前去。你走到跟前,跟他没有感应也是白来。你就坐在家里,想想孔子讲的一些话,你跟他就有感应了。你心中有孔子,孔子跟你就有感应;你心中有父母,父母跟你就有感应;你心中有天地,天地跟你就有感应


因此大家不要把祭祀看成是宗教,跟宗教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们只是纯粹地感谢我们的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没有圣贤,就没有我们中华文化,天地、祖先、圣贤都没有了,我们也就不见了。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传承下去。

 

所以,每年清明节,我们要把全家人集合起来。为什么叫清明?因为人活着有七情六欲,受到外界的诱惑,不清不明。做人就是不清不明的,不清就是脑袋糊涂,不明就是眼睛模糊。清明节那天你去祭拜祖先,你就清明了,因为你跟祖先连线了。因此我们要提醒自己,要去扫墓,而且一定要带下一代去,不然你去也是白去。


我们现在去看,扫墓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都忙,就算去了也是待在那里,根本就与祭拜的对象没有关联,那去了干吗?祭如在,就是要双方都在,有一方不在都不行。

 

我们是这样:“事死如事生”,父母已经往生了,我们还把他们当作活着一样看待;“事亡如事存”,父母已经死了,我们还当作他们存在一样,心中还跟他们有感应。这是大孝。

 

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那条导引线,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而且非常灵光。外国人都笑我们,说我们跑到哪里,都抱着一个完全没有用的祖宗牌位。其实他们不了解,我们的祖宗牌位,就好像他们的十字架一样。他们时常对着十字架做祈祷,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上帝;我们把祖宗牌位放到我们居住的地方,是因为它在,我们的心就安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就知道,我们是有根的。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宗祠又修起来了,宗祠一修起来,姓氏的来源就清楚了,一代一代就知道自己的辈分了,这样就会有伦理,大家就会守分,然后自然而然就会规矩起来,这就叫家风,这就叫传承。


清明节可以教孩子的事,让孩子懂得感恩!

在西方节日的影响下,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逐渐喜欢上过洋节,有些甚至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兴趣。家长如此,更别说受父母影响很深的孩子了。实际上,对孩子来说,各种传统节日的庆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父母千万不能错过。清明节更是如此。


讲清明的故事-介子推不言禄

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想要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却不愿意,背着母亲躲在绵山。最后只好火烧绵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来,但火烧三天三夜至熄也不见其出来。重耳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祭祀活动也是一种感恩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和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

因为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踏青节。

清明节前后,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带着宝宝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放飞心情。

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妈妈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给宝宝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让宝宝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宝宝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通过这些活动,常常会引起宝宝无限的好奇。

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

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

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带孩子一起种花养草

在24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

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和昆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那么,爸爸妈妈也不要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适当地跟孩子聊聊。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话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

顺便教教孩子如何防火

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烧冥纸,但是清明前后,天干物燥,野外、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叶,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灾。我们除了要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害性,最重要的还是告诉孩子防火的知识。

我们在烧冥纸的时候要不忘给孩子解释和提醒这些: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属容器来燃烧这些冥纸;不管在哪里,都不能将点着的蜡烛、香火、火柴、烟头、火机等物品丢到草丛或草地上,这样很容易引发火灾;在祭拜结束后,要求孩子帮忙检查四周,看燃灰是否清理干净。在确保冥纸或香烛完全熄灭,没有余火后才能离开,避免死灰复燃。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何乐而不为?


— END —

江苏经贸离退休工作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