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届高三长沙市一中第六次阶段性考试作文资料

教师 龙文 湘语文 2021-10-31
点蓝字关注我 满满都是干货


 欢迎加入全国语文教师微信/QQ群,每天资料更新,群员海量分享,相互切磋交流,减轻教学负担。可加微信号188877878


  教师简介



龙文,长沙市一中语文教师,高三骨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语文报杯作文大赛一等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的名言,被誉为“横渠四句”。

有人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认为它最能表现儒者襟怀,最能彰显人生的器识与宏愿,也能体现人类对教育的最高向往。

请从“横渠四句”中选择任意两句形成有机关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考纲变化】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的变化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透露信息:①新增“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表明2019年高考将更加注重对思想道德的考查。②将“文化素质”具体为“科学文化素质”,注重文化的科学性,隐含对理性逻辑思维的重视。

二、写作变化

新增两道题: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 、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

透露信息:①写作关注社会,关注时代。②重视对理性思维的考查。

三、不变的:发展等级“深刻”,依然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时事管窥】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图片来自网络



【题意理解】


一、“横渠四句”解读

共同点:都采用“为……”的句式,“为”字后面的内容不仅仅是某种对象,也是追求的某种目标,而我们都应该把这些当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分条解读

01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天地”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 “立心”也即“立天理”之心,因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必然会普遍接受孝悌、仁义、忠信等道德伦理价值。“为天地立心”就是要用精神力量(心)认清客观世界(天地)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确立坚实的理性基础。这阐述的是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02

“为生民立命”,“生民”指天生万民,“命”指天下人民代表之天命。真正的儒者不管夭寿祸福,都坚持修身以待,这就叫立命。“为生民立命”就是要关心人民的命运、反映人民的心声、消解人民的苦难,增进人民的福祉。这阐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03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过往历史上的圣人,“绝学”,指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继绝学”,即是在继承孔孟之道基础之上,接续道统,发明创新。“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推广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下去。这阐述的是现在与历史之间的关联,强调现在对历史的传承。

04

“为万世开太平”,“万世”是一个时间范畴,“太平”、“大同”、“盛世”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乃至历代先圣先贤所孜孜以求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维护社会中积极的进步的因素,抨击社会中消极的落后的东西,并向人们指明通往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这阐述的是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关联,强调了对未来的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


二、立意角度

材料第二段的“有人说”,实际上是提示考生立意的角度。“精神坐标”提示我们应以先贤为榜样,努力去完善自我。(个人层面)“儒者襟怀”提示我们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地去入世。(社会层面)“人生的器识与宏愿”提示我们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与追求。(理想层面)“对教育的最高向往”则提示我们(教育者)应以什么标准去培养教育后辈,或者学生(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教育层面)

由此启发考生关注四句之间的联系,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关联,既回眸历史,又立足现实,既呼唤理想,又着眼后辈未来,以实现更高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任务要求

1、从四句中任选两句形成有机关联,符合考纲中“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的要求。常见的关联有:并列、因果、主次、递进、条件、转折、承接、矛盾对立(相反相成)、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现象与本质、整体与部分、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实践、内因与外在等。

2、结合阅读与生活。要求考生不纸上谈兵,应关注社会民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与阅读体验,来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3、关联性与一致性。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且要统一集中。这需要所引用的两句本身要有相关性、一致性。

选一二句(辩证统一关系)可以是在追求理想的时候,既要志存高远,探寻规律,又要胸有猛虎,细嗅蔷薇,关注基础民生。不能只在云端跳舞,也要贴地步行。

选一三句(因果关系)因为有着为天地立心的深刻体察,所以才能成为圣贤,所以他们的学说才能成为“绝学”,这也是为学的根本。

选一四句(条件关系)只有提升个人境界,找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才能实现太平盛世。将个人修养与家国命运联系起来。内圣外王,修身才可平天下。

选二三句(因果关系)因为要关注基础民生,教化苍生,所以需要往圣绝学来开启民智,所以对于传统文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与发扬。

选二四句(条件关系)为生民立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才能实现真正的万世太平。这样的太平盛世才更具普世的价值,也才能更长远更稳固。

选三四句(理论与实践关系)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和古代典籍中找寻为社会兴除利弊的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也说明读书应该有更高的目标,经世致用,不应过于狭隘与功利。


图片来自网络



【学生佳作】



   为天地而继绝学   

文/6班 彭程


学问与天地,似乎是从一个起点出发而相背离的两条线。然而这两条线,却不是机械冰冷的直线,而是在人文映照之下的有温度的曲线。正如横渠先生所言: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学问之传承,或者说教育,从来都应以天下作为最高的追求。

常人看来,教育便是获取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这是现实的。古人为求取功名而科举,今人为一份更体面的工作而奔忙。教育确实具有现实性。然而,这样的现实性应当是对现实的关怀与反思,而不只是个人的发展。同时,教育还具有理想性。它将精神世界的财富积聚并传承,不断发现自我、家园与世界。这样看来,教育与家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化人,而根本目标则是传承文明。那一缕尼山的月光就这样悠悠地照进了华夏民族的黑夜,在乱世之中照亮了七十二位贤者的影像,丰盈滋养了中华千年的文明。千年的精神就这样被教育的丝线编织出了一幅锦绣,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光彩夺目。即使“华北之大也无法容下一张课桌”,西南联大仍然坚定着育人的理念。变的是几经转迁的校址,不变的是心忧天下的情怀。一批又一批青年志土从西南联大的校园中走出,为民族与国家的危难洒下热血。

学问与天地,在传承之中转了个弯,在无限远处汇合。治学,似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活动,考究文化,探寻规律;天下,更是一个极其现实的词汇,民族存亡、国运兴衰。但学之根本,在于现实。治学从来都是依靠于现实而存在。自然科学之探究,源自于对工业生产技术的探索;古史经纶之叩问,是为了从先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以指导现世之发展。

学育一体,教育与治学都是“继绝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于是,当我们忙碌于作业与考试时,是否应当思索一下求学的目的?当我们着眼于惨淡的分数时,是否应当拉开距离去看国家与世界?面对作假的论文,指责的同时也应当反省学问的初衷。

为天地立心与为往圣继绝学,不是“闭门即是深山 ”的幽静和与世无争,应是“暗昧处见光明世界”的襟怀。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这颗明珠,当是“为天地而继绝学”。

 


  立正心,开太平   

文/5班 杨雨桐


近来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此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精神状面貌同样好转,取得众多瞩目成就。然而快速发展下隐藏着巨大祸患,如顺风车杀人、中美贸易战等,此皆位于患机之列,而又只是冰山一角。

故中国改革道路仍需努力深化,而具体该当如何,则引两句话,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何人为天地立心?众人也。为天地立何心?正心也。从人的角度来说,处于天地之间,当有正心。而何为正心?由我观之,即为自我约束与自我勉励之心。曾有学者说应追求自由之精神。此话不假,束缚阻碍发展,而自由推动创新。然而放任自由则易导致道德沦丧,秩序混乱,而灾难骤起。故人应皆有自我约束之心。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标尺,去衡量事物好坏善恶,去孜求自我完善之人格。若人人自我约束,不为恶,则祸乱难成。而在此基础上,自我勉励,鼓励自身向好发展,追求进步,做善事,做有意义的事。此为立正心。进而推动自身、他人乃全国家社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乎?

如此,开万世之太平,还须以国家之梦想来引导,以众人之正心来纯净社会之风气,风清气正,方可国泰民安。然开创何种万世之太平?一为本国,二为世界。

开本国之太平,仅靠人民立心是远不够的,需有国家立本,加强引导。以何为本?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障人民利益,能够促使人民更加积极更加自觉,更加有保障而无负担地追求正心。此外,国家利益即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利益方能强大国家利益,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发展.,实现国之太平。

其次,更需开世界之万世太平。当今世界主题虽为和平与发展,但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仍威胁着世界各国利益与世界和平。然而,世界已成为一个共同体,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促进长久进步与稳定。为此,中国应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宣扬和平合作精神,实现全世界之万世太平。

当立天地之正心,开万世之太平,于广阔天地中奋发有为。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的教育应当做到什么?   

文/7班 李家瑜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从古至今,教育从来都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重视。“天地君亲师”,师者之重要、教育之重要彰显无疑。然而现代社会,学生刺杀老师、犯罪者利用专业知识危害社会等问题,却警钟长鸣,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当代教育的缺失和漏洞。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当做到什么呢?

我认为,教育当使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教育是对知识的传承。在历史洪流中,人的一生不过转瞬即逝。人类文明的历史在恐龙等远古生物面前也不过渺小如白蚁。然而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人类却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发展迅速的人类文明,并还在不断进行着改造世界的活动。在我看来,教育是人类实现质的飞跃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人类受生命时间、记忆能力、交流方式等条件的限制,但也因如此,教育才突显出其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教育使人们能留下先圣的全部知识与实践经验总结,让每一个时代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发展。“为往圣继绝学”,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历史与现实之必需。

便是如此。“往圣”既是先人,也可以是一切传承者。诲人不倦的老师、关爱提携的长辈,都可以被当作“往圣”。教育活动中,首先便要学会尊师重道。而“继绝学”,不仅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知识,而是根据不同需要加以提炼、升华,最终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想。

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表面,教育也不仅限于传授知识。“为万世开太平”指的就是以正确价值观为引导,将知识转化为物质和精神力量去造福社会。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应总结诸如儒学经典等内涵,让其符合当代社会的思想,也要通过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他们引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同时,教育所学不能如“蓝田日暖,美玉生烟”般扑朔迷离,而应当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真实与踏实。当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才能和知识运用到国家社会建设中时,“万世太平”也就指日可待了。

从古至今,教育与耕作一样,是一直存在的社会实践。后者提供丰富之物质,前者着眼精神之富足,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与耕作这样只需简单地重复工作的活动不同,教育活动却应该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改进。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教育不变的向往,同时也是我们应当做到的便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继绝学以开太平  

文/20班 张志豪


为万世开太平,立名于天地间,被后人瞻仰,是每个人的宏愿。但我认为只有先“为往圣继绝学”,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明代茅坤在《史记抄》中写道:“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刘阮,酒仙也;韩信,兵仙也。”“仙”非常人所能及,而古代中国孕育了如此多的“仙”供人瞻仰,因而,往圣绝学值得继。

要继承,先要学。学先贤之为人处世。孔夫子被鲍鹏山先生誉为“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周游列国,不得用,不放弃,我们应当学这样的韧性。太史公,身遭宫刑,仍承父志,作《史记》,我们应当学这样的坚守。韩信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辅佐刘邦成帝业,我们当学这样的变通。

当今时代,网络发达,价值多元,机遇与挑战并存。有这样的坚守,才不至于迷失;有这样的韧性,才不至于颓败;有这样的变通,才不致于拘泥。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方能为往圣继绝学。

而要为万世开太平,还需“责任”一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和时代。

古有辛弃疾“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怅怨;今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辛弃疾苦于朝廷怯懦,一腔怨愤写进词章,也能名传后世。毛泽东以高贵的自信,把握时代的脉搏,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后人敬仰。

此二人有时代观念,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意识,能当时代之大任,故而能成全自己。

若人无责任意识,满身才华不过是对世界更大的危害。纳粹时代,才华出众的设计师设计精妙的毒气室,儿童被医生毒害,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凡此种种,皆未把才能置于正确的场合以创造正确的价值。

因而当有责任意识,方能无害于社会。

为往圣继绝学,习古贤人的大智慧以滋养自身。联系时代,怀责任意识,创造不朽功勋。如此,才能在天地间立名,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精彩片段】


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两句富有儒学气质的名言,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哲理:即要有成就大的事业,就要秉承为天地、为生民的使命感。

天地,可以指世间万物,又可以指天地万物变化之理;生民即人,为生民立命便体现了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天地与生民总是相依相存的,少了天地,生民并无法生存;少了生民,天地便生机不再。在道家学说中,人的境界便被划分为为己、为人、为天地,“天地境界”便是古今圣贤所共同具有的使命感。(《使命铸成就》)


2


学问与天地,似乎是从一个起点出发而相背离的两条线。然而这条线,却不是机械冰冷的直线,而是在人文映照之下的有温度的曲线。正如横渠先生所言: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学问之传承,或者说教育,从来都应以天下作为最高的追求。(《为天地而继绝学》)


图片来自网络


3


如果没有对于往圣绝学的追求,就像是一艘没有方向的船,如果没有为万事开太平的决心,每个人都空谈理论,在梦想的乌托邦里遨游,却跌落在现实的无尽深渊中。

南仁东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一生只做成一件事,建设属于中国的“天眼”,他作为总工程师,会亲自检查每一个细节,他将知识和行动结合在一起,建造了全球最大口径的信号接收器,为中国突破了这一大难关。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认为其展现出来的不只是仅限于书中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人的方式,让人的精神到达一种更高的境地。而“敢为人先”,正是这书中希望传达的观点,是希望高素质文化精英们不是拿着手上丰富的薪资而挥霍自己的时光,而是用自己的智慧,敢为人先的去做创新,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文授权转发自全国最大的作文社区:十二公里(12KM)


相关链接

语文教学千集音频视频资料汇集(全网最全)

有关汉字精髓的三个视频,值得给学生看!

2019最全:小、初、高十二年分级阅读书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电子版全套(20本)

1~12年级208篇必背古诗文文字+音频

10部词典打包下载:现汉、古汉、成语词典……

《经典咏流传》全部诗词、音频、视频都齐了




网聚语文同行
荟萃语文资源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不能留言点赞 就请夸我好看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