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热点素材:“90后梗王”袁隆平(时评精选,采访视频)
湘语文精选精编,转载请保留出处
到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袁隆平
可下载素材文档和《面对面》采访高清视频
导读
备受推崇的袁隆平,也同样遭受一些网友的无端指责。在2019年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90岁的生日。一大早,央视的“主播说联播”就专门为此发博,庆祝袁老从“80后”变成“90后”,并祝福他健康地升级“00后”。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一眨眼,那个我们课本书页上,深耕在稻田里的袁爷爷,已经90岁了。但在微博下方,也有很多无脑言论,他们躲在网络背后,恶意抹黑“杂交水稻之父”,有说他“德不配位,晚节不保”的;有说他“违背宪法”的;还有说他是什么“大毒枭”的......看到这些,确实让人愤慨,这样一位拯救了千万生命的英雄,竟然被贬低到这种程度。
今天我们推送这一组作文素材,供中学生朋友学习使用。关联话题
梦想不息 奋斗不止 科技自立 创新精神
爱国图强 甘于奉献 真诚质朴 心存梦想
终身学习 精益求精 谦虚低调 认真执着
志存高远 淡泊名利 重视民生
【英文致辞 —— 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5年,袁隆平卸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现在的身份是该中心研究员,继续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即使早已超过退休年龄,即使即将迎来90岁高龄,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依然坚持到办公室“上班”。对于时间的逝去和身体的衰老,袁隆平流露出格外的豁达,而对于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更多的是紧迫感。
近日,袁隆平接受了央视专访,谈及他的两个梦想,他说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而另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高产不封顶”。因为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除了水稻,袁老也有许多的爱好,他会拉小提琴、下象棋、打排球,游泳也曾获得过冠军,甚至报名参加过空军。只是这所有的爱好都抵不过他口中那个“简单的梦想”,一个简单的却解决了全球数万乃至数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梦想。
精选评论 → 1
袁隆平的梦想因简单而伟大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高路
这数十年来,正如世界上大多数的杰出的科学家一样,袁隆平一直站在公众的眼前,一直站在第一线,一直给大家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
15日,记者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15日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了该省科技厅组织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袁隆平却依然奔走在田野中,做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他的动力来自于他的梦想。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诚然,这两个梦想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如果能实现,对于解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是重大的突破,但他的梦想又有别于一些科学家的梦想。他所从事的水稻育种,整天与泥土打交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那些高大上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梦想就跟他一辈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梦想里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论,也没有围着核心期刊打转的焦虑,有的只是一颗为民分忧的心。在他的梦想里,科学就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也许正是这份信念的力量,才成为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87岁高龄,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依然不知疲倦地亲力亲为,为的是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这样一份对科学认真的态度,当成为所有科研人员的座右铭,这样一份精神头,更值得所有人学习。
他的成就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道理如出一辙,“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事实证明,科学需要高精尖、需要理论技术上的突破,但也需要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甚至是实用性研究。袁隆平数十年来一直站在水稻育种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无杂念,抛去功利色彩,恰恰达到了梦想的彼岸。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恰恰成就了个人的梦想。
袁隆平说“我的梦想很简单”,而事实证明,这简单的梦想却解决了世界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向袁隆平学习什么
来源:科技日报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平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原文有删减)
精选评论 → 3
袁隆平的“价值观”让谁脸红?
来源:长江时评 作者:张海新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袁隆平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袁隆平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但袁隆平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平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平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从“明天就回田里去”读懂模范精神
选自:澎湃新闻 作者:胡欣红
昨天下午,刚刚在人民大会堂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参加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座谈会,说了上面一席话,引发网友泪目。
接受完顶格褒奖,当晚就要返回湖南,几乎一刻不停又要投入工作。面对着心心念念牵挂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袁老,网友们感慨万千:“全心全意为人民百姓服务的好专家”“一个闲不住的老人、科学家,可爱,可敬”“袁爷爷看了阅兵再回去”。
其实,对于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田间地头的袁老而言,这样的决定一点也不意外。这位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每天最关心的就是他的超级稻、试验田。
在公众印象中,功勋卓著、荣誉等身的袁老,却像一位“扫地僧”那样质朴无华。干瘦、黝黑、小平头,同几十年前最初进入大家视线时一样,袁老似乎没什么改变。即将年满九十,他也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打卡”,这样的干劲,很多年轻人也赶不上。换言之,只要对袁老的为人做事风格稍有知晓,都不难理解他为何如此行色匆匆。
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袁老的言行,便是一种生动的诠释。这位怀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伟大人物,心怀天下而又没有任何架子,甚至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可一旦涉及杂交水稻,他便如痴如醉般地沉浸于培育工作之中。
正是这种持续奋斗、忘我奋斗的精神,他领衔的科研团队才能屡屡攻克难题,中国的超级稻亩产才能取得“遥遥领先全世界”的成就。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其他获得褒奖的英雄模范身上,同样拥有这种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才是真正的国士风范。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获得共和国勋章既是最好的激励,更被袁老当成了一种鞭策。像袁老这样的民族脊梁,值得敬仰,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只要脚踏实地,坚守初心,平凡如你我,何愁不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也不能“遗忘袁隆平”!
来源:悦享作文 作者:苑广阔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8月12日《科技日报》)
这篇号召大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如自媒体运营者所愿,很快就成了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但是当公号运营者得意洋洋地宣布这一成绩的时候,或许也意味着当下自媒体的“爆款逻辑”又一次被坐实。而这种逻辑的背后,则充斥着种种令人不安的问题,比如哗众取宠;比如标题党;比如为了流量不顾其他等等。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遏制与规范,那么自媒体时代的自媒体生态,将进一步受到破坏,真相、良知、公信等等,都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当这篇自媒体文章成为爆款的同时,也受到了主流权威媒体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质疑与批评。首先来说袁隆平的成就问题。其一,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亿万百姓饭碗里的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其二,袁隆平虽然每天像一位农民一样在田间劳作,但是他毕竟不是一位种地的农民,而是一位科学家,而科学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思想。袁隆平的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正是从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意味着,其他科学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袁隆平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其三,即便从“吃饭”的角度来看,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所以说,全国农民种植的也许不是袁隆直接培育的品种,但是这不代表这些品种里没有“袁氏基因”。
我们当然也应该记住其他科学家的名字,感念于他们的贡献,但是这不应该以“遗忘袁隆平”为代价的,何况袁隆平的存在,也没有妨碍这些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个人发展,公号把两者置于对立位置,反而有挑拨离间之嫌了。自媒体时代的网友,也应该多些理性,少些跟风,多些自己的思考与求证,不要人云亦云,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左右,最终成为了别人追求10万+,然后变现的工具。
声明 本文素材内容来自网络,由湘语文收集整理、精选精编。转载请保留以上说明。若发现侵权,请联系微信1300091194,我们会立即署名或者马上删除,谢谢!
“湘语文”姊妹号,资源共享平台“语文好”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海量精品资料直接下
不能留言点赞 就请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