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范本精读:回应学术不端质疑,依法调查是唯一办法——南开校长被曝40篇论文造假
来源:人民网 北京青年报
作者:熊丙奇 点评:湘语文
据报道,11月15日起,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18篇论文造假,论文实验图片有PS痕迹等消息在网上热传。在最初曝出曹雪涛论文造假的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能检索到有上述图像异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涛的论文已超过40篇。【点评:开篇直接引出新闻话题】
目前网络舆论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基于“对学术圈学术不端现象的深刻了解”,相信曹雪涛“肯定”有学术不端行为。另一种意见认为此事背后有“阴谋”,“曹院士是中国医学生物免疫学第一人,谨防有人图谋抹黑、打击我国的生物疫苗产业”……这两派观念,都不是处理学术不端质疑的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成立独立的调查组,对此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认定。【点评:摆出网络舆论的两种意见,明确指出这都不是“正确态度”】
判断一名学者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必须由学术机构进行独立调查,按学术原则进行处理。近年来,一些机构处理学术不端质疑存在的问题是,被质疑者所在机构并不及时回应、启动调查和依法依规处理,这既可能让并无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直背着嫌疑人的身份,也可能让有学术不端行为者被庇护、被纵容。【点评:紧承上文,提出正确做法,即本文观点(本段段首句),照应文章标题】
这种处理方式客观上也令“动机论”“阴谋论”滋生蔓延,论者认为是有人故意拿学术不端说事,目的是为了“整”什么人、“抹黑”什么东西。几乎每次曝出针对某位学术“大牛”(院士、校长等)的学术不端质疑后,都会出现“阴谋论”论调,质疑爆料者、质疑者的动机。这种“动机论”“阴谋论”本质上是“利益论”,其目的是为维护学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点评:分析消极处理的后果,以突出“依法调查”的处理方式的意义】
此次质疑曹雪涛论文造假的伊丽莎白·比克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任职15年,在微生物群研究和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具备专业知识。2016年,伊丽莎白·比克与另外两名研究人员在期刊mBio上发表论文,举报700多篇论文的图像异常,数十篇论文因此被撤稿。目前尚未发现她的学术打假有专门针对某个学者及其所在机构、国家的倾向,即便如此,有人还是认为伊丽莎白·比克对曹雪涛论文的质疑背后有“阴谋”。【点评:回到事件本身,介绍打假者的情况,并证明上段观点】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之所以频频曝出学术不端,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术研究“功利化”。比如院士本来只是学术荣誉,但当选院士者却拥有各种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比如有比普通学者高人一等的“学术特权”,担任很多重大课题、评审的负责人,四处兼职、挂名等,对学术风气影响很大。让学术摆脱功利,就必须回归学术治理。简单来说,应该由学术委员会管理学术事务,评价学者的学术能力与贡献,调查、处理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点评:深入分析,指出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功利化”,并继续阐述“回归学术治理、调查、处理”的观点】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第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主动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依据职权,主动进行调查处理。按照这一规定,鉴于曹雪涛本人目前的身份是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而他被质疑的论文大部分是他在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供职时发表,应由这四家机构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点评:援引教育部规定,提出解决方案——“四家机构联合调查”】
如果被质疑的论文的确存在学术造假问题,就要依法依规追究所有涉及造假者的责任;如果不存在学术造假问题,则应当如实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说明情况,让被质疑者有澄清事实、恢复声誉的机会。【点评:重申观点,回扣标题】
(湘语文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作者:王娟 张帅)
阅读背景
近日,美国女子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科研打假网站Pubpeer上指出,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为作者的多篇论文可能出现了图像造假问题,一时间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
整体信息报道量走势(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众云大数据平台”)
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监测情况来看,11月14日,伊丽莎白·比克指出曹雪涛多篇论文中可能存在图像造假问题后,舆情开始发酵。18日凌晨,曹雪涛在PubPeer上发布声明,回应伊丽莎白·比克对他部分论文的质询,之后舆情再度走高,达到顶峰。
舆情脉络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3日,一位署名为伊丽莎白·比克的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在社交媒体PubPeer网站公开指出,一位中国学术圈的教授多篇论文存在实验图片“不当复制”(inappropriate duplications in figures)问题,这位教授还是中国顶尖学府的校长。之后,伊丽莎白·比克证实,该教授是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她已经发现曹雪涛教授至少20篇论文的图片可能存在“不当复制”的问题。从11月17日晚起,曹雪涛被质疑论文所涉及的相关作者也开始在PubPeer网站上回应伊丽莎白·比克,他们对一些论文图像相似的问题给出了解释,对一些则表示是准备结果时出现了编辑错误,并已联系期刊尝试修正。目前,他们已对4篇论文进行了回应。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表示,中国工程院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
媒体观点
《潇湘晨报》发布评论文章《南开大学校长论文被质疑的警示》指出,这起事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被质疑的大部分论文,曹雪涛教授都是作为“通讯作者”出现的。所谓“通讯作者”,通俗地理解就是团队负责人,而不是真正执行实验和操刀论文的作者。曹雪涛教授作为大学校长和工程院院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这些研究,也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问题。现在,相关论文出了“图片PS”之类的问题,作为研究团队负责人的曹雪涛教授会不会感到委屈呢?其实,署名就要负责,这也是学术规则的一部分。对于功成名就的学者专家来说,若无足够精力参与,或者没有足够的把握去背书,最好不要轻易挂名。无论此事的最终调查结论如何,上述警示都是成立的。
光明网援引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的话指出,把院士队伍比作科技长城,是学术界的精神高地,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所以‘珍视荣誉,固守长城’格外重要。正因为如此,院士称号不应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院士们要强化科学道德建设,加强自律,不要四处兼职,尤其是不要在非本专业领域挂名兼职。
《新京报》官方微信公号发文称,当此之时,我们没必要对曹雪涛“一棒子打死”,南开大学也无须背上沉重的负担,“允公允能”是南开的校训,相比所谓的“学术不端”指控与学术清誉,更重要的是如何公开、公正地对待此事。我们不妨把结果留给时间,让子弹飞一会儿,期待问题尽快“水落石出”。
网民观点
微信用户Nomad在相关微信文章后的留言获得了568个点赞,他认为各位网友不要急于表达观点站队甚至语言攻击,理性看待,等待结果出来再作评论。
也有部分网民此事反映出了国内科研环境中存在的乱象,对我国生物界及曹雪涛本人也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微博认证为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邢立达、知名科学科普博主@邢立达(粉丝量:366万):这也投影了中国科研环境尤其是青椒青博硕环境,环境并不友好。
“ViaX科研教育”知乎官方账号 :首先对于这个事情,我感到心痛,曹院士一直是我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物,在国内生物学界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这次事件的出现对于中国生物界绝对是巨大的打击,曹院士也必须站出来彻底对自己的团队进行一次大的清洗。
微信用户“传明”:只要论文中有署名就应该为文章负责,对数据担责,一个图像“造假”事小,学术信誉事大,在图像“可疑”的背后,也是科研人员生存现状的缩影,不得不发论文,又没有“完美”的实验数据,以至于有些人铤而走险,此类行为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
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人民网和北京青年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若侵权,请联系微信1300091194,我们会立即处理。
“湘语文”姊妹号,资源共享平台“语文好”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海量精品资料直接下
不能留言点赞 就请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