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人民时评精选:我们缅怀历史,但不被泪水遮挡视线

湘语文精编 湘语文 2022-04-30
点蓝字关注我 满满都是干货
湘语文精编精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推送有关“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的两组人民时评(回复关键词 爱国主义 可下32个文件)。

素材关键词民族记忆,铭记屈辱,自强不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世界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崇尚英雄,缅怀先烈,尊重历史,弘扬正气。

国家公祭日

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难以忘却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哀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捍卫和平的强大意志。



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作者:李斌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之际,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与世长辞。消息传来,令人哀痛。截至目前,记录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在世者已不足百人。面对时间的无情冲刷,我们如何在回望中找寻启迪,又该如何安放那段难以抚平的伤痛记忆?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遇难者名单墙上又增刻20个名字,总计达到10635名。更多罹难者,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这一段沉痛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

  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在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这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尤需记取历史的启示,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第一层启示,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掩耳盗铃美化侵略战争,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度尽劫波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胸襟接纳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但也有清晰的底线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和当下余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为和平发展护航。

  第二层启示,国力更加强盛,和平才有保障。从甲午惨败到南京之殇,从慰安妇制度到细菌战试验,惨痛的历史辙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人民只能遭殃。国家公祭日是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更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着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着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着未来的太平与安康。正直之士感言:“吾辈当自强,方使国不受他人之侮”。传承家国情怀,进而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希望。

  第三层启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我们记得!”有中国记者在纽约街采,提问是否记得南京大屠杀惨案,许多外国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历史总会前进,正义不会独行。“南京大屠杀”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出于捍卫国际公理正义,出于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加入到捍卫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的队伍中来。国际社会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就是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持续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今天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他们有决心和能力开辟国家的崭新未来,也有信心和意志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家公祭日: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

作者:曹鹏程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有一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一些来自国外的消息引人注目: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二读通过议案,意在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物理学家郑洪以大屠杀幸存者的真实经历为题材,历经10年创作的《南京不哭》问世;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第一次走进法国,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展览,突出了欧美人士对大屠杀的见证……作为惨绝人寰的战争悲剧,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正在更深切地进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和认识,如今到达新的阶段。去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入选的11组档案,均为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手史料。从南京市民罗瑾冒死保存下来的16张侵华日军自拍照片,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从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到美国人贝德士以及幸存者陆李秀英的证词,还包括亲历大屠杀人士的若干日记。这些具有毋庸置疑权威性、真实性和唯一性的材料,对于在全世界形成一种感性记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很多人提起南京大屠杀,第一印象就是“30万”的死难者数字。在二战三大惨案中,南京的死难者远远多于奥斯维辛和广岛,但在国际上却没有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强大记忆,除了某些势力别有居心的掩盖罪恶和篡改历史,也跟大屠杀记忆在具体层面的建构不足有关。犹太人历史学家舒衡哲认为,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军国主义的疯狂,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显现人性的破碎,更能够让今天的人体味大屠杀受难者对战争犯罪的控诉。

  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提议,针对的正是弥补和丰富人类共同记忆的重要工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史整理,其实是从新世纪才集中进行的,这些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目前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有400多人,而且尚在世间的只有108人,但他们的口述史大部分已经整理完毕。通过这些资料,人们更能体会切肤之痛的无助与恐惧。就像杰佛里•哈特曼说的那样:“在奥斯维辛之前,我们是只能在想象中体验罪恶的儿童,而在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已经不再是儿童。”南京所蕴含的“感情记忆”,只有在深深剖析精神创伤的基础上,才能真诚传递给外面的人,传递给后来的人。

  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其意义巨大。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保罗•塞伦在《死亡赋格》中这样写道:“每日每夜,我们饮下自酿的黑色牛奶,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拥挤的空中坟墓”。所谓的“黑色牛奶”,指的就是无法痊愈的人道伤痛。属于南京的“黑色牛奶”是不可替代的,它需要被今天热爱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特别是在心理上一直远离东方战场的人们所饮下。南京大屠杀应成为沉埋在人们心中的活生生的历史记忆,因为如果人类没有直面真正的黑暗,就无法解释光明从何而来。


历史的镜子,你我都需时时擦拭

作者:崔璨  来源:人民日报


  1937年的那个寒冬,日本侵略者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入侵了中国南京,用40天的时间残忍杀害30万中国同胞。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以正义之心追寻历史真相,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不忘过去、祈愿和平的真诚姿态。

  在一档街采栏目中,主持人提问“你觉得这段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吗?”,一位老大爷的回答“不会,也不应该忘记,都应该牢记历史。咱们不说记着仇恨,但是咱们应该知道这个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然而,多年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以各种手段企图掩盖真相、歪曲历史。201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议《南京大屠杀档案》期间,他们百般阻挠;2016年,在审订的日本高中教材里,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仅以“大量”一词模糊表述;近期,他们又阻拦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也为中日关系健康、向前发展设置了路障。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近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有识之士,自愿在为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做不懈努力。小野贤二,一名日本普通工人,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近30年的调查研究,对约300名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或其遗属进行了采访,整理了200多人的证言,收集了31本从军日记和其他日军侵华期间的资料。“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他说,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口述资料,让日本社会以史为鉴,避免悲剧重演。80岁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郑洪,撰写了一部名为《南京不哭》的英文小说,告诉西方社会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过怎样的苦难。他说,“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不容20世纪的惨剧有一丝丝再度发生的可能!”

  从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到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到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可以看到,这段罪恶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八十年,但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并未忘却。有历史亲历者感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向世界讲述真实的历史”。当更多人清楚地了解了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捍卫世界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队伍,才有可能不断壮大。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国家强大了,才有维护和平的资本,为和平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与屈辱,更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正是:警钟长鸣当铭记,吾辈自强卫和平!


别失去对历史的沉思

  作者:江苏邳州 房健 来源:人民日报


  国之公祭,民之所愿。在今天的国家公祭日,南京通过降下半旗、奏唱国歌、鸣笛致哀等仪式进行祭奠。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近“哭墙”献花,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越来越多的网友刷新着微博和朋友圈,开展网络祭奠……30万死难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国家公祭,更需国人铭记。对79年前的那段历史灾难的记忆与讲述,我们或许可以做得更多。有的地方记录这场惨剧只有一个抽象名词、几句简单描述,“戏谑化”的艺术表现让年轻人失去对历史的沉思……勿忘这份沉甸甸的痛苦与耻辱,我们才能在铭记中告慰死难者,在传承中汲取前行力量。

  中华门城墙,日军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仿佛遇难者还在呐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们以国之名悼亡抚生的意义,更是和平时代所有中华儿女肩上的责任,我们应该也必须永远铭记。


不忘心中的“哭墙”

作者:浙江宁波 陈星东 来源:人民日报


  在耶路撒冷有一段哭墙,对犹太人来说,那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对中华民族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是一段“哭墙”,因为那是距离历史耻辱最近的地方。

  透过遇难者“300000”的数字,那场侵略战争像一条鞭子,狠狠地抽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上。然而,伤痛愈是巨大,自尊自强的动力就愈加紧迫;教训愈是深刻,前进的步伐就愈加笃定。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跨越“开除球籍”之危到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国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心中的那堵“哭墙”,挺起民族的脊梁和胸膛,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传好和平的接力棒

作者:江苏宿迁 卢山  来源:人民日报


  对待历史的态度,最见和平的真心。有些人为了传播历史而奔走呼吁,而有的国家却更改教科书欺骗世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无论是听老兵们讲抗战故事,还是看屈辱岁月的书籍资料,“不愿历史重演”始终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

  实际上,南京大屠杀早已不是一两个国家的历史记忆,而是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警示。12月8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二读通过将12月13日定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议案,有望成为西方首个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国家。历史记忆不容遗忘,和平主题不可背离。传承和平是每一代人都必须积极参与的“接力赛”。年复一年的举国公祭,恰是在向世人宣告我们捍卫和平的决心。


国家祭典传递和平祈愿

  作者:舒天烈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长鸣的警笛、飞翔的白鸽、全民的祭悼,写照一个民族记取历史、祈愿和平的姿态。

  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整体设计是深埋土中折断的军刀,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这把“军刀”,曾肆意夺去无数同胞的生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与之相应的,是纪念馆外墙上的一道断层: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心头之痛,也是烙印在人类文明中的深深伤痕。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蕴藏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彰显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的国家价值,更是对忘记历史、背叛历史甚至歪曲历史者最有力的反击。习近平总书记在公祭仪式指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刻在纪念馆墙上的那一个个死难同胞的名字,正是让侵略者反人类罪行无所遁形的证据。

  走进纪念馆,前行的台阶设计得偏高,隐喻中国一步步走来的艰辛。其实,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唯有不忘过往、以史为师、真诚团结,才能有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明天。


把南京之殇化成世界之戒

作者:曹鹏程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国家档案局公布了最新资料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其中,有几位普通人面对大屠杀的表现,令人敬佩,也令人深思。

  南京一家照相馆的小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拷贝日军军官送来冲洗的罪行照片,秘藏在寺庙当中,辗转同学吴旋之手,终于保存到抗战胜利,成为南京军事法庭审判的一号证据;金陵女大收容所的程瑞芳,白天不停工作,为难民撑起千疮百孔的“保护伞”,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含泪记录侵略者暴行,挣扎写下心路历程,成为中国版“安妮日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摄影机拍摄下日军罪证和南京市民惨状的影像资料,设法躲过日军检查带往上海,及时散发给国际社会,并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重要证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的创伤。直到今天,让我们任何一个人去重温那一幕幕的罪恶,感受那惨烈的伤痛,都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生平第一次参观南京大屠杀照片展,首先的感觉是眩晕。当我们直面枪挑婴儿、火烧活人、轮奸虐杀等突破人类底线的暴行时,恐惧恶心和惊怒交加都是难以抑制的正常反应。也正因此,记载暴行和研究暴行的人们是真的勇士。正是那些忍辱负重的幸存者、那些坚持人道的外籍友人、那些勇于直面罪行深处的后继者,共同托举着中华民族的苦难穿越了历史,让大屠杀最终得以从个体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

  时至今日,南京市民的日记和证言、侵华日军自己的照片和自供、外籍第三方人士记述的罪行、战后中国政府对暴行的调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已经形成涵盖受害与加害、串联中国与世界、跨越个人与国家的完整记忆链。这促使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大屠杀为何会发生,怎样才能把惨剧挡在人间之外?如何才能让和平长驻永存?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美国诗人奥登在访问中国时这样写道,“从地图上的确可以找出某些地方,那里的人民正笼罩在邪恶中:比如南京,比如达豪。”把欧亚两洲的反人类大屠杀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德国纳粹与日本军国主义在“种族优秀论”等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南京大屠杀首犯松井石根就曾这样无耻地为侵略辩护:“我去前线并不是与敌人作战,而是怀着抚慰兄弟的心情前往。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恨他们,相反,我们深爱他们。这就像在一个家庭中,当兄长对弟弟的不端行为忍无可忍时,为使他改邪归正,不得不对他进行严惩。”正是这种令人恐怖的逻辑,让无数日军凭着武力踩着和平与人权肆意施暴,彻底变成了魔鬼。

  “侵略是人类最大的罪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的开篇词今天仍然振聋发聩。南京大屠杀永远都是人类文明的耻辱,洗刷它的惟一办法,就是把南京之殇化成世界之戒。然而直到现在,日本右翼势力还在百般抵赖暴行,国际社会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知远甚于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以国家的名义记住南京大屠杀,祭奠死难同胞,披露日军罪行,不仅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必然,也是人类追求和平发展的必然。只有坚持公开真实的历史,深入检讨罪恶的成因,热爱和平的人们,才能反击仍然抱守军国主义死灰的危险思潮,警示这个仍有战火和暴行发生的世界。 


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作者:沈慎   来源:人民网


  又到一年12·13国家公祭日。山河肃穆,草木含悲。中华门城墙上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记录着历史,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上空。

  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不断被铭记的历史。81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昭昭前事,警惕后人。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沐浴于改革开放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国家公祭日设立的5年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矢志不渝,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曾这样宣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翘舌抵赖而消失。5年来,从纪录片《二十二》的热播,到《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再加拿大多伦多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今天我们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意志。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苦难历史带来中国的深刻教训。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从“开除球籍边缘”的奋起直追,到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4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史诗般的进步”,迎来了民族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在曾经被侵略者蹂躏的这块土地,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这块土地,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何尝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但历史同样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也要看到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关头,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纷繁复杂,唯有激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历史担当,才能筑就民族复兴的坦途。

  每当一位幸存者离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就会有一盏灯熄灭,今年已经有20盏熄灭,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但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公祭仪式上传来的青少年朗诵声音慷慨激昂、无数人在“默哀一分钟”中追古思今,一代代人把历史铭刻在了内心深处。81年过去了,有些变化沧海桑田,而有些追求和梦想却始终如一。


  

烈士纪念日


9月30日,是共和国烈士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或是在烈士陵园捧上一束鲜花,或是在网上纪念堂献上一瓣心香,铭记历史、不忘英雄、缅怀先烈,成为不少人共同的选择。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在纪念馆里的每一次鞠躬致敬,在电脑前的每一次缅怀祭奠,都是价值和情感的双重回归:既表达着我们对英雄的敬意,更涤荡着心灵的尘埃,告诫自己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正因此,如何捍卫历史的尊严,怎样维护英雄的形象,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推荐的这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共同思考。


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作者:李浩燃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

  “快”中有“痛”。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原文刊于9月22日《人民日报》)


崇尚英雄,就是坚守正道

作者:陈凌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标识;在一个国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辰。

  哲人有言,英雄的业绩、他们的言论,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的确,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凝结核”。如杨靖宇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英雄就是这革命的火种,没有英雄的引领,个体的力量就难以凝聚;缺少先锋的领路,前行的方向将难以看清。马克思因此感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或是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评价”的幌子,或是借着“学术研究”“历史考证”的名号,歪曲历史,裁剪事实,抹黑英雄。于是,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邱少云火中捐躯“不真实”;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种种诋毁之声,不绝于耳。

  英雄的事迹,不是不能考证和讨论,但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通过混淆视听甚至无中生有来否定英雄,进而否定共同的历史记忆、否定民族的心理积淀、否定集体的价值追求,最终只会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血污游魂归不得”。君不见,在当年苏联,青年近卫军英雄奥列格·科舍沃伊的故事,被一些人说成是其母亲编造的离奇骗局;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事迹被“考证”为假的,称她并没有烧掉德军的马厩和草料,反而烧掉了村民的木板房;就连列宁,也遭到无端的攻击和谩骂。由此带来的,是思想的混乱、精神的虚无、信仰的坍塌。当文明的灯火被吹得七零八落,加剧的却是国家的动荡和分裂。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不容抹黑。1930年,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裘古怀,在狱中英勇就义。临终前,他给狱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一位曾参加过北伐,还因作战勇敢,被誉为“虎胆英雄”的革命者,所担心的,绝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鲜血守望的初心被后人忘记。在这个意义上,捍卫历史,正是为了开创未来;崇尚英雄,正是为了坚守正道。

  (原文刊于9月23日《人民日报》)


法律是捍卫英雄形象的利器

作者:陈凌  来源:人民日报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在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之际,第三个烈士纪念日迎面向我们走来。平凡而崇高的先烈名字,简短却厚重的英雄事迹,散发着耀眼的精神光芒,更激发起人们内心的无尽豪情。

  “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在纪念馆里的每一次鞠躬致敬,在电脑前的每一次缅怀祭奠,都是价值和情感的双重回归。正所谓,“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两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先后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烈士纪念日这三个纪念日,为的正是用法律捍卫历史与英雄,拓宽我们的“精神航道”。

  正因如此,纪念和尊崇英雄,属于受法律保护的神圣权利;惩罚污损先烈的行为、遏制抹黑英雄的歪风,同样是筑牢法治堤坝,不让浊流汇入精神洪流。不久前,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两个被告被判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正如一句法律名言所说:“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法律的判决,在正本清源、捍卫正道的同时,更警示:英雄不容诋毁,这不仅是道德底线,更是法律红线。

  英雄的事迹,并非不能讨论、考证,但应用史实说话、以证据立言。把历史看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罔顾历史事实,打着“还原真相”的旗号妄加涂抹,举着“历史揭秘”的幌子肆意抹黑,不仅侵害了民族的历史记忆、集体的心理认同、共同的价值追求,更触碰了法律的底线。这既是对集体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言论的不负责,更是对英雄声誉的直接损害。

  捍卫英雄,守卫良知,并非只是英雄后人的职守,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一句话说得好,“对于历史理性的态度,就是我们自己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法律是捍卫英雄形象的利器,如何从法律层面上解决英雄名誉受损后,只有亲属后代才能起诉的被动局面?怎样完善相关法律,细化对污损、抹黑英雄言论和行为的认定?能否考虑把维护英雄荣誉,纳入公益诉讼范畴?这些问题,同样值得相关部门重视。惟有弥补法律空白、完善相应条文,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捍卫英雄的“卫道者”。

  1936年,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警示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英雄,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情感,是国家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无论如何不该被丑化、诋毁。他们的容颜或许会随岁月淡去,石碑上的字迹或许会模糊不清,但拿起法律利器,维护英雄尊严、捍卫英雄荣誉,应成为我们不变的信念。

  (原文刊于9月28日《人民日报》)


清明,重温绿叶与根的情感

作者:盛玉雷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点,用来标注奉献与感恩、逝去与铭记、过往和未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伴随着一树春景、细雨落花,清明节悄然而至。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清明节是一个出外远足、让心灵深呼吸的假期;对于商家来说,通过文化赋能,开拓更多满足人们期待的旅游产品,事关旅游业转型升级;而对于心系传统的人来说,清明二字又在心灵深处平添了几分哀而不伤的幽微之情……如今的清明节,安放着不同群体的不同情感,共同塑造着新时代的文化景观。

  中国人历来讲究慎终追远,清明节之于我们的意义,在于如何表达对先辈与历史的尊重,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从而找到当代人的心灵根底。对节日的感怀,实则来自对意义的追问。在南京码头,首场长江集体公祭如期举行,涛涛江水难掩阵阵哀思;在天津一隅,各界人士齐聚角膜捐献者纪念碑前,接受爱心与光明的洗礼;在淮安陵园,生态殡葬蔚然成风,松柏与鲜花相伴逝者安眠……全国各地形式各异的纪念活动表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点,用来标注奉献与感恩、逝去与铭记、过往和未来,给人们一个怀想与眷恋的机会,一个沉静与思考的契机,在缅怀的过程中抚今追昔,追思生命的意义。

  有人说,清明节是“根的节日”。如果说春节归乡是隆重而盛大的典礼,那么清明祭祖大多就是平静而深沉的仪式。有位台湾媒体人曾分享过一个故事,他的父亲在90多岁高龄时,偶然得知孙子不晓得从哪里来,便召集家庭三代人郑重其事地告诫:你们不能忘本啊!对根的向往和眷恋,促使无数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年年清明回祖国大陆寻根祭祖。对于中华儿女而言,无论来自何方、将向何去,在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里,蕴藏着血浓于水的故园之情;芳草萋萋的清明时节,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中国人追溯自己精神源头的寻根之旅?

  “公辞六十载,今夕且当归。”今年清明节前夕,第五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荣归故里。硝烟已逝,功勋永存。如果我们从集体认同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清明的深沉涵义之所以能够沿袭不衰,正因为清明节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历史的缅怀、对家国的珍视。当下,极少数人抹黑恶搞历史时有发生,强调清明时节祭奠英烈,正是对正义的护卫。国家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从烈士纪念日到国家公祭日,从纪念抗战胜利到纪念长征胜利,对先烈的深情怀念与崇高敬意,让清明节多了一层家国意味,使之成为彪炳伟大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重要时刻。

  每一个节日都有鲜明的特征,清明节的悠长意蕴让复杂的情感得以联通。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于己,清明是磅礴情感的一个出口;于家,清明是绿叶对根脉的一种眷恋;于国,清明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清明节早已超脱一人一事的悲喜,被倾注了故人故土故国的深厚底蕴。既缅怀昨日,也憧憬明天;既留恋故乡,也遥望远方;既心念先祖,也不忘先烈;既祭奠逝者,也呵护新生……清明节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不负无限春光。

  “当你被生者遗忘,便是再一次死亡。”去年,一部以墨西哥亡灵节为题材的动画电影让很多人感动落泪,提醒人们勿忘往昔,与中国的清明节意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亲近自然、品味春天里,我们也在慎终追远中护佑历史、希冀未来。



相关链接


这段历史不要忘记



勿忘国耻



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


我们缅怀逝者,但不被泪水遮挡视线。国家的祭奠,只为凝聚民族意志,汲取前进力量!


此时此刻,中国人是在庄严昭告世人要远离战火!做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


今日之铭记,不为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


今日之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孱弱必将遭欺的训诫。


有人问,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
这段历史,与你我的过去和未来勾连。
经历的伤痛和不屈的抗争会时刻提醒我们:
这强大,来之不易!
这和平,来之不易!

让白骨可以入睡

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

把逝名刻作史鉴

我们忘不了1937年的南京

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现在的中国

无论如何: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吾辈当自强!


声明  本文内容由湘语文综合自人民日报、历史教育公众号,文中均有出处和署名。转载请保留以上说明。若作者有误或侵权,请联系微信37944152,我们会立即处理。




“湘语文”姊妹号,资源共享平台“语文好”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海量精品资料直接下





不能留言点赞 就请点下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