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评“43斤女大学生去世”:善良需呵护,制度应健全

湘语文 2022-04-30

日前,曾受社会关注的贵州43斤女大学生吴花燕因病去世,年仅24岁。


生前希望能捐赠遗体和器官

今天凌晨,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官微发文称,2020年1月13日17:50,该校2017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吴花燕因病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校方表示,吴花燕是一个积极乐观、懂得感恩的女孩,在得到众多陌生人的关心与帮助后,她曾经多次提到如果自己不幸离世,希望能够捐赠自己的遗体和器官,目前相关部门也按照花燕同学的意愿开展工作。

虽身体不好,但还频频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据北京青年报此前报道,24岁的吴花燕是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沙坝河乡茅坪村人。吴花燕4岁时母亲去世,18岁时父亲去世,只剩她和弟弟吴江龙相依为命。


吴江龙告诉北青报记者,姐姐从小缺钙身高只有1米35,最重的时候体重仅有50多斤。2019年10月,吴花燕在医院检查时发现患有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等多种疾病,体重也仅剩43斤。


因长期营养不良且患病,吴花燕眉毛掉尽,额头上露出两道白色的痕迹,原本浓密的头发也掉了一大半。

吴花燕的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她为治病发起的众筹很快筹满,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表示,吴花燕同学从2017年9月入校到2019年12月,共享受政府助学金20650元、学校助学金23000元、学校爱心教师资助17000元,共计60650元(住院前47500元,住院后13150元)。

2019年10月30日,铜仁市民政局回应称,松桃县民政局为吴花燕姐弟长期发放低保金,并两次发放临时救助金。鉴于姐弟生活困难现状,民政部门紧急启动急难救助程序,解决2万元急难救助资金。

获得各界救助后,吴花燕一直在贵阳治疗,但因为体重不到60斤,无法接受手术。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虽然家中贫困身体不好,但吴花燕在大学期间还频频参加当地各种公益活动,为山区孩子支教,2019年8月,吴花燕还成为松桃县的春晖使者。

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想帮助乡村的孩子走出去。



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奶奶和爸爸都是因为没钱治病而去世的,那种因为贫穷而等待死亡的感觉我再也不想经历一次了。” 

据贵州日报报道,吴花燕生前曾告诉记者,“高中最困难的一次是一天只吃了一个馒头,那时候因为糟辣椒便宜,用糟辣椒拌白米饭吃,一吃就是5年,穿过最贵的一件衣服是100块钱。

“在我的印象中,她穿的总是比别人单薄很多”吴花燕的老乡和支教团的队员吴玉荣告诉记者,吴花燕平日里穿的衣服都是同村的朋友捐给她的,一件衣服反反复复要穿好几年。

吴玉荣清楚地记得,2018年10月底的一天,下着大雨。那天她刚好要去吴花燕家看望她,因为太冷吴玉荣已经穿上了呢子大衣。吴花燕却只穿了一件单薄的外套。


去年,吴花燕曾说,“我现在就希望自己快点好起来,可以参加明年6月份学校的专科升本科考试和9月份的会计证考试。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审计员,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那样多好多幸福啊!

在一首题为《远方》的诗中,吴花燕写道:“最后,我将回到云贵高原,在贵州最高的屋脊,种上一片深蓝色的海洋;在那里,会有一艘丰衣足食的小船,带我驶向远方。


人民日报评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与善?
作者  梁言品    来源 人民日报

临近农历春节,贵州43斤女孩吴花燕未能实现新年愿望,在前几天去世了,令人扼腕痛惜。随后,围绕她因何去世、是不是得到妥善救助、民间捐助是否规范等方面的争论,成为舆论焦点。
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开,本就让人悲痛难忍。更难过的是,逝者尚未安息,家人还在心痛,这件事就引致关于救助、慈善、爱心等方面的诸多质疑。目前,发生在吴花燕身上的“慈善风波”并未完全清晰,相关报道是否片面夸大,吴花燕是否得到及时救助,善款众筹是否合法合规,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为何筹得百万善款才打过去2万,余下的善款怎么处理……面对网上汹汹舆情,这起慈善事件如今真的需要一一细细核查,相关部门也应该认真对待、严肃回应。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之所以找出以吴花燕名义募捐的平台,并查看善款的流向,以此提出一些疑问、要求给予解释,就是想让以悲为名的生意落空,就是想让消费悲剧的行为停止。“虚假募捐”“消费悲剧”到底有没有发生,在多大程度上发生?需要权威部门的深入调查,倘若确有其事,一旦触犯相关法律,必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这起事件也警示所有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们,爱心首要是心正,慈善关键要经得起推敲,不能成为以爱为名的别有用心
社会充满了善意,但重要的是,善意需要用对地方、用好力度,才能释放出最大正能量。可惜的是,吴花燕生前曾因媒体对自己的报道而感到不开心,因为有些内容过于偏激、夸大、不真实,以至于她自己承受巨大压力。或许其中有不少良好出发点,希望她能够尽快得到更好救助。但是,爱与善都不是盲目的行为,更不能以此来大做文章、肆意包装,乃至忘了“爱心因何出发”。救急于危难,救人于水火,不是比拼“集善排行榜”,而是要有恰到好处的善心、务实可贵的行动、实实在在的效果。
人们愿意相信善良永存,更愿意看到制度完善。这些年来,慈善与救助事业在中国飞速发展,互联网平台也成了重要渠道。很多人通过这一渠道得到救助,也有一些人因此陷入风波,“众筹”成了“乱筹”。但是,慈善是没有围墙隔档的,互联网也是开放的,每一次慈善捐助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检视,人们一次次的质疑、追问与讨论,都是在分辨是非真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网络慈善的完善、救助事业的进步。当然,慈善与救助事业发展的过程,既是制度完善、法律健全的过程,也是慈善教育、爱心普及的过程,“大眼女孩”“冰花男孩”就让人们看到了多元的途径与慈善救助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善良需要呵护,制度务须健全,社会信任需要在公序良俗的正轨上筑牢
吴花燕喜欢写诗。她曾写道,“在贵州最高的屋脊,种上一片深蓝色的海洋;在那里,会有一艘丰衣足食的小船,带我驶向远方”,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然而,她写的最后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冬天里我忘记了来年还有一个春天,忘记了桃花开放的样子”。她没有等来下一个春天,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太沉重的思考。当人们为她惋惜、激烈讨论时,别忘了最初的爱、最初的善,用一个个实际行动修好慈善之船的桨,带上更多人的爱心、载着更多人的希望,驶向那个桃花开放的远方


声明  本文由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力友),综合自贵州盛华职业学院(ID:GZSHZYXY)、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贵州日报(记者:忻玖)。评论来源于人民日报评论。



不能留言点赞 就请点下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