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日前揭晓,引发了好一阵刷屏,相当多学校观看了相关视频,或者印发了相关文字资料。这几条推送的点击量超过了50万,转发分享超过34000次。可以想见,人们对“感动中国”是有共鸣感的,感动中国走过近20年,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或者说,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快节奏时代,人们无论多忙多负累,都期待被感动,也希望感动长驻。如“感动中国”资深主持敬一丹所说:“感动,让我们看到,这世界除了硬邦邦的规则,干巴巴的关系,赤裸裸的利害,还有很多柔软的东西。《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最喜欢用的写作素材,估计就是感动中国人物及颁奖词。大段大段地背,照搬过来,改头换面、掐头去尾,就是文采斐然的好语段。有一段时间,尤其是感动中国最火的那几年,阅卷老师说,拜托,别再用感动中国了。
而这几年,高考题持续考查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与其去背生硬刻板的政论文章,不如用用不缺文采和精神力量的感动中国素材。
当众多考生都在背“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和颁奖词的时候,阅读积累丰厚的的考生要么懂得回避过热的素材,要么就了解一些运用误区,避免撞车翻车的车祸现场。
如何运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湘语文的老师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有的同学随意给感动中国人物添加不着边的标签,然而生硬地扯过来,为己所用,佐证观点。正确的做法是,要抓住人物事迹的关键词,然后用到对应的作文主题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有的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大牌明星、党政高官等,他们的贡献很卓越,而身上“感动”的特质未必很明显,他们的事迹往往是为人熟知。比如钱学森、钱伟长、巴金、杨利伟、成龙、刘翔等。还有的是来自普通的一线劳动者,而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他们的事迹也相对地鲜为人知。比如徐本禹、田世国、丛飞、孟佩杰、洪战辉、魏青刚、王顺友等,他们都是民间励志偶像或者平民英雄。我们多关注并尽量使用普通获奖者的事迹,尽量回避特别有名的人物事迹,避免和别人“撞车”。不记错名字,不张冠李戴。比如,获奖者张丽莉,不是张丽丽,获奖者阿里木,不是克里木……除了脍炙人口的事迹,还注意其中的细节,甚至包括具体数字。比如,吴孟超亲吻肝病患者,无臂钢琴师刘伟通过了钢琴7级,吴菊萍手臂断成三截,张平宜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大营盘,杨善洲是在大亮山场种树……不仅仅是复述人物事迹,更能用好的文采来评价。一般引用事例就三五十字,最多100字,多引用、化用颁奖词与评委推荐语,但不宜大段背诵、照搬,因为这些颁奖词往往脍炙人口。可以用: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 (“微尘”颁奖词) 诗人北岛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英雄,而且,很多无名英雄、平民英雄更让人感动。说到英雄,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不是某一个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而是一个曾经把我深深感动的普通人——魏青刚:一个农村小伙,三进三出,跳进惊涛骇浪,只为救起一位素不相识的落水者。很多人遗忘了他的名字,但他朴实甚至有些木讷的样子,仍然让我记忆犹新。第六,记得回扣作文材料。
引用人物事迹,适当点评议论时,要密切关联作文材料,扣住作文主题,说清楚引用这个人物事例和你的文章主题观点有何关系。如果两者之间缺乏关联,就要果断舍弃。
然后,如果有更新颖更小众的作文素材,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就不用也罢。
声明 本文内容由湘语文(xiangyuwen8)原创。若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微信411121865,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