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舟十二顺利返回,中国航天背后的这个女人藏不住了

老年洞见 2022-06-20

老年朋友都在看:

来源:国馆




我们都知道加加林,
但没有人知知道,
谁把加加林培养出来的。
所以我们注定要做无名英雄。





今天下午13点30分许,神州十二号返回舱成功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从落地,到出舱,不到半小时。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

 

身体和精神状况都非常好。

 

从6月17日,到9月17日,在轨3个月的驻留,刷新了纪录。

 

航天员刘伯明接受采访时说,

 

“感谢所有科研工作者,是你们保驾护航,我们才能顺利圆满完成任务。”

 

漫步太空人不老,中国航天接力跑。


在中国航天事业大步前进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日以继夜的付出和奉献。


其中,有一个女人,凭一己之力,开创了中国航天员训练之先河,7次送航天员上太空。


她就是黄伟芬,中国航天员背后的女人。

 




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近30年间,

 

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

 

选拔训练了三批共39名航天员,

 

选定七次载人飞船乘组,

 

推送12名(17人次)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

 

她开创的中国航天员训练方案,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中国航天员,还让许多外国航天员心之所向。

图 | 黄伟芬

 

2017年的中国航天员训练,“混进”了两名老外。

 

其中一名欧洲女航天员萨曼莎,登上过国际空间站,创下女性最长单次太空飞行纪录。

 

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航天员老将,如此积极地参加中国的航天员训练,目的只有一个。

 

希望未来能飞向中国空间站。

 

待国际空间站退役,预计在明年2022年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很可能是未来太空中唯一在轨运营的空间站。

 

另一名欧洲男航天员,在经历了一天的暴晒、呛水训练后表示,

“这可以说是我参加过最好的一次训练”。

图 | 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朱九通/摄

 

中国的航天员训练,已然走在国际前列。

 

杨利伟曾透露,目前,

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希望由中国帮助选拔或训练航天员。

 

对萨曼莎等外国航天员来说,要争取飞向中国空间站的宝贵机会,要做很多的准备。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争取机会多和中国航天员一起训练。

图 | 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朱九通/摄




   

黄伟芬训练出来的中国航天员,优秀有目共睹:

 

例次飞天全都圆满完成任务,并且无一出现损伤。

 

圆满完成任务,靠的是训练的有效性;无损伤,靠的是训练的安全性。

  

这些,全凭黄伟芬制定的航天员“魔鬼式”训练。

 

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所有动作,都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

 

一是形成肌肉记忆,二是加强力量。

 

例如,为了完成太空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地面要进行水下模拟失重训练。

 

每次都要穿戴200斤航天服,进行真实的模拟,在水下完成出舱、入舱等活动,历时6个小时。

图 | 航天员在水下模拟太空出舱训练(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秦宪安 摄)

 

8个G的离心机加速度训练,为的是使航天员能够被承受火箭推举进入轨道的加速度。

  

杨利伟形容,8个G的训练,

就像有八个自己压在身上,脸部会被拉变形,眼泪控制不住地地往下流。 

  

“如果把我做8个G拍张照片,和我正常拍张照片,让别人去认,基本上没有人能认出来这俩是一个人。”

航天员陈冬说。

图 | 航天员陈冬在做8个G加速度训练

 


航天员的训练苦吧?

 

但同样的训练项目,在航天员们开训前,已经有无数教员身先士卒地试验过,保证安全有效后才应用。

 

黄伟芬作为教头,大部分的训练项目她都做过。

 

比如逃逸滑道紧急撤离训练,这要在发射场发射塔架上,从52.5米的高度下滑至地下掩体。

 

她说:

“没有体验,就不能设计出完善、有序的训练流程。”

 

目前,黄伟芬设计的航天员训练方案,分为八大类,涉及百余个科目、数千个训练单元。

 

(八大类包括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训练,基础理论课程训练,心理训练,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任务模拟训练,救生生存训练,以及大型联合演练。)


航天员的训练千锤百炼、百炼成钢,以应对沙里淘金、优中选优的选拔。

 

男女没有差别,唯一的衡量是符合任务的要求。

图 | 无论男女航天员都必须通过胸背向8个G的选拔和训练


选拔训练方案的细致性和可行性,成功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中国航天员。

 

但是,训练方案的制定,却不是那么顺利。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立,此后几年,飞船、火箭开始初见雏形。

 

但还少了什么。

 

载人载人,重点在人,航天员必不可少。

 

能否选拔训练出合格的航天员,直接影响到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和飞行任务的成败。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必须提上日程。


但航天员训练在此时的中国是一片空白,从来没有人做过。

 

谁也不知道如何能将飞行员训练成合格的航天员。

 

谁也不敢想飞行失败将会带来怎样的损失。

 

1996年,当时的总设计师魏金河焦头烂额。

 

最后对黄伟芬说:“小黄,你把航天员的训练方案写了吧。”

 

黄伟芬临危受命,接下了航天员训练方案制定的重担。

 

航天员训练方案,必须考虑到航天员执行任务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

 

从起飞,到入轨,到出舱,再到返回,

 

航天员不仅要完成各种操作,也要保证生命安全。

 

这完全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但又至关重要。

 

黄伟芬咬着牙,开始拓荒。

图 | 源于节目《面对面》

 

一遍又一遍分析、设想,然后进行设计、试验。

 

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

 

黄伟芬感到压力巨大。

 

但这种压力,在载人航天的伟大事业当前,是无法坦然流露的。

 

她只好躲在关紧的办公室大门里偷偷哭。

 

“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无法用一句话、几句话描述整个建立过程的艰辛和难度。”

 

那年,黄伟芬32岁。

 

偷偷哭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将会在一片空白、无从参考的情况下,仅用3个月就做出了中国航天员训练的顶层方案。

 

并奠定了之后20年航天员训练的总基调。

 

只是哭完之后,把眼泪擦干,又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方案的制定中。

图 | 源于节目《面对面》

 


黄伟芬擅长从一团乱麻中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看到问题的本质。

 

载人航天有八大系统,航天员与每个系统都有紧密的联系。

 

(载人航天八大系统: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空间实验室。)

 

黄伟芬在设计航天员训练方案时,就是考虑每个系统与航天员的适配性。

图 | 源于节目《面对面》,航天员都是根据每次任务的不同,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

 

她设计了一个大表,发给其他每个系统,让他们提出反馈:

 

对航天员有什么需求?需要航天员操作什么设备?会出现哪些故障需要航天员学会处理?

 

一点一点收集,汇总。

 

积跬步,至千里。

 

就这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航天员训练大纲诞生了。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曾这样评价:

 

没想到会有这样周密详尽的训练大纲,如果照这个训练,中国航天员上天没问题。

 

航天员训练领域的拓荒,黄伟芬做到了。

 

从此无数中国航天员在这里茁壮成长。





根据方案的航天员标准,1998年,国家在1500名优秀飞行员中,精心挑选了第一批14名航天员,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1999年正式投入训练。

 

作为总教头,黄伟芬是严厉的,甚至是严苛的,让人又敬又怕。

 

实验操作手册有3、4厘米厚,航天员考核时必须“闭卷”,不能拿手册。

 

报告词,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

 

她会心疼航天员训练的辛苦,但“心疼归心疼,(该有的训练)一分(钟)都不能少”。

 

爱之深,责之切。

 

看似“冷酷无情”的黄伟芬明白,在太空中,任何无法预料的情况突发时,地面的人帮不了他们,只能靠航天员自己。

 

地面的训练必须要往极限练,不遗余力地加强航天员们的身体、心理、意志和能力。

 

每一个教员都牢记一句话:

航天员的安全在我们心中,航天员的安全在我们手中。

 

训练严格一分,航天员的安全保障就多一分。

图 | 航天员训练中


2003年,黄伟芬选拔出杨利伟,神州五号带他上了天。

 

10月16日,神舟五号成功返回落地。

 

杨利伟激动地给黄伟芬打了电话:“感谢您,黄主任,你的训练是管用的!”

图 | 杨利伟

 

作为首发的航天员,杨利伟清楚地感受到训练的有效性。

 

黄伟芬制定的训练,基本上能涵盖航天员所面临的各种情况。

 

例如,火箭加速过程中压力会不断增强,但杨利伟感受良好,因为这种负荷在训练时承受过。

 

但也会有训练预案之外,突发和原因不明的情况出现。

图 | 杨利伟

 

神州五号飞船进入轨道后处于失重状态,杨利伟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明明是朝上坐的,却觉得自己脑袋冲下。

 

起飞前没有人提到过会有这种现象,也没有针对性的训练。

 

倒着飞的错觉,令杨利伟非常难受,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后续任务的执行。

 

但杨利伟还是克服了。

 

靠着

“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闭着眼睛猛想,不停地想”

,几十分钟后,他的身体最终适应了这个过程。

 

地面训练获得的经验和练得的强大意志,帮杨利伟度过了难关。

 


太空的情况实在太复杂,所有的训练都无法做到百分百准确预判。

 

但黄伟芬设计的航天员训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

 

航天员锻炼出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临危不乱的能力。

 

神州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时,非常惊险。

 

因为舱内气压释放,他第一时间无法打开舱门。

 

原本在地面训练时很容易打开的舱门,在此刻却显得重若千斤。

 

更让人焦灼的是,此时离预计出舱节点已经过了几分钟,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打不开舱门,出不了舱,飞行任务就没有完成。

 

最后翟志刚用一根金属撬棍别开一条缝,同时凭借强大的力量打开了舱门,成功出舱。


这就是训练有素的中国航天员。

 

这就是黄伟芬所制定中国航天员训练方案的“管用”。

 

不管遇到什么突发情况,航天员都有信心和能力应变。





神州十二号发射后,天地同步的作息,让黄伟芬能全程了解航天员的情况。

 

每天晚上,黄伟芬都会跟在太空中的航天员们进行沟通交流。

  

航天员出征、在轨、返回,作为总设计师,没有哪个时间她是能放松的。

图 | 黄伟芬

 

第一次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发射,她在现场指挥。

 

所有进舱前的准备,她一次一次带着人设计、试验、演练,一遍一遍确认。

 

“要穷尽所想。我们叫双想,不止一次地想,躺在床上也在那儿想,闭着眼睛也在想,基本没睡过一个好觉。”

 

我回想起2016年11月18日,神十一飞船的返回控制现场。

 

很长一段时间,黄伟芬都保持这这样的动作:

 

双手握着,头昂着,脸对着前上方的控制大屏,一动不动,只有眼珠来回巡视。

 

在她脸上,担忧、揪心、凝重,掺杂在一起,看起来比其他人的神情都要深刻。

 

直到“开主伞”的指令传来,现场一片掌声。

 

黄伟芬也大力鼓起掌来,放松了一瞬。

 

鼓掌落下后,她咽下一口口水,很快,脸又回复到了之前的严肃。

 

很快,作为总工程师的黄伟芬,就要去参加新闻发布会说明飞船返回情况。

 

但她却一点儿也不想离开指挥中心大厅。

 

前往发布会现场的路上,记者跟她聊天:

“刚刚您一直不愿意出来。”

 

黄伟芬显得忧心忡忡:

“(航天员)不落地总是不放心。”

 

就在前一个晚上,她来到指挥中心的密话室,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通话。

 

两位航天员欢乐地在天宫里面拍照。

图 | 景海鹏、陈冬

 

黄伟芬说:“看到你们俩在天宫里头玩得挺欢的,知道你们对天宫恋恋不舍”。

 

她面带笑容,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

 

“我们着急啊,就怕你们休息不好,因为明天一天的任务还很艰巨呢,能休息的时间也比较短。”

 

她催促着航天员们赶紧去休息。

 

这就是黄伟芬面对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们的状态:

 

紧张、担忧,无时无刻不萦绕着她。

 

航天员的安全,任务的成败,都沉甸甸地压在她心上。


所有的训练、指挥,所有的紧张、担忧,都在镜头背后悄无声息地流动着。

 

所有人的眼光,包括屏幕前的观众,包括她自己,都放在九重天上的宇航员们身上。

 

神州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后,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

 

《军事纪实》有一个记录,深深地触动了我:

 

“载誉归来的航天员被人群簇拥着。

 

而此时作为航天员教头的黄伟芬,并没有上前去与他们拥抱,甚至握手。

 

她远远地站在人群中,像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样,在人群中欢呼着。

 

甚至像崇拜偶像一样,拿起手机来,为她引以为豪的航天员们拍照。”

 

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无名的女人,

 

这位在背后托起了中国飞天梦的女人。

 

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是黄伟芬的真实写照。

图 | 源于节目《面对面》,中间为黄伟芬

 




曾有人问过黄伟芬,这么干,为了什么,为谁而干?

 

她回答:

 

“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而干,而是为了我们国家,为了我们民族,为了我们航天事业而干。”

 

“我们都知道加加林,但我们没有人知道,谁把加加林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注定要做无名英雄。”

图 | 加加林,苏联航天员,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别人不知道没有关系,你自己知道。”

 

为了中国航天事业,黄伟芬甘当无名“小卒”。

 

从30年前,到30年后。

 

这么多年,她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浩海里的一朵浪花。

 

功绩满身,却淹没在人海里。


但正如《祖国不会忘记》歌里所唱,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那些无名而伟大的人,祖国不会忘记。

 

我们也不会忘记。

 

点个在看,向他们致敬!

图 | 源于节目《面对面》 


部分参考资料:
1.央视网:《【面对面】黄伟芬:第七次飞行》
2.澎湃新闻:《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曾将11名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2018年》。
3.军事纪实:《托起飞天的人》。
4.军事纪实《飞天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纪实》
5.军事纪实:《航天英雄是怎样练成的》
6.央视网:《我有传家宝——走进北航》
7.科技日报:《黄伟芬——航天员的女教头》
8.中国青年报:《中国航天来了俩“老外”》 

— 小编优选,品质生活 —

最新阅读排行榜

  1. 莫言:我们喧嚣的背面是什么?

  2. 还珠格格 几乎“全军覆没”

  3. 真正的上海人,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沪漂,哪一瞬间被上海人震惊到了...

  4. 身体垮了才发现,请保姆竟然这么难!

  5. 他的历史使命已经超额完成,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

  6. 唯一抛弃毕加索的那个女人,100岁了

  7. 1931年,蒋介石秘密处决一人,孙中山:此人可以改变国民党命运

  8. 胡耀邦105岁诞辰,我们怎能忘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商务合作请加WX:bji1887  详谈。

点击 阅读原文,更多便宜好货顺丰包邮货到付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