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搜第一:语音发出后录音还在继续!谁在“偷听”?

烟语法明 2021-04-01


1月31日,话题#语音发出后录音还在继续#冲上热搜第一↓↓↓



据央视财经报道,进入大数据时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并不是旅游旺季,机票价格却越搜越高聊天时随口提到某款商品,一转身就在各大平台上看到相关商品的广告推送


在网络时代,我们能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自己的信息数据却似乎也更容易被泄露,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商家非法利用。

1

大数据“杀熟” 会员配送费高于非会员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不久前,一篇质疑某外卖平台运用算法进行“杀熟”的文章引发热议。该平台的一位会员用户指出,同样的订单,他的配送费定价时常比非会员用户的更高。

先生经常点同一家的外卖,忽然有一天我开了会员之后,发现配送费价格一下较之前涨出三倍开了会员之后,反而比非会员价格还要高,那我开会员的意义在哪。



文章引发热议后,相关外卖平台联系了肖先生,针对他提出的质疑,平台方给出的回复是:配送费上的价格差异是由于系统缓存而导致的误差。

肖先生我尝试了很多次,在一周之内都是这种情况。缓存的说法肯定说不过去。何来的位置缓存呢?在同一个地方,差异就是存在于会员和非会员之间。



据中消协介绍,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投诉不断增多,问题的核心是互联网平台对算法技术的应用问题,集中体现在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和流量算法等方面。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 陈剑可能经营者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的个人数据画像。这种画像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只推荐给了他,所以他所获取的知情权存在很大的缺陷。



2

平台累积大量个人数据

“算”制用户画像


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能让商家摸清你更爱吃辣还是吃酸,并通过算法把更符合你口味的餐厅排序靠前。用户数据,往往是通过一个个手机App被互联网平台采集的。


在与App打交道的过程中,同样也有令大家担忧的问题不断出现,比如“App偷听”现象,“App偷听”是否存在呢?来看技术专家做的测试。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 何延哲:假如发一个语音,当手松开了以后,这个录音事实上还在继续。




我们还可以把提示去掉,测试的过程是两分钟。



两分钟后,记者看到,在测试程序中生成了一条时长为120秒的语音。技术人员将语音数据导出后,经过核对,
证实了当测试程序置于前台运行时,“偷听”是可以实现的。

此外,经过对比实验,技术人员告诉我们,
在测试程序退至后台,或者在手机处于锁屏的情况下,录音依然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但都会自行终止。只是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锁屏下持续录音的时长略有不同。


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偷听”手段,是否在市面上的App中被滥用了呢?


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 何延哲目前还没有发现哪款App有把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


那么,平台对用户做出的精准个性化推荐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据专家介绍,主要是通过对我们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搜索记录,甚至是下载过的应用程序清单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得以实现。


专家提示,用户可以在手机操作系统的权限设置里,找到麦克风权限,检查目前有哪些App被授权使用麦克风。根据自己的需要,用户是可以随时关闭对App使用麦克风的授权。 



3

部分App隐私政策篇幅长

账户无法注销


App治理工作组的专家们在对市面上的App进行检测时,还发现很多App存在隐私政策篇幅长、用户难以读懂、账户无法注销等诸多问题。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在测试的过程中,专家发现一款壁纸App,隐私政策竟然有一万多字。



专家告诉记者,账号注销难,是目前用户投诉量很大的另一个问题。如今,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正处在一个摇摆天平的两端。专家表示,在这个天平的“配平”过程中,需要监管机构、平台和用户三方在互动中来探寻。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梁正有一些商业模式的迭代是很快的,这方面不能完全等到法律制定出来。针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应对它,不是没解的。关键是要把规则制定清楚。



对App“越界”行为要严打重罚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工信部多次在官方网站上通报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其中不少App被通报的原因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技术是把“双刃剑”,互联网公司既能给用户推荐更适宜的商品和服务,也能利用技术侵犯用户隐私、损害用户利益。


对此,相关监管部门要对App的个人信息收集进一步规范和细化,还要强化执法力度,让相关的法律、法规“长出牙齿”,完善惩戒机制,对不顾用户正当权益的App运营商予以严惩。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往期文章:欲接“上千万纠纷案”,重庆一律师被骗上百万,各地律协曾公开发文预警过


       往期文章:九次精准减刑后打死劝戴口罩老人的郭文思被判死刑,帮其减刑的13人同时获刑


       往期文章:应该获奖的优秀判决书:平台用工如何认定事实劳动关系


       往期文章:父母出资为子女购房,民法典施行后的归属认定规则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