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2018年各法学院核心论文明细表(115篇)
名次 | 科研单位 | 总篇数 | 他发数 | 作者 | 期刊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1 | 中国政法大学 | 17 | 11 | 卞建林 | 比较法研究 | 3 |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的认罪认罚从宽——以中德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为线索 |
施鹏鹏 | 比较法研究 | 4 | 职权主义与审问制的逻辑——交叉询问技术的引入及可能性反思 | ||||
汪海燕 | 比较法研究 | 5 | 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证明标准研究 | ||||
谢澍 | 法律科学 | 4 | 刑事司法证明中的专门知识:从权力支配到认知偏差 | ||||
李训虎 | 法学 | 1 | 虚假法条、信息发布与司法改革——以《认罪认罚从宽试点办法》第6条为例的分析 | ||||
陈光中 | 法学 | 7 | 中国刑事诉讼法立法四十年 | ||||
阳平 | 政治与法律 | 1 | 论我国香港地区廉政公署调查权的法律控制——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 | ||||
李本森 | 法学家 | 1 | 刑事速裁程序试点研究报告——基于18个试点城市的调查问卷分析 | ||||
王贞会 | 政法论坛 | 6 | 家庭监护功能缺位的实践表征及其治理路径——以308名涉罪未成年人为样本的分析 | ||||
谢澍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迈向“整体主义”——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转型逻辑 | ||||
褚福民 | 法学研究 | 4 | 电子证据真实性的三个层面——以刑事诉讼为例的分析 | ||||
吴洪淇 | 中外法学 | 1 | 刑事证据制度变革的基本逻辑 | ||||
李训虎 | 法学研究 | 3 | 逮捕制度再改革的法释义学解读 | ||||
王星译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印证理论”的表象与实质——以事实认定为视角 | ||||
李训虎 | 政治与法律 | 7 | 无社会危险性被追诉人羁押替代性措施强制适用之反思 | ||||
李训虎 | 政法论坛 | 3 | 刑事证明标准“中体西用”立法模式审思 | ||||
施鹏鹏 | 政法论坛 | 4 | 刑事裁判中的自由心证——论中国刑事证明体系的变革 | ||||
2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11 | 10 | 刘品新 | 法商研究 | 4 | 论电子证据的理性真实观 |
李奋飞 | 法学评论 | 6 | 论检察机关的审前主导权 | ||||
陈卫东 | 法学研究 | 2 |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试点研究报告 | ||||
陈卫东 | 政治与法律 | 1 | 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若干问题研究 | ||||
李奋飞 | 中外法学 | 3 | 论控辩关系的三种样态 | ||||
李奋飞 | 政法论坛 | 1 | 检察再造论——以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转隶为基点 | ||||
魏晓娜 | 中国法学 | 1 | 依法治国语境下检察机关的性质与职权 | ||||
程雷 | 法学研究 | 5 | 技术侦查证据使用问题研究 | ||||
程雷 | 中国社会科学 | 11 | 大数据侦查的法律控制 | ||||
陈卫东 | 中外法学 | 6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 ||||
邓矜婷 | 法学家 | 6 | 纪委、检察机关办案规范的整合:一个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路径 | ||||
3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8 | 8 | 陈瑞华 | 政法论坛 | 1 | 论检察机关的法律职能 |
陈瑞华 | 比较法研究 | 1 |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理论展开 | ||||
杨依 | 比较法研究 | 3 | 以社会危险性审查为核心的逮捕条件重构——基于经验事实的理论反思 | ||||
陈永生 | 比较法研究 | 4 | 冤案难以纠正的制度反思——以审判监督程序为重点的分析 | ||||
陈瑞华 | 法学家 | 3 | 法官员额制改革的理论反思 | ||||
孔令勇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教义分析与案例解说:读解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与“从宽” | ||||
陈永生 | 现代法学 | 6 | 刑事诉讼中搜查手机的法律规制——以美国赖利案为例的研究 | ||||
刘泊宁 | 政法论坛 | 3 | 司法诚信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
4 | 西南政法大学 | 7 | 7 | 孙长永 | 法学研究 | 1 | 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 |
黄琪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论性侵案件法官对被害人的诉讼关照义务——以欧洲人权法院对Y诉斯洛文尼亚案的裁决为切入 | ||||
马婷婷 | 法学评论 | 2 | 公诉案件立案功能论——以公安机关为视角 | ||||
向燕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论性侵儿童案件中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 ||||
闫召华 | 中外法学 | 4 | 刑事非法证据“柔性排除”研究 | ||||
孙潇琳 | 法学评论 | 4 | 我国网络犯罪管辖问题研究 | ||||
向燕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其破解 | ||||
5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6 | 6 | 左卫民 | 中国社会科学 | 6 | 地方法院庭审实质化改革实证研究 |
左卫民 | 中国法学 | 4 | “诉讼爆炸”的中国应对:基于W区法院近三十年审判实践的实证分析 | ||||
龙宗智 | 法学家 | 1 | 检察机关内部机构及功能设置研究 | ||||
龙宗智 | 法学研究 | 6 | 刑民交叉案件中的事实认定与证据使用 | ||||
龙宗智 | 政治与法律 | 1 | 监察与司法协调衔接的法规范分析 | ||||
龙宗智 | 政法论坛 | 4 | 试论建立健全司法绩效考核制度 | ||||
6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5 | 5 | 曾赟 | 中国法学 | 1 | 系列杀人犯罪侦查分析模型的创建与检验 |
张泽涛 | 法学评论 | 3 | 值班律师制度的源流、现状及其分歧澄清 | ||||
欧卫安 | 法学评论 | 5 | 论刑事被告人的证明责任及其履行——以积极辩护为中心 | ||||
张泽涛 | 政法论坛 | 1 | 构建中国式的听证审查逮捕程序 | ||||
欧卫安 | 政法论坛 | 2 | 论刑事速裁程序不适用严格证明——以哈贝马斯的交往共识论为分析的视角 | ||||
7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4 | 3 | 陈实 | 中国法学 | 1 | 刑事庭审实质化的维度与机制探讨 |
陈虎 | 中国法学 | 4 | 制度角色与制度能力:论刑事证明标准的降格适用 | ||||
徐汉明 | 法学评论 | 1 | 国家监察权的属性探究 | ||||
杨婷 | 法商研究 | 2 | 论大数据时代我国刑事侦查模式的转型 | ||||
8 |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 3 | 3 | 纵博 | 比较法研究 | 5 | 侦查中运用大规模监控的法律规制 |
纵博 | 法学 | 2 | 监察体制改革中的证据制度问题探讨 | ||||
纵博 | 法学家 | 3 | “排除合理怀疑”适用效果的实证研究——以《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共40件案件为样本 | ||||
8 | 华东政法大学 | 3 | 2 | 陈邦达 | 法律科学 | 6 | 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应当坚持以审判为中心 |
叶青 | 法学 | 9 |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四十年 | ||||
王永杰 | 政治与法律 | 10 | 论辩护权法律关系的冲突与协调——以杭州保姆放火案辩护律师退庭事件为切入 | ||||
8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3 | 3 | 闵春雷 | 法学 | 5 | 我国无罪判决模式之反思——以《刑事诉讼法》第195条第3项为重点的分析 |
谢登科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电子数据的取证主体:合法性与合技术性之间 | ||||
贾志强 | 政法论坛 | 2 | 论“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有效辩护——以诉讼合意为视角 | ||||
11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3 | 3 | 秦宗文 | 法律科学 | 2 | 刑事庭前会议运行实证研究 |
秦宗文 | 法学家 | 5 | 讯问录音录像的功能定位:从自律工具到最佳证据 | ||||
钱春 | 政治与法律 | 2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检视与完善 | ||||
11 | 天津大学法学院 | 3 | 3 | 王燃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大数据时代侦查模式的变革及其法律问题研究 |
孙皓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司法文牍主义与开庭日——关于刑事办案模式的实验性研究 | ||||
孙皓 | 政法论坛 | 5 | 论反科层的科层制——基于S市检察员额选任的实证分析 | ||||
11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3 | 3 | 洪浩 | 法律科学 | 1 | 从“侦查权”到“审查权”——我国刑事预审制度改革的一种进路 |
崔凯 | 法商研究 | 6 | 论新时代公安机关侦查信息公开的立法策略 | ||||
王飞 | 政治与法律 | 9 | 论认罪认罚协商机制的构建——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中的问题的检讨与反思 | ||||
11 | 西北政法大学 | 3 | 2 | 贺红强 | 法律科学 | 5 | 比例原则视角下的法庭秩序维持权——以刑事庭审中的驱逐出庭措施为中心 |
付玉明 | 法学 | 9 | 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效力证成与司法适用——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刑事指导性案例为分析进路 | ||||
桂梦美 | 政法论坛 | 6 | 刑事诉讼管辖异议之诉的模式选择 | ||||
15 |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 2 | 2 | 樊传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追究法官审判责任的限度——现行责任制体系内的解释学研究 |
樊传明 | 中外法学 | 3 | 证据排除规则的发展动因:制度史解释 | ||||
15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2 | 2 | 朱福惠 | 法学评论 | 3 | 论检察机关对监察机关职务犯罪调查的制约 |
王天民 | 现代法学 | 2 | 刑事案件中的积极辩护事由及其司法证明——“于欢案”的证据法视角 | ||||
15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2 | 2 | 李本灿 | 法学评论 | 3 | 认罪认罚从宽处理机制的完善:企业犯罪视角的展开 |
黄士元 | 中外法学 | 2 | 刑事辩护权利的解释原理 | ||||
15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2 | 2 | 胡铭 | 政法论坛 | 1 | 审判中心与被害人权利保障中的利益衡量 |
高嘉蓬 | 政法论坛 | 5 | 侦查监督问题的法解释学分析 | ||||
15 | 中国法学会 | 2 | 1 | 朱孝清 | 中国法学 | 4 | 再论辩护律师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证据 |
朱孝清 | 法学研究 | 4 |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检察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 ||||
15 |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 2 | 2 | 葛琳 | 法学评论 | 2 | 检察官惩戒委员会的职能定位及其实现——兼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司法责任追究的独立性 |
董坤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化证据排除规则的范性梳理与反思 | ||||
2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1 | 1 | 裴炜 | 法学研究 | 2 | 个人信息大数据与刑事正当程序的冲突及其调和 |
21 |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 1 | 1 | 郭烁 | 中国法学 | 3 | 酌定不起诉制度的再考查 |
21 |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 1 | 1 | 何挺 | 中国法学 | 4 | 司法改革试点再认识:与实验研究方法的比较与启示 |
21 | 成都理工大学司法研究院 | 1 | 1 | 万毅 | 政法论坛 | 5 | 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 |
21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王禄生 | 清华法学 | 6 | 论刑事诉讼的象征性立法及其后果——基于303万判决书大数据的自然语义挖掘 |
2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1 | 1 | 陈学权 | 现代法学 | 1 | 刑事裁判权在法官与陪审员之间的配置 |
21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 1 | 1 | 周新 | 中国法学 | 6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立法化的重点问题研究 |
21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 | 1 | 1 | 周新 | 法商研究 | 1 |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类型体系化探究——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改革为切入点 |
21 |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1 | 1 | 赵旭光 | 法律科学 | 2 | 认罪认罚从宽”应警惕报复性起诉——美国辩诉交易中的报复性起诉对我国的借鉴 |
21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1 | 1 | 高通 | 比较法研究 | 6 | 美国陪审团事实认知机制研究 |
21 |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 1 | 1 | 王芳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防卫权刑事审判共识度实证研究 |
21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1 | 0 | 陈海锋 | 政治与法律 | 4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程序性问题探析 |
21 | 同济大学法学院 | 1 | 1 | 任素贤 | 政治与法律 | 6 | 审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实证考察及困境突破 |
21 | 西安财经学院法学院 | 1 | 1 | 王景龙 | 法学家 | 2 | 论笔录证据的功能 |
21 |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 1 | 1 | 薛爱昌 | 法学研究 | 6 | 为作为证明方法的“印证”辩护 |
21 |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 1 | 1 | 李永泉 | 现代法学 | 1 | 功能主义视角下专家辅助人诉讼地位再认识 |
21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 1 | 1 | 宗会霞 | 政治与法律 | 4 | 刑罚执行一体化的基本步骤与风险应对 |
21 | 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1 | 1 | 褚红丽 | 清华法学 | 4 | 异地审理与腐败惩罚:基于判决书的实证分析 |
21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 1 | 1 | 郭晶 | 清华法学 | 3 | 刑事诉讼时间应如何获得审查和规制? |
21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 | 1 | 1 | 孙远 | 政治与法律 | 4 |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效适用的三个要素——以侦查追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为视角 |
2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1 | 1 | 张绍彦 | 政法论坛 | 6 | 中国监狱改革发展的问题和方向 |
21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 1 | 1 | 刘小妹 | 政法论坛 | 3 | 人大制度下的国家监督体制与监察机制 |
21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1 | 1 | 张杰 | 法学 | 6 | 《监察法》适用中的重要问题 |
21 |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 1 | 1 | 万春 | 中国法学 | 2 | 检察指导案例效力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