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要目
【专题:国际警务研究】
1.跨国追逃中遣返法律困境及其应对措施研究熊安邦(5)2.联合国军事维和人员不法行为的归责主体认定崔悦(15)3.论澜湄国家网络反恐合作机制构建孟璐(29)【警务现代化研究】4.警察开枪射击的适法情形与最小武力原则——德国的制度逻辑与借鉴意义周许阳(38)5.基于社会控制论的非常态时期犯罪预测模型的建立王晨(52)【网络安全与犯罪防控】6.大数据技术在刑事定罪中的运用阮堂辉、张晟(62)7.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犯罪侦查研究——基于大数据背景邓翠平(76)8.“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防控研究李梦真、王世卿(84)【社会治安治理研究】9.网购合同协议管辖条款纷争化解路径探析——从优化营商环境之诉源治理视角申来津、方路锦(94)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治理要略——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王欢(103)【法学论坛】11.失信联合惩戒的地方立法实践及反思汪亚枫、刘茂林(115)12.《民法典》医疗过失判定规则的再解读林志辉(126)13.论约定受贿的犯罪形态张志强、卢玉良(137)14.法定犯时代背景下犯罪附随后果的解构和重建李若愚、孟令星(147)
1.跨国追逃中遣返法律困境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作者:熊安邦(湖北警官学院)
内容提要:外逃人员潜逃国外时往往也会违反目的地国的移民法或者因为在我国的犯罪行为而不符合入境条件面临被遣返的问题。非法移民遣返作为一种引渡替代措施在跨国追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遣返措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外逃人员可能会利用难民申请、遣返前风险评估等行政或司法救济手段逃避遣返。此外,遣返中我国还面临中外法律制度的差异导致的证据效力不足、量刑承诺的法律依据不足、遣返目的地不确定等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积极配合有关国家向其提供外逃人员的犯罪证据、申请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报、宣布外逃人员护照作废、综合运用跨国追逃追赃措施,以促成外逃人员依法被遣返回国。
关键词:遣返;跨国追逃;难民;非法移民
2.联合国军事维和人员不法行为的归责主体认定
作者:崔悦(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
内容提要:联合国军事维和人员不法行为的归责主体认定非常复杂,须分两种情况讨论。在联合国指挥的维和行动中,联合国对维和部队具有行动控制权,派遣国具有纪律制裁权和刑事管辖权,维和部队既是联合国的附属机关,也是派遣国的机关。这种双重指挥机制决定了《国际组织的责任条款》第7条是最合适的法律依据。在联合国授权的维和行动中,指挥与控制机制较为复杂,被授权主体具有行动性指挥与控制,派遣国享有纪律制裁权和刑事管辖权,联合国具有最终控制。《国际组织的责任条款》第7条适用于认定被授权主体或派遣国的责任,不适合认定联合国责任。这两类维和行动均存在双重或多重归责的可能。
关键词:联合国;军事维和人员;不法行为;归责标准;派遣国;有效控制
3.论澜湄国家网络反恐合作机制构建
作者:孟璐(河南警察学院法律系)
内容提要:澜湄次区域地理位置特殊,民族宗教成分复杂,反恐形势严峻。随着“伊斯兰国”实体性组织遭受重创,恐怖组织改变策略,借助互联网将恐怖主义威胁向全球扩散,对传统反恐模式提出挑战。基于恐怖主义犯罪本身的国际性、网络平台的无地域性以及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反恐合作意愿,澜湄国家具有开展网络反恐的可行性。澜湄国家网络反恐合作机制的构建,应当树立网络空间主权理念,共建澜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建立网络反恐合作框架及运行机制;依托LMIN系统平台,加强情报信息共享;借助网络反恐联合演练,提升执法合作能力。
关键词:网络恐怖主义;反恐合作;命运共同体;LMIN系统;联合反恐演练
【警务现代化研究】
作者:周许阳(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何时开枪、开枪限度如何是警察枪支使用制度中的核心议题。对此,德国法不仅通过“开枪目的”和“行为罪质”(重罪或轻罪)来限定准许开枪的适法情形,还根据射击动作的各个环节动态地分解最小武力原则。德国制度设计的内在机理为解决我国警察实践中不敢用枪、过度用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一,《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列举的14种开枪适法情形应在与刑法关联的意义上理解,即应将相对应的犯罪构成要件导入到枪械使用的要件判断中去。其二,可以开枪的适法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明文例举的14种情形。根据立法者本意,该条兜底条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其他情形”,是指所有为《刑法》所规定,最低刑在3年以上的犯罪。其三,中德制度之比较为全面理解我国落实最小武力原则的相关制度以及多个关键的不确定法律概念提供了广阔视角与智识资源。
关键词:开枪射击;适法情形;最小武力原则;对物使用优先原则;从属性原则
5.基于社会控制论的非常态时期犯罪预测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晨(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治安系)
内容提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使各类犯罪现象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仅表现在犯罪类型结构的骤变,更体现在犯罪数量较以往的显著差异上。针对此次疫情,及时总结归纳并建立基于突发事件社会环境下的犯罪预测模型成为警务情报部门工作研究的重点。以犯罪预防学中的“犯罪三角”理论范式为基础,根据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类犯罪呈现出的特点,综合评估预测犯罪管理者、犯罪监管者、犯罪操训者三类犯罪防控主体在诸多疫情防控措施作用下的犯罪防控效能。建立基于突发事件的犯罪防控效能评估预测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犯罪预测中因突发事件等特定环境变化带来的预测盲区,还可通过预测结果,为各类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社会控制论;公共卫生事件;犯罪防控效能;评估预测
【网络安全与犯罪防控】
6.大数据技术在刑事定罪中的运用
作者:阮堂辉、张晟(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区分局)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金融创新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大旗的指引下,网络现货投资交易平台迅速增长,因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现货投资交易平台引发的违法犯罪数量也随之暴增。由于网络现货投资交易行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司法机关查处网络现货投资交易平台中的犯罪时,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判定方面分歧较大,传统的定罪方法和标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此类复杂犯罪定罪提供了方法与标准。大数据技术不仅能提高定罪准确性,也能提高定罪效率。针对当前出现的诸如网络虚拟投资交易案等网络犯罪特征,运用数据挖掘、决策树CHAID算法等数据技术对新型网络犯罪判决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大数据技术作为司法定罪裁判的辅助工具,加以推广运用。
关键词:司法定罪;大数据技术;决策树算法;智慧法院;网络犯罪
7.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犯罪侦查研究——基于大数据背景
作者:邓翠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内容提要: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犯罪具有职业化、犯罪对象范围明确、犯罪手段多元、隐蔽且变异性强等特点。传统侦查方法面临受害人不能及时报案失去破案先机、侦查投入成本高、部门间协调机制不畅等困境。大数据技术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快侦快破的新期待,在提供明确的侦查方向、实现犯罪深挖、助力控赃挽损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数据驱动侦查的大数据思维,加强警企合作并拓展整合数据来源,完善线上线下协同作战模式,提升民警的大数据侦查专业素养,有助于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犯罪案件侦查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大数据侦查;保健品诈骗;合成作战;控赃挽损;智慧警务
8.“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防控研究
作者:李梦真、王世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与犯罪学学院)
内容提要: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民财产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借助现代化通信工具实施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极其恶劣。通过对无讼网全国近8年(2011年-2018年)公开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121份案件判决书进行数据化分析发现,“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具有涉案金额大、涉案人员多、涉及地域广、组织化特征明显等特点。公安机关防治此种诈骗犯罪时,存在识别难、发现难、抓捕难、打击难的现实困境。为此,可从预防、打击、稳控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全方位宣传、加强预测预警、开展重点区域集中打击、做好重点人员回访工作等,提高公安机关应对这一社会治安难点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民族资产解冻;诈骗犯罪;犯罪流程;犯罪预防;打击犯罪;基层公安机关
【社会治安治理研究】
9.网购合同协议管辖条款纷争化解路径探析——从优化营商环境之诉源治理视角
作者:申来津、方路锦(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内容提要: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格式合同因其简单、快捷的特点得以广泛适用。与此同时,格式合同中有关协议管辖条款的效力争议问题在逐年增多,且相应的司法裁判尚未统一。因此,有必要寻求消费公益诉讼与协议管辖格式条款争端问题的契合点,推动消费公益诉讼制度在该问题上的广泛应用。在引入该制度的过程中,需适当增加消费公益诉讼程序启动的法定主体,推行格式条款协议管辖的“黑名单”制度,并对格式条款公益诉讼的溯及力规范予以重构,从而化解网络购物合同之协议管辖权分歧,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消费公益诉讼;格式合同;消费者权益;协议管辖;营商环境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治理要略——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
作者:王欢(湖北警官学院)
内容提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治理,事关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和国家安全体系的完善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当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呈现出新特征:舆情信息供给稳定,官方发布和移动端成为舆情走势主推力量与渠道;舆情演化模型与事件发展阶段、事物认识过程一致,舆情热点在多元主体之间互动以及网络与现实交互下有所分散;社会整体关注之余凸显“不对称”特征,以往同类事件被再度热议。相应的舆情治理要略包括:官方发布积极引导,正确处置化解危机;媒体报道保量增质,新媒体运用加强规制;秉持协同治理理念,掌握重点处置策略。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治理;公共安全;社会治理
【法学论坛】
11.失信联合惩戒的地方立法实践及反思
作者:汪亚枫、刘茂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警官学院)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核心机制,失信联合惩戒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功能,对于营造诚信的社会经济环境意义重大。实证分析显示,囿于全国性法律的暂时缺失,地方立法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出现对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本身的规制缺位、失信行为的种类划分标准参差不齐、失信主体的救济措施缺失以及失信联合惩戒体系互异等现实难题。对此,应当以合法原则、后果与行为相当、必要限度以及责任自负为基本遵循,通过明确区分标准,将失信行为分门别类,完善立法设计,建立失信主体救济机制以及加强法律控制,对相关法律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推进社会信用法律出台,构建统一的失信联合惩戒体系等举措,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推国家治理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失信行为;失信联合惩戒;地方立法;国家治理
12.《民法典》医疗过失判定规则的再解读
作者:林志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民法典》对医疗过失判定规则修改的幅度不大,基本继受了《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我国以往对医疗过失判定规则的解释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条文的解释难以形成共识和部分条文的解释结论欠妥。在对医疗过失判定规则进行解释时应对其解释路径进行科学定位,然后才能对医疗过失判定的具体的规则进行正确的解读。衡量医疗过失的标准是医疗水平标准,而不是诊疗规范标准。违反诊疗规范应推定有过失。衡量医疗水平应考虑诊疗规范因素、地域因素、资质因素。我国《民法典》对证明困境下医疗过失的判定作出了特殊规定,学界对伪造、篡改病历等行为与医疗过失的关系存在争议,这些行为的存在应推定有医疗过失,医疗机构可以进行反证。
关键词:医疗过失;医疗损害;医疗水平;诊疗活动;诊疗规范;推定过失
作者:张志强、卢玉良(北京京凯律师事务所,都柏林大学)
内容提要:约定受贿在我国刑法中并无规定,不是一种单独的受贿类型。理论和实务界对约定受贿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属于受贿罪的哪种犯罪形态,分歧颇多。通过对中外受贿犯罪的立法比较,以符合构成要件的法益的解释论为立场,“约定”应当被认为是“收受”的“着手”,约定受贿是受贿罪的未遂形态。从体系解释和量刑纠偏的角度出发,约定受贿应当认定为犯罪未遂,而“达成合意既遂说”“代为保管既遂说”“将来交付既遂说”等观点并不具备合理性。
关键词:约定受贿;犯罪形态;法益的解释论;体系解释;量刑规则;加重的构成要件
作者:李若愚、孟令星(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内容提要:法定犯时代下,后工业社会中各种风险逐渐升格,古典自由主义刑法理论地位受到动摇,刑法制裁体系相应地吸收了积极刑法观理念,前置刑法干预起点,降低入罪门槛,而社会整体评价体系中却缺乏相应的轻罪或微罪评价模式、犯罪分层意识,从而导致刑法附随法律责任引发实质意义上罪责关系的不协调,违反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责任主义原则等问题。同“以刑制罪”对“从罪到刑”的罪刑关系的反思,在意图限缩刑罚的法益理论逐渐沦为为刑法扩张“背书”的情况下,对犯罪附随法律责任的重视能够促进法益判断标准的实质化,从而有利于促进立法批判机能的实现,也能对保安处分科学化和刑罚“双轨制”发展有所裨益。基于新社会防卫论的论证逻辑也应该对附随后果的逆向论证逻辑以及定位做出限制,同时提出犯罪人处遇重构、引入复权制度等具体举措,以期达到法律体系内部法律责任的协调。
关键词:附随后果;法定犯时代;保安处分;新社会防卫论;后果主义论证
文末有交友群
在进入群组之前请了解一下群规
入群后需修改个人备注为姓名+专业+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