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检察》2023年第2期要目

法研在线 2023-03-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检察杂志 Author 人民检察


目 录


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  深化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检察工作的实践创新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实务研究

电子证据的显微式审查

——以知识产权案件办理为例

刘品新 黄嘉咪

民事检察依职权监督的实证分析及准确运用

肖正磊 阚林 李先伟

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

年度盘点

刑事执行检察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2年刑事执行检察研究综述

侯亚辉 李奋飞

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推动公益诉讼检察高质量发展

——2022年公益诉讼检察研究综述

胡卫列 孙森森

聚焦司法需求 强化理论研究

——2022年未成年人检察研究综述

那艳芳

围绕热点难点 探寻解决之道

——2022年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研究综述

申国军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新解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思想渊源与制度表达

刘晓林 卢一诺

疑案精解

使用模拟软件代他人抢挂就诊号牟利的行为如何定性

皮勇 祁治国 孙晴

新型抢号牟利行为的罪与非罪

林维

权威解读

检察机关落实“七号检察建议”典型案例解析

张建忠 肖先华

数字检察征文

数字检察视域下检察能动履职的理论证成与实务探讨

程曙明 苏文玉 杨玥

观察与思考

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脱薄争先的路径选择

焦成千

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理中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构建

施净岚 倪婧

检察机关加强民营医药企业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进路

张彬 王毅

观点撷要

找准切入点强化危害安全生产犯罪治理

陈仙 叶素敏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实

陈小龙 李井忠 张丽丽


实务研究


电子证据的显微式审查

——以知识产权案件办理为例

摘要:知识产权案件的高质量办理离不开对电子证据的有效审查。基于此类案件办理的规律与特点,电子证据的显微式审查是值得推广的“最佳实践”。该方法根植于原子主义认识模式,要求办案人员从微观视角对电子证据及其组合进行颗粒度微细的、透视感呈现的专业审查。它可以具体区分为两大实务技巧:一是“全面审”电子文档信息,判断知识产权权属;二是“动态审”关联痕迹文件,判断知识产权侵权过程。基于有关做法的专业性要求,办案人员可以拓展专家辅助审查的配套机制。

关键词:电子证据 证据审查 显微式审查 原子主义 知识产权

作者简介:刘品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人员;黄嘉咪,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


民事检察依职权监督的实证分析及准确运用

摘要:检察机关依职权主动监督的民事案件主要有裁判结果监督、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和执行监督三种,其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案件和执行监督案件依职权发现比例高,但监督事由以浅层次、程序类问题为主,且存在对个案监督与类案监督标准把握不准等问题。对此,应加强上级检察机关对下业务指导,严格执行检察机关依职权监督的相关规定,明确个案监督和类案监督的标准及其关系,完善通过大数据发现案件线索机制,协同履职,发挥检察监督合力。

关键词:民事检察 依职权监督 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 监督线索

作者简介:肖正磊,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副厅长、二级高级检察官;阚林,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主办检察官、二级高级检察官;李先伟,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助理。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民事执行依职权检察监督研究》(GJY2022D19)的阶段性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新解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思想渊源与制度表达

摘要:“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华民族探索自我治理的具体成果,“援法断罪”反映中国古代司法的形式侧面,包含了丰富的技术内容与程序要求。“罚当其罪”兼具中国古代立法与司法的实质追求,强调了罚与罪应均衡。立法应追求文本、规范中的“罚当其罪”;司法则应通过法律适用,实现“罚当其罪”。“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丰富内涵不仅囊括了立法与司法等法律技术操作,还着眼于整个审判秩序的规范与建构;其思想渊源、发展脉络、制度形态蕴含着中华原生法治文明的独特创造力与理论魅力。当代法治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工作便与“援法断罪、罚当其罪”一脉相承,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关键词:援法断罪 罚当其罪 思想渊源 制度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作者简介:刘晓林,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一诺,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秦汉至唐律令立法语言分类整理、谱系建构与数据库建设》(21&ZD197)的阶段性成果。


数字检察征文


数字检察视域下检察能动履职的理论证成与实务探讨

摘要:数字检察在智慧检务、智慧检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类案背后制度机制漏洞的填补实现社会系统治理,促进数字技术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丰富和发展了检察能动履职的内涵。数字检察视域下,数字研判、排查、融通、集成、预警等数字效能的释放,助推法律监督意识能动、机制能动、路径能动、程序能动、效果能动,构建起检察能动履职的数字监督模式。与此同时,需要注重纠正目前存在的思想与实践误区,以此实现以数字化改革推进检察能动履职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数字检察 能动履职 系统变革 社会治理

作者简介:程曙明,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苏文玉,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杨玥,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检察官助理。

本文系2022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数字化改革视域下能动检察的理论证成与实践探讨》的成果。


观察与思考


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脱薄争先的路径选择

摘要: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可以打破传统的“三步走”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脱薄争先。检察工作与经济工作遵循不同的规律,经济落后地区检察工作可以摆脱与经济同落后的局面,实现争先目标。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脱薄争先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要实现脱薄争先乃至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检察长是关键,争先目标引领是前提,落实力是保证,争先文化和执行力文化培育是支撑和基础。

关键词:相对薄弱 基层检察院 脱薄争先 路径

作者简介:焦成千,吉林省白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本文系2022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课题《薄弱基层院“脱薄争先”路在何方》的阶段性成果。


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理中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以知识产权犯罪为代表的新类型经济犯罪呈现出专业化、网络化、链条化的特点,给侦查活动带来巨大挑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可结合办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难点,建立常态化重大疑难案件听取意见建议机制,并与公安机关形成关于重大疑难案件范围的共识;将常见罪名证据规格成文化,以形成关于证据标准的共识;联合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研判通报制度的专业化程度;在确保监督刚性的基础上畅通监督反馈渠道,实现侦查监督实效化。充分发挥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的职能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关键词:知识产权犯罪 检警协作 侦查监督 诉讼制度

作者简介:施净岚,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三级高级检察官;倪婧,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四级检察官助理。


公告

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适应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人民检察杂志特开设微信端征稿发稿渠道,建立“好稿快发”“网络首发”机制,来稿除微信公号端编发外,还将择优刊发于《人民检察》纸质版。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邮箱rmjcwlb@126.com,征稿内容详见《人民检察》网络微信端征稿启事。

编辑:刘梦洁


相关链接


《人民检察》2022年总目录


《人民检察》网络微信端征稿启事


声明:本刊从未委托第三方中介征订杂志,在此提供正确订阅方式,谨防假冒。


关于我们

《人民检察》创刊于1956年6月,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刊,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办刊宗旨。它关注检察改革,探索法学新知,交流工作经验,解析司法疑难,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投稿邮箱:rmjcwlb@126.com    rmjcbjb@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