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大国际法评论》2023年第3期要目

法研在线 2023-12-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珞珈国际法 Author 武大国际法评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武大国际法评论》2023年第3期要目

【数字时代的国际法

1.《国际法的数字挑战》白皮书

罗旷怡译  黄志雄审校(1)


2.论国际法的“数字化转型”——兼评《国际法的数字挑战》白皮书

黄志雄、罗旷怡(26)


3.论恶意网络行动归因中对“控制”的法律解释和适用

田立(47)


【制裁与反制裁研究】

4.论经济制裁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

杜涛、叶子雯(69)


5.论我国反外国制裁司法救济机制之完善

肖凯、徐佳云(85)

【专论】

6.试论双重国籍政策兴起的深层原因

刘国福(102)


7.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第一案对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的意义

胡建国(117)


8.社会货币论下数字形态人民币国际化与法制建设

钟英通、肖扬(139)


【数字时代的国际法】

论国际法的“数字化转型”——兼评《国际法的数字挑战》白皮书



作者:黄志雄、罗旷怡(武汉大学)


内容摘要:迈进数字时代,大量数字化新领域新议题给国际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法协会法国分会发布了《国际法的数字挑战》白皮书,提出公私界限模糊、网络空间国际法论辩的政治性、数字鸿沟三大挑战,以及值得进一步辩论和研究的问题,为思考数字时代国际法的走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实质上,为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功能地位的上升,现代国际法在国际造法和渊源、国际法律关系和实体规则、国际法实施和遵守层面都面临着全方位转型升级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第一,网络空间国际造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国退民进”的态势,国际法渊源逐渐在社交媒体中兴起,非国家行为体的网络行动冲击着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二,国际法实体规则需要内涵重塑和转型升级;第三,数字技术为国际法的实施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案。总体而言,数字时代国际法的转型升级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需要审慎对待。


关键词:数字时代国际法;网络空间国际法;非国家行为体;国际造法;国际法渊源;国际法实施


论恶意网络行动归因中对“控制”的法律解释和适用



作者:田立(山东大学)


内容摘要:以2001 年《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为标志,现行国际法确立了内容连贯、逻辑缜密的归因规则体系。这套规则体系同样也可以被用来处理非国家行为体实施的、可能构成国际不法行为的恶意网络行动所涉及的国家责任问题。在国家责任问题上,归因是一个门槛条件,其中又以“控制”为核心要素。在既往有关的司法实践中,对“控制”本身存在不同的解释和适用,有时甚至出现了误读或误用的情况,若不加以澄清,有可能产生不当归因的结果。因此,在处理非国家行为体实施的恶意网络行动的国家责任问题时,首先确定能够用于归因的“控制”标准是必要的。同时,《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第55 条为在该条款草案框架之外产生新的“控制”标准提供了法律上的可能性,而有学者提出的“控制和能力”测试其实并没有超出这一框架。此外,在当前国家公共实践处于相对真空的背景下,这种特别法很难形成。


关键词:恶意网络行动;国家责任;归因;控制;特别法


【制裁与反制裁研究】

论经济制裁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



作者:杜涛、叶子雯(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摘要:由于单边经济制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商业主体开始重新评估彼此之间的业务关系,甚至不得不采取措施终止合同,从而产生大量急需通过仲裁解决的商业纠纷。而单边经济制裁对仲裁机构、仲裁员、仲裁准据法以及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都会带来法律风险,其中,资产冻结制裁可能会阻碍仲裁机构收取费用,且在仲裁过程中导致案件无法顺利进行。我国《反外国制裁法》缺乏豁免机制,可能对仲裁机构和仲裁员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仲裁庭应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不应像法院一样将经济制裁纳入准据法范围。此外,我国法院应坚持支持仲裁原则,审慎采用公共政策保留,拒绝承认与执行涉及经济制裁的外国裁决。


关键词:经济制裁;国际商事仲裁;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公共政策


论我国反外国制裁司法救济机制之完善



作者:肖凯(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徐佳云(上海金融法院)


内容摘要:基于反制和救济的功能定位,我国反外国制裁司法救济机制应当遵循中央事权原则、威慑原则、比例原则。反外国制裁法的司法救济机制是涉外交事务的特别诉讼,有别于普通涉外民商事诉讼,应当建立特定的诉讼规则。在具体制度设计层面,应当完善集中管辖、审查层报、期间和送达、飞跃上诉等特殊审理程序,注意协调处理外国法院裁判、国际商事仲裁的承认与执行,并明确歧视性限制措施、制裁条款效力、损失赔偿责任等核心实体性问题的认定。


关键词:反制裁;司法救济;集中管辖;歧视性限制措施;制裁条款


【专论】

试论双重国籍政策兴起的深层原因



作者:刘国福(北京理工大学)


内容摘要:由于国家主权的不可侵犯和各国国籍政策规则的固有差异,双重国籍现象必然存在,难以彻底消除。双重国籍政策兴起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籍权、扩大本国政治参与人群、区域一体化进程等推动着双重国籍政策的兴起。此外,效忠冲突概率降低,担任公职冲突、服兵役冲突、外交保护和领事服务冲突、向国家求偿冲突、权利义务背离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也促使双重国籍政策兴起。双重国籍政策兴起,预示着超国家趋势,可能最终导致作为传统政治实体的民族国家的衰落。我国作为单一国籍政策国家,不宜过早放弃单一国籍政策,也不宜绝对排斥双重国籍政策,而应循序渐进地推进双重国籍政策。


关键词:国籍;双重国籍;单一国籍;国籍法;移民法


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第一案对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的意义



作者:胡建国(南开大学)


内容摘要:中国、欧盟等WTO成员建立的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MPIA),吸收借鉴了旨在回应美国对上诉机构部分关切的“沃克方案”的相关建议。哥伦比亚—冷冻薯条案是MPIA 付诸实践的第一案,其不仅检验了MPIA 的创新性制度安排,而且明确偏离了上诉机构针对《反倾销协定》第17.6(ii)条采取的顺次方法。该案及土耳其—药品案仲裁庭还以澄清方式偏离了上诉机构的另外两项裁决。就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而言,应积极灵活运用MPIA创新性设置的程序性和实质性措施提议机制;在先例问题上,明确偏离上诉机构裁决应遵循“强有力理由”标准,但可以谨慎通过澄清方式偏离并完善部分上诉机构裁决;此外还应优化WTO裁决的表述方式。


关键词: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DSU第11条诉请;偏离先例;WTO争端解决机制

社会货币论下数字形态人民币国际化与法制建设



作者:钟英通、肖扬(西南政法大学)


内容摘要:当前,全球数字货币竞争激烈,社会货币论注重货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本质,在货币国际化上强调社会渗透和信用构建,对推动货币国际化更具理论价值。数字形态人民币包括数字人民币和人民币稳定币。社会货币论下,数字人民币不存在传统的“跨境流通”,而是金融数据的跨境流动。尽管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存在不确定性,但在境外使用数字人民币不违反国际法。相较而言,人民币稳定币的国际化更具合法性和独特优势:社会货币论下,人民币稳定币具有更强的社会渗透能力;国际法视域下,稳定币本身不违反国际法;国别法视域下,大量发达国家允许一定条件下稳定币的市场准入与合规运营。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数字人民币与人民币稳定币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我国应“双管齐下”应对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完善数字形态人民币法制建设。对此,我国应拓展数字人民币的效力范围,同时构建人民币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并积极维护数字人民币信用。


关键词:社会货币论;数字人民币;人民币稳定币;人民币国际化


END

《武大国际法评论》官网:http://ilr.whu.edu.cn/

电话:027-68756957

投稿邮箱:whuilr@whu.edu.cn; whuilr@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