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曾用名《科技与法律》,2021年起更名)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731/N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9783。杂志的办刊宗旨为开拓、严谨、争鸣、求实,并立足于科技创新与法律实务的交融发展,意在解读政府政策信息、探讨学术研究热点、展示最新学术成果、分享司法实务经验、展示创新发展成就,是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实务沟通、绩效展示和形象推介的重要媒体和信息平台。
目录
2023年第3期>>>
【理论探讨】
知识产权制度的市场运行机制探讨
——兼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第五部分目标
张平,徐华阳,谢阳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道路与科技自立自强
陈佳举,张瀚洋
科学技术与新疆域国际法:演进、挑战与因应
马忠法,王钰
【数据知产】
数据要素流通规则的思考与探索——以产业数据为视角
冯哲
论数据泄露通知义务的制度构造
辜凌云
数据赋能: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基本格局与培育机制
刘子赫,申来津
【专题研究】
虚拟数字人IP化法律问题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应对
芦琦
大数据时代算法合谋的反垄断规制路径优化
何培育,周煜
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独创性与保护策略——以“ChatGPT”为例
吴昊天
多维证成与解读:我国作品署名推定条款的变革
覃楚翔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倍数的认定规则构建
许春明,杨欢欢
【青年论坛】
区块链智能法律合约的规范效应与实践优化
——以对传统智能合约的困境纾解为视角
曹舒然
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定性分析
童春荣,王梓羽
【英文版】
IP Protection and Sharing for Big Data: Conflicts and Coordination
Li Yan
Personal Financial Data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A Perspective on Data Property Rights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Huang Wenchao
文章提要
2023年第3期>>>
【理论探讨】
1.知识产权制度的市场运行机制探讨
——兼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第五部分目标
作者:张平(北京大学法学院),徐华阳(北京大学法学院),谢阳(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
摘 要: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机制息息相关。2021年9月颁布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这一机制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令其获得更强市场竞争力而使其有更强动力获得知识产权,从而实现激励创新的目的,最终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关键词: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激励创新;知识产权强国
2.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道路与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陈佳举,张瀚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
摘 要: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国情和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从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来看,科技的自立有赖于坚实的基础研究,科技的自强需要高效地进行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自立与自强的统一则还需要可持续的科技创新循环。知识产权是保护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西方知识产权制度在当下呈现出一系列问题,我国对西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的扬弃,具体体现为破除唯财产权论的桎梏,打破治理理念的局限,以及修正全球治理的霸权主义。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道路为基础研究提供政策引领和创新激励机制,为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确权保护和资源配置机制,为科技创新循环提供促进保障机制,从而发挥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关键词:中国特色知识产权道路;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全链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循环
3.科学技术与新疆域国际法:演进、挑战与因应
作者:马忠法,王钰(复旦大学法学院)
摘 要: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精进,使得深海、外空、极地和网络等新疆域被开拓出来。如今,新疆域成为当前大国角逐的战略制高点,亟须新的国际法加以规制。基于对科学技术和国际海洋法协同演进的历史分析,可以探索出科技发展与新疆域国际法演进的内在联系。虽然联合国框架内已形成了国际海底区域和南极的国际法治理体系,并开始外空国际法立法的初步尝试,但现行国际法滞后性问题突出,拥有先发技术优势的国家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碰撞频仍,科技发展对新疆域国际法治变革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为它提供了立法动力和发展机遇。我国应积极参与当下新疆域内软法治理机制的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主权、普惠、共治为治理原则来应对国际法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科学技术;新疆域;国际海洋法;人类命运共同体
【数据知产】
1.数据要素流通规则的思考与探索——以产业数据为视角
作者:冯哲(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安全研究所)
摘 要: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将在供给端产生和沉淀更大量级、更高密度的产业数据,我国在这一时期提出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并参与市场分配的重要决策,是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数字经济活力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数据权属的制度安排侧重于静态的权利保护,导致市场秩序的可期待性降低。大部分工业数据流通集中于企业内部,外部数据流通不活跃,数据孤岛现象普遍。构建流通态中的数据权利框架:一方面应当遵循产业应用的实际需求,符合数据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可借鉴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通中的成熟制度,淡化所有权转移,以保障收益为基点,构建产业数据流通的确权、用权和责任规则。
关键词:数据流通;数据要素;知识产权;流通规则;工业数据;产业数据
2.论数据泄露通知义务的制度构造
作者:辜凌云(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 要:数据泄露通知义务不仅是数据安全保障义务的次生性规范,更是个人数据主体知情权与决定权对应的告知义务所映射的独立性要求,其实质是融入实体法的管理性义务规范。因此,数据泄露通知义务本质上既属于安全价值对应的公法义务,又属于自由价值对应的私权保护规范,其制度设计亦会反向促使义务主体不断更新数字密码技术手段,完善数据加密实践,逐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协同数据安全防范机制。数据泄露通知义务的制度构造实现了通知行为触发三方(“一点”贯穿“三线”)共同介入风险分摊的有效机制,有利于缓和规则抽象性和监管具象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数据安全事件的治理,应当以数据泄露通知为连接点实现多方共治的安全防范协同机制,强化数据泄露的管理过程控制和深度利用治理。
关键词:数据泄露通知;强制性义务;公私法融合;制度构造;规范价值
3.数据赋能: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基本格局与培育机制
作者:刘子赫,申来津(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摘 要: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黄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有必要参与市场化配置。厘清数据、数据要素与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相关概念,将有助于搭建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的宏观图景。数据要素市场的“自治”现状,不利于推动我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充分运行。因此,通过构建“定分止争”的私人产权保护制度、“动态透明”的市场交易定价制度、“层次分明”的法律规范标准制度、“有序开放”的要素市场运营制度与“权责明晰”的数据要素市场监管制度,能够有效服务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数据要素的“价值潜力”,催化各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数据要素市场化;数据赋能;数据监管;数据运营;数字经济
【专题研究】
1.虚拟数字人IP化法律问题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应对
作者:芦琦(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虚拟数字人IP化是通过建模、驱动、渲染并植入人设而创设出的可版权化、可商标权化、可专利化等IP化的虚拟数字人知识产权数字化策略、方法与要诀。从虚拟偶像洛天依IP化成功的策略入手,反观数字形象IP原创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等共性问题,引申出在元宇宙场景中预构知识产权法律规制与保护、为虚拟数字人重置知识产权法律规制与保护等问题。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给予元宇宙新型作品、“中之人”表演、粉丝社团、虚拟数字人的静态与动态形象等给予著作权、邻接权的立法赋权与授权,包括商标、专利范畴的相关权属的赋权,再予以司法或仲裁上的相应确权,是该文对于虚拟数字人IP化知识产权焦点法律问题的探讨与分析。结合法律难点问题,文章提出了对虚拟数字人版权保护与行业合规体系同步建设等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应对。
关键词:虚拟数字人;IP化;虚拟偶像;可版权化;知识产权保护
2.大数据时代算法合谋的反垄断规制路径优化
作者:何培育,周煜(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摘 要:大数据时代诞生了庞大的数据市场,为计算系统的分析决策提供了条件,也间接催生了算法合谋等新型垄断行为。算法合谋是算法技术参与的合谋行为,具有形式多样化、过程隐蔽化的特征,有构成垄断协议的风险。当前算法合谋的规制仍面临着价值目标的选择、算法合谋垄断协议的认定、反垄断执法的适用、算法默示合谋的主体归责等困境。为有效对算法合谋进行规制,应保持反垄断法的谦抑性适用、扩大垄断协议的认定范围、完善多元算法合谋规制配套体系、明确算法默示合谋主体责任等方面优化反垄断规制路径。
关键词:算法合谋;垄断协议;反垄断规制
3.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独创性与保护策略——以“ChatGPT”为例
作者:吴昊天(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摘 要:ChatGPT的火爆让人工智能的著作权问题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之中。目前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讨论并没有触及人工智能的“人在回路”交互运行系统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必须依靠人类的力量进行迭代与发展。“人在回路”的运行本质揭示了人工智能并非“独立创作”,同时受制于人类输入数据的行为和结果的审核与操控也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行为,所以很难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人工智能创作物并未失去成为作品的可能性,但是需要在现有著作权法体系下进行讨论而不是单独设定独创性判断标准,这就需要适用改良后的“合理人原则”这一相对客观标准来保证标准一致性与弹性。在未来,人工智能创作物应当采取“三阶段”保护策略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具体发展情况。
关键词:ChatGPT;人工智能创作物;独创性;合理人原则;保护策略
4.多维证成与解读:我国作品署名推定条款的变革
作者:覃楚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摘 要:伴随着《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我国作品署名推定条款迎来了变革。尽管理论界尚无定论,但将其解读为通过作品署名推定署名主体拥有作者身份并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具备解决原有条款之间混乱以及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必要性,也能体现对署名揭示作者创作者身份等本土传统的合理继承,以及对各国吸收其他体系有益规定等域外经验的合理借鉴。同时,如此解读不仅在逻辑、理论和相关体系上具有可行性,而且因存在类似尝试,较为成熟稳定,契合我国的实践需要,所以也具有实践适用的可行性。纵使变革后的条款可能仍在条款表述和规则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其仍然是我国当下的适宜之选。
关键词:署名推定条款;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作者
5.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倍数的认定规则构建
作者:许春明,杨欢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摘 要: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案件因缺乏客观统一的倍数认定规则,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惩罚倍数认定的说理笼统,无法为当事人提供相对稳定的司法预期。在惩罚倍数的认定上,建议对侵权主观要件区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对间接故意设置零至一倍酌减区间;对侵权客观要件区分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建立客观侵权情节赋值规则,根据客观侵权情节严重程度赋值之和对应具体惩罚倍数区间。结合知识产权类型区分列举精细化惩罚倍数小数值的考量因素。同时基于利益平衡原则,考虑公共利益作为惩罚倍数值的调整因素,综合设计主客观因素确定惩罚倍数区间的流程体系,以期使惩罚倍数的认
定更具合理性与客观性。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侵权损害赔偿;惩罚倍数;赋值规则;利益平衡
【青年论坛】
1.区块链智能法律合约的规范效应与实践优化
——以对传统智能合约的困境纾解为视角
作者:曹舒然(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 要:区块链智能合约因其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及自我验证的特性而在碎片式交易中拥有天然优势,故一经问世便引起版权、金融等行业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计算机程序的运行范式与立足现实的交易逻辑之间终究存在区别,随着商业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智能合约背后的法律困境日渐凸显。为了有效应对传统智能合约交易面临的赋权困难、法律关系模糊、执行结果脱法等问题,学界提出了智能法律合约。通过对智能法律合约的运用,可以在规范层面将智能合约交易拆分为以智能法律合约为核心的赋权层,以及以智能合约为履行工具的执行层。同时为进一步缓解智能合约交易中的执行风险,需要构建出允许法律评价介入执行程序的有效机制。在此过程中,应当着重维持智能合约由去中心化向弱中心化的平稳转化,避免使其丧失个性。
关键词:智能合约;智能法律合约;赋权;执行风险
2.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定性分析
作者:童春荣,王梓羽(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 要:随着数字信息的迅猛发展,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呈现高发趋势,需要严加规制和有效应对。网络虚拟财产具有无形性、不可触摸性的特点,与现实世界的普通财物有着较大差异,存在诸多刑法定性难题。文章通过引入中国裁判文书网 643件刑民判决书,全面剖析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定性现状。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存在行为类型多样、刑民定性恣意、罪名选择困难等问题。溯源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纷乱定性的原因,主要源于网络虚拟财产与刑法财物的同质转换、财产类犯罪罪名与计算机类犯罪的罪名选择,以及对兑换价值和成本价值的数额认定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紧密围绕犯罪概念,从社会危害性剖析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性质,并通过明确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民界分标准、罪名认定标准、犯罪数额认定标准予以类型化规制。
关键词:虚拟财产;计算机犯罪;财产犯罪;社会危害性
【英文版】
1.IP Protection and Sharing for Big Data: Conflicts and Coordination
Author:Li Yan( School of Economic Law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g data industry in China, conflicts have arisen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the sharing of big data. Those conflicts are mainly shown in data exclusivity and data sharing, data security and data opening, as well as data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refore, it is hard to mediat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elevant parties in big data, and it is also hard for IP regimes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ta protection and data sharing. To address these conflicts, when IP protection for big data is applied, we should also take account of public and social competitive interests,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ta security and data opening as well as put into practice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ng cultural diversity.
Keywords: big data; IP protection; data sharing; conflicts; coordination
2.Personal Financial Data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A Perspective on Data Property Rights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Author:Huang Wenchao( Law School,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 Data property rights has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the digital economy. With the rise of digital finances's importance in the global trade and digit economy, data governance in the finance services sector will become a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i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digital economy. The value of financial data lies in the sharing, flow, and analysis. It is a fundamental resource for building a financial credit risk prevention system. Financial data barriers impede the flow of data,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their hindrance as unclear property rights to personal financial data, generalized use of personal consent, inadequate legal regulation, and high compliance costs for businesses. Traditionally individuals are keen to exercise power over their own data and protect it from others who want to use it for their own benefit or to provide a service to the data subject. However, this has not worked,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financial data. Personal financial data has the function of credit evaluation, which can accurately depict the credit "profile" of individuals; personal financial data also has social value, asset value, distribution value and other value attributes related to social public interest. The de facto control of personal financial data by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based on service purposes and data security purposes should be confirmed by law and further authorized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possession, use and benefit enjoyed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data property rights system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s more conducive to protecting personal financial data, bringing into play the circulation value of data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finance.
Keywords: financial data property rights; data credit; financial data profiling; data governance
-EN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杂志编辑部 -
编辑 | 林紫怡
审核 | 傅晨
来源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知识产权研究院新媒体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