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研讨丨美的可能性与限度
《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主张美和艺术让人成为完全的人,进而可以净化社会;而《红楼梦》中,贾宝玉怀着纯粹美的理想,却无法挽回大观园这一美之集中体现的坍塌。中国近代蔡元培有“以美育代宗教”论,近年来我国也强化了美育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部分地区计划把音乐美术纳入中考。美的可能性可以如何延展,美能对个人发展、社会生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美的限度又在哪里?美注定无法解决什么问题?11月30日下午,电信二班1小班的同学们以学术会议的形式,依据《审美教育书简》和《红楼梦》两部经典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美的可能性与限度”主题研讨。
发言人:王锟、李泺铠、徐宏铭、朱俊锦、宋殷绰、黄冰心
大班老师:高文强
小班老师:高文强
助教:吴煌琨
研讨主题:美的可能性与限度
01 寓教于“会”,别开生面
11月30日下午14:00,电信二班1小班在信部2教106教室进行本学期第五次小班研讨。本次研讨围绕《红楼梦》与《审美教育书简》两部经典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展开,主题为“美的可能性与限度”。本次“研讨会”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和自由讨论。
小组讨论环节由各小组内自行组织讨论,各组成员群策群力,在半小时的研讨内共同完成了本组的五分钟发言稿。助教也参与到各小组的研讨中,帮助同学解决讨论中的疑难。
代表发言环节,由各小组代表轮流上台,就美的可能性或限度做五分钟的主题发言。各小组的发言都有所侧重,独出己见:第一小组宋殷绰认为,以理想艺术为载体的美有最高的可能性。第二小组王锟认为,美来源于对现实的简化;第三小组李微笑认为,美注定不能解决物质问题,但美能够对个人、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四小组徐创认为,美是雅俗共赏;第五小组朱瑜杰认为,美是战胜内心虚无的精神信仰。
自由讨论环节的思想交锋最为频繁激烈,五位发言代表来到讲台上,接受全班同学的自由提问。热烈的气氛使争论更加深入,同学们从加班现象与美育缺失,80年代“美学热”与近年“美学冷”,音乐美术进入中考对美育的作用等具体的社会问题,逐渐进入了美的本质、美育的意义、美与物质和科技的关系等抽象思辨的论域。
02 小组发言,各抒己见
小组发言环节可谓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寓教与“会”的目的,也正在于摒弃标答思维,拓展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下面展示第二小组的观点,枚举一例:
第2小组主讲人王锟向我们介绍了“美为简洁”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对简洁之美的追求,能延展到社会实践的进步;对美之简洁的追求,也能发现美的最大可能。
美,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简洁化表达。奥卡姆剃刀原理说“如无必要,勿加实体”,而这条原理所传达出来的对美的体验,也成为现代科学诞生的哲学基础。我们生活中的美也来源于简化。如荷塘月色,就是用月光将复杂的自然景物抽象成点、线、面、光影组成的几何图案,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简洁的美。又如中国人喜欢把玉石打磨成圆润的形状,因为圆润象征着简洁,圆润是几何图形中至简的代表。
人类对于人性发展、社会进步之美的幻想,也常常归于简化。人类热衷于将复杂人性的简化为善恶分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中国的儒家和西方的基督教崇拜的神或英雄都是拥有简化人格的人,他们至简、至善、至美,摒弃了人性的复杂,对于美之简洁本质的追求,能够极大的调动我们改造社会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产生“人定胜天”的强烈意愿。我们党在革命中纵然历经千难万险,依然对人人平等人人富足的共产主义蓝图保持一种前所未有的热爱,他们把残酷的斗争简化为一展红旗,把尖锐的社会矛盾简化为镰刀和锤头,他们永远相信这种简化的美。
对于简洁之美的追寻,促使着人类不断地去寻找这个世界的终极,并不断延展认识和实践能力的边界。所谓“食色性也”,对于美的追求是人性中的必然。而美也必然会在简洁的追寻中发现它的最大可能。
03 课堂争鸣,碰撞火花
小组代表的精彩发言,激起了同学们的提问兴趣。台下同学和台上代表的问答之间,迸发出智慧和思辨的火花:
朱俊锦:美如果是对现实的简化,那为什么雕刻过的石雕,比未经雕刻的大理石更美呢?
王锟:雕刻艺术是对艺术家内心复杂情感的简化。艺术家心中的情感是混沌庞杂的,当它以雕塑的形式展现出来时,这些庞杂的情感就得到了简化和提纯,也就产生了美。
黄冰心:“审美是救治社会的良方”,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功利化”,这两个命题是不是存在矛盾?救治社会不也是一种功利吗?
宋殷绰:现代社会的审美功利化是指直接把审美和经济利益、考试分数等直接的收益挂钩,这样的审美功利化是会破坏审美本身作用的,进而也就影响了审美救治社会的作用。
除了问答交锋外,不少同学也独抒己见,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观点。
李泺铠:美的限度并不仅仅被物质条件所限制,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物质。比如为了提升绘画技艺,达芬奇研究射影几何,他取得的成果也推动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又比如,为了对美丽神秘的星空多一些了解,科学家们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这推动了后来开普勒等人对天文力学的研究,这某种意义上也是美对生产力的一种推动。
徐宏铭:美的可能性与限度取决于人的想象力。美是人主观产生的东西,它的可能性和限度只取决于人的想象。当前社会的物质条件更丰富,而对于美的热衷反而不如80年代,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现在的人离开了当时那个突破条框、个性至上的环境,被过于丰富的信息裹挟从众,失去了想象力,因此也就不再热衷于美。
04 意犹未尽,获益匪浅
交流是无限的,课堂却是有限的,本次小班研讨结束时,同学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意犹未尽,思维的碰撞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
徐宏铭:大家在课上展开激烈的讨论,不论观点对错与否,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美”的理解都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下课铃响,大家仍意犹未尽。这种小班讨论的模式不论是形式还是实践都是巨大的成功,让我受益匪浅。
王锟:课程的形式十分新颖,同学们彼此交换意见,相互批驳指正,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思想碰撞,我对于美育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对于人文社科导引这门课程加强了把控,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希望这节课的成功经验能得到推广,助力武大人文社科教学的进步。
05 见异见深,学无止境
最后,高文强老师指出,不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新颖而深刻的观点总是学术研究推陈出新的直接动力;而本次研讨中,同学们的优点有二,一是“见异”,一是“见深”。各小组发言都有尖锐鲜明的问题意识,能建立起观点清晰、逻辑自洽、论据充分的论证;自由讨论中激烈的思想对话,又逐渐让课堂讨论深入到了对美学的本质追问:美在主观还是客观?美是想象还是要素?人们对美的可能性与限度的探索,永远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永远没有限度。《文心雕龙·知音》说“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希望大家都能兼收每位发言同学的长处,不要放弃深度的思考。
文字材料:2021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电信二班1小班
图片及视频:高文强
整理:吴煌琨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