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科学研究趋势暨教育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
12月12日,国际教育科学研究趋势暨教育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我院顺利召开。会议围绕国际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教育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方向举措展开热烈讨论。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邵清巡视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邓友超研究员,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周海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教授,苏州大学周川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天津大学闫广芬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陈鹏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胡劲松教授,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廷柱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周谷平教授、眭依凡教授、张应强教授等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发言,学院教育学科教师代表共30余人参加。
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致欢迎辞,代表教育学院向与会领导与专家表示欢迎与感谢,并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宗旨及教育学院的基本概况。顾建民指出,2020的庚子年让每个人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不充分的国际国内发展态势,需要创新来应对变局和挑战,而创新需要教育来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研究来引领和助推教育变革与创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下,教育研究应该积极作出应答,不仅需要从历史经验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还需要前瞻、预判甚至创生未来趋势。在此意义上,从国际视野回望梳理国际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同时展望预判国际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对于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会议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场的会议由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国西部发展硏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主持。
课程与学习科学系主任李艳教授作《全球教育科学研究趋势分析》报告,从教育部科技司研究专项的目标任务、主要成果、主要结论等方面介绍了当前国际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并就研究报告中有关问题提请与会专家研讨和咨询。
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叶映华教授作《中国教育科研与政策发展脉络(2000—2019)》报告,选取2000—2019年间的9本教育学期刊、全国教育科学办公室及教育部的教育学立项课题、教育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主题、影响机制等方面梳理阐释了中国教育科研和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指出我国教育科研和教育政策的发展的驱动方式。
课程与学习科学系何珊云副教授作《国际教育科学研究发展与趋势:多国视角》报告,以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芬兰六国为主要分析国别,对各国学者研究论文、国家重要教育政策、教育研究协会、基金项目、大学报告、智库报告等研究资料开展了具体分析,凝练出国际教育科学研究发展与趋势的共同主题和各国异质性、国别化的研究热点。
下午场的会议由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硏究所所长眭依凡教授主持。
顾建民教授首先从一流学科的建设引领、学术成果的质量取向、不同学科间的跨界交流需要等方面做了教育学科“双一流”建设背景简介。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韩双淼作《国际一流学科怎么建?——25所世界顶尖教育学院的经验与启示》报告,聚焦国际一流学科的形成路径,结合我国“双一流”建设对标对表之困境,选取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教育学科综合排名前25的高校开展了具体分析。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本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各项报告,围绕如何优化国际教科研趋势研究、促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并从研究定位与视角、研究内容与方法、话语体系与报告呈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对于深化与完善国际教科研趋势研究,促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建设极具指导意义。专家们强调,本项研究在注重国际趋势和指向未来世界的共创共治共建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各国的文化差异和本土特色,以及教育研究引领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责任担当。
张应强教授作会议总结,概括和提炼了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指出本次研讨会具有溢出效应,不仅在内容上引出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不同群体、不同类型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在方法上促进了在教育研究中对看清趋势与把握细节、政治性与科学性、国际性与本土性、人与技术等诸多关系的深度思考。研讨会的顺利举办,必将对把握教育科学研究趋势,建设一流教育学科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作者丨徐玲玲
图片拍摄丨会务组、姚超
版面编辑丨庞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