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是教育论坛第七十六讲顺利进行

6月8日上午,由教育学系和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求是教育论坛第七十六讲顺利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作了题为“大学形态多样化的世界态势与大学的发展路径选择”的主题讲座。讲座由教育学系教授、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淑华主持。此次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内外共30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刘宝存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教学型大学的发端”“柏林大学的创立与研究型大学的兴起”“战后大学形态多样化的世界态势”以及“普及化时代我国大学发展路径的选择”。首先,刘宝存教授追溯了历史上从东西方古典大学至今世界大学形态的演变轨迹。他认为,中世纪是现代大学的真正产生时期,而现代大学的萌芽则可以追溯至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大学。中世纪大学职能是相对单一的,是教学型大学的发端。正如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所提到的,“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是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的”。刘教授接着指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创立,寓意研究型大学的兴起,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随后,德国大学理念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研究型大学成为影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形态。而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间,美国大学协会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进一步促成了研究型大学概念的传播。刘宝存教授表示,当代社会,特别是二战之后,在政府、市场和大学三方相互作用下,大学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扩充,大学发展形态呈现进一步多样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大学形式外,涌现出了应用科学大学、创业型大学、虚拟大学、全球性大学、都市型大学、产业大学、绿色大学、服务型大学与学习型大学等诸多新的大学形态。对于这些新大学形态的内涵、职能、特征和办学模式,刘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说明。


随后,在关照世界大学多样化形态的基础上,刘宝存教授对于我国大学现阶段的发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指出,结合马丁·特罗理论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情况,可以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普及化时代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多元性、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需求都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具体说来,现阶段我国大学多样化发展需要遵循以下三种理念:第一,分层分类发展。每一所大学的办学历史、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办学条件不同,应该选择适合时代需求和自身特点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大学形态与具体发展路径;第二,错位发展。每一所大学都应该追求卓越,但是目标定位清晰,各安其位,各美其美;第三,特色发展。大学类型和形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都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会取得成功,都会被社会所认可。

 

最后,刘淑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她认为本次讲座信息丰富,观点新颖,兼具宏大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本土关照性。接着,参会师生围绕“大学形态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诸多问题,刘宝存教授都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本次讲座受到了参会师生的热烈欢迎,引发了师生对于“大学形态多样化发展态势”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内容来源丨教育学系

文丨卢可

图丨冯晓婷

版面编辑丨杨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