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球教育发展趋势与挑战”线上对外交流项目圆满收官
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全球教育理念、手段与形态,教育发展迎来新挑战和新机遇。2022年5月至6月,教育学院第二届“全球交流合作季”系列活动之“后疫情时代全球教育发展趋势与挑战”主题对外交流活动,邀请牛津大学、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全球高校的专家学者开设系列线上讲座,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全校师生累计参与400余人次。
5月20日晚,系列讲座首讲由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大学教育领导系严文蕃教授主讲,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韩双淼老师主持。严文蕃教授以“后疫情时代大学教学再思考:美国课堂的挑战、创新与启示”为题作主题报告,指出基于对疫情背景下远程教学快速发展的背景,疫情推动教育创新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教育系统的核心问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丰富了教学中的各类活动,学生的学习环境、技术应用、学习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严教授建议从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现在身处何处、未来想达到的目标三个方面反思大学的教学;同时指出,疫情期间的这种新授课形式仍不能替代传统教学。在问答环节中,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对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向严教授进一步请教真实的美国课堂教学情况,讨论氛围热烈。
5月22日,英国牛津大学David Mills副教授围绕“全球高等教育:新冠疫情后的趋势及挑战”展开了讨论分享。他认为,流动与公平是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两大问题。他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分析了学术流动现象,并指出高等教育史其实也是学术流动史。疫情使人们看到了高等教育背后或曾被忽视的不平等的机制和现象。例如,数字校园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但不同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占有、在线学习的参与机会等方面都存在不平等的问题。他建议应减少由于国际流动带来的不平等与等级制度,多些合作,少些竞争。
5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系主任尹弘飚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线上和常规环境下的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精彩报告。尹教授分析了学生学习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重点,介绍了课程体验和学生参与两个研究中所应用的概念性工具,同时分享了他对中国大学学生在线和常规环境的学习体验的研究,系统性地介绍了他已完成的相关系列研究的思路、设计、结果与启示。在讲座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结合自己在线与常规环境的学习体验进行提问,尹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耐心解答。
5月29日,来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李军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讲座主题是“国际视野下的教育改进学”。李军教授从教育面临的多重挑战、什么是教育改进学、教育改进学学科框架、教育改进学的全球应用、教育改进学前景五个方面对教育改进学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提到教育改进学所包含的六个要素及面临的三大问题,并结合宝洁公司相关案例,与在线师生畅谈了他对教育改进学未来发展的看法。
6月4日,美国加州大学常桐善教授以“美国顶尖公立大学本科生是怎样学习的”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常教授分别从目前国外顶尖大学的毕业要求、重大变革、课程修读、参与校内外活动等方面进行讲解。常教授认为,培养优秀大学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发展核心竞争力,从学生的思维、学术、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常教授总结了国外顶尖大学的三个特点:为大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丰富学生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和组织更多活动。在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常教授从疫情下的学习、线上线下教学是否具有替代性等方面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常老师认为疫情是对我们的考验,在未来线上教学可能会更加常用,但线上教学无法代替线下教学,因为线上教学没办法更好地关注同学,而线下教学可以更加及时地得到同学们的反馈。
6月10日,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王婷教授的讲座主题为“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和教师课堂准备:比较的视角”。王教授分别从初级教师职前教育的TRA认证、澳大利亚的AITSL职业评估机构以及澳大利亚职业教师的聘任标准等方面进行讲解,同时总结了目前教育领域所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表示教师是我们未来教育的关键。在问答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教师相关问题,王教授表示每个学校招收教师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中国也在学习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机制,但每个机制都有利弊。
6月11日,日本广岛大学的黄福涛教授以“海外顶尖大学的本科教育”为主题作主题讲座。黄教授首先提出关于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以及世界一流大学的评判标准的相关问题,而后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了国内外如何建设一流本科。黄教授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研究型大学学士学位课程的相关特点。最后,黄教授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谈到了高校课程模式的趋势以及本科课程的特点,并给出相关的问题与启示。在最后的讲座互动环节,黄教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就大家关心的一流本科课程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文丨卢可、刘天泽、谢春晓、盛田杭
图丨卢可、李昕蔓
版面编辑丨庞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