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圆桌论坛:流量、IP与未来的媒介新形态
10月28日下午,湖北省科技创业大厦A座24楼珞珈创谷圆桌会议室里,共20多位运营达人和运营新人,参加了由小咖圈和南方健康共同组织的新媒体交流分享会。
作为分享会合作方,深耕医疗保险领域的南方健康短短4月已经在火热的新媒体平台抖音上积累了超过150万的粉丝。南方健康创始人傅泉本科毕业于武大医学院,硕士就读于政管学院,有过一年公务员经历的他,或许也没想到,自己能把新媒体玩得这么“6”。
分享会开场,首先由傅泉学长主持并发表了关于新媒体的洞见:
“公众号的本质是什么?”
“流量如何产生价值?”
“短视频之后的媒体形态将会怎样?”
“怎样打造成熟IP?”
......
一个个宽泛复杂的新媒体话题在傅泉这里都得到了很多以实际案例和理性推理得出的解答。
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
傅泉首先引用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对互联网产品的一个经典论述——凡是互联网上的事物,都经过了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和赶不及这四种阶段,比如在18年初爆火的短视频领域。
实际上,快手很多年前便在这个领域布局并且获得了很多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用户,然而那时还有很多的自媒体人对它嗤之以鼻,这是在看不起的阶段,而今快手抖音爆发性增长其实已经进入了门外汉完全看不懂的阶段,这个时候再不入局,很快就赶不及了。
而很多在抖音初期被瞧不起的网红,比如陆超和丽江石榴哥,都通过平台和运营策略实现了从一个被群嘲的用户到一个具有价值的IP的华丽转型。
在傅泉学长看来,无论是运营经验超过1年的同学还是刚入门的运营新手,对于互联网的底层逻辑都应该熟悉,那就是流量创造价值。
当我们想把一朵花卖出去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我们可以通过直播,通过短视频的二次传播宣传它,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朵花时,它就有了流量自带的广告媒体的属性。
近几年火起来的网红其实就是这样,而网红除了本身的广告媒体属性,还具有可以发挥背书作用的信任属性,我们会更信任美妆博主为我们推荐的化妆品,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想变得和她一样好看,并且在日常的互动中网红和粉丝建立起了信任感。
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更是一个层次提升的过程。如果说底层逻辑是流量,那顶层设计则是IP。
以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为例,它最初只是提供咨询服务的公众号,在积累大量的流量之后,走上了接广告进行变现的道路;不同于一般自媒体博主的是,罗振宇开始做线上商城以及单独的“得到”App,并且不断从开放的平台向这个独特的生态导流。
但最高明之处还是在于罗辑思维打造了专属于罗振宇的个人读书的IP。这使得我们在看到罗振宇推荐一本书时会产生强烈的购买冲动;罗振宇一个人的跨年演说就能带来上千万的营收。这就是IP的强大价值。
媒体运营的现实问题
在傅泉学长的演讲结束之后,参加圆桌论坛的成员围绕各自的运营经历和会上提出的新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来自网络传播学的薛阳依据在运营官方明星媒体账号时的经历提出了一个疑惑——在微博上有很多粉丝的明星的官方工作室,在抖音上发布视频时却不甚受欢迎,这是为什么?
来自武汉理工大学有过多年创业经历的白冰认为,这和很多中国明星放不下身段,缺乏丰富的艺人打造方式有关,在抖音上吃的开的明星账号如陈赫、Angelababy都是肯恶搞自己和创作短视频的,说白了,大部分在微博上拥有完美人设的明星在抖音上缺乏槽点。所以,在抖音上运营明星账号时,不妨“自导自演”地爆料一些有趣的周边,创造槽点与话题。
来自南方健康的贾开祥表示,这个问题的本质可能在于,微博和抖音,本身就承担了不同的平台属性,粉丝更习惯于在微博上接收明星官方的周边动态信息,而在抖音上,人们可能更喜欢娱乐化的方式,在短短数秒中的时间内就得到很强的感官刺激,想要把微博的玩法强行移植到属性不同的平台,这个想法本身是有问题的。
马克思学院的张晗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目前从事团属媒体运营工作的她在输出内容时很难吸引用户,没有清晰的目标群体,而团属的性质使得她在工作当中很难对内容做一些娱乐化的编辑。
白冰认为,尽管党属团属媒体在实际运营中有诸多困难,但是新华网等官媒还是为普通老百姓打造出了一个形象丰富的外交部发言人的形象——优雅俏皮的华春莹“莹姐”,沉稳威严的王毅部长,在媒介策划中,都从刻板的形象解脱了出来。而媒体对政府政策的解读也可以更加生活化,贴近大众,需要思考普通大众的需求。
预见媒介的未来
讨论不断地发酵,直至傅泉学长向大家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下一种形态的媒介是什么?媒介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于是大家分成3人一组围绕各自的经历和见解展开了讨论。
最新的AR/VR带来的多维体验技术;AI和大数据可能会生产出的更懂用户的搜索引擎;延伸嗅觉、味觉的媒介技术;能够智能识别数据的人体芯片技术…讨论激发了全场人员的创意构想。
傅泉学长从现阶段的短视频出发,认为短视频的下一步是短视频+图文,短视频+直播,乃至短视频+长视频,因为用户的注意力和需求是分散的,用户的时间是碎片化的,这些碎片永远都需要不同的媒介去填补,单一的短视频无法取得最大的效益。然而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短视频体系的下一步是什么?谁也不好说。
小咖圈创始人姚佳鑫针对未来的媒体形式展开了大胆的畅想——她认为,未来的媒介社会不是专属于某种单一媒体的,而是把“应该”的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递给合适的人。
Web2.0时代,各大媒介生产了大量“应该”有的内容;Web3.0时代,推荐算法让许多平台开发分发“合适”的内容,但是这两种模式都不完美。即使当下的分发平台在“合适”这一点上已经能够做到极致,但是却并没有因为“合适”给用户带来最佳的体验。这是因为,用户只能看到“合适”的、喜欢的内容,却很难看到“应该”看的、有价值的内容。而在未来,“应该”创造价值的内容必将驱逐劣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分发给“合适”的人,这样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与人们不断追求价值提升的趋势。
而在渠道方面,未来的内容分发平台还应结合人们的媒介偏好进行分发。没有人会只使用一种渠道,一个人的媒介偏好很可能是50%的图文+20%的短视频+30%的长视频这样的组合,但当下的分发平台没有充分考虑这一点。同时,随着万物互联的技术提升,未来的媒介将比移动终端更加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人与信息将会真正地融合,从楼下的零售商店到会议室的桌椅都会是承载信息的媒介,可以轻松地识别每个人的信息并向其推荐内容,真正实现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构想的“媒介即延伸”,万物皆媒介的状态。
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鸿钰进一步指出,麦克卢汉的媒介论中有着分化—整合—再分化的链条。而未来的媒介除了对整个媒介闭环的深度整合,还将产生对人体的某一种感官的强化,比如听觉、嗅觉等,这些尚未被深度开发的领域,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新兴市场。
在所有人的热烈讨论之下,原本计划17:00结束的交流会一直延伸到了18:15,而即便如此,还是留下了许多新的充满思辨意味的话题。
“媒介如何适应时局?”
交流会结束的前一刻,来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岳倩瑜抛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引发了我们的无限遐想。
那么,思维碰撞的火花,不妨留给下一次的圆桌论坛。
同样热爱交流的你,请继续关注小咖圈的最新动态,kaka希望在下一次活动中能够看见你的身影!
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
分享结束之后
大家面对面组建了一个微信群
关于新媒体的探讨
是这个群最初的话题
但在未来
我们希望能深入更多领域
想要抓住热度
和大佬们对话切磋?
或是有更多对于行业和技术的知识
想要交流分享?
现在扫码加入
WHU小咖圈兴趣技能群
说不定下一场活动就能遇见你
群满100人需添加小助手邀请进群
编辑:王天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