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国有银行业绩改善 难掩本质问题

2017-09-06 新百姓杂志 新百姓杂志

中国大型银行的业务状况看起来较过去几年大为改善。但投资者不应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银行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过去一年中国的监管治理措施在整顿银行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四大国有银行的利息收入齐升,资产质量亦全面改善。面对清理影子银行业务的压力,各银行都收缩了非利息收入这个关键的利润引擎。第二季度从表外投资及理财业务获得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骤降。

不过,回归根本并非易事。四大银行在新贷款上能够获取5%左右的收益率,而其融资成本仍然低于其他小型竞争对手;这应当意味着赚钱很轻松。但是,这些大型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只略高于1%,原因之一是经营成本高,此外也因为贷款减值支出仍然居高不下。

手续费收入下降加上盈利能力不佳正在削弱银行的资本实力。由于留存收益寥寥,银行的资本水平增长缓慢。与此同时,随着贷款业务不断扩张,大型银行的资产规模快速上升。由此产生的净效应是银行的资本比率(银行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下降。中国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从上年同期的12.3%下降至11.8%。

较为乐观的因素是,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似乎在改善,虽然这些好消息依然带有水分。这种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数字游戏:贷款总额的膨胀速度快于不良贷款的增速。此外,大型银行找到了处理不良贷款的“创新”方式。中国银行已将部分不良贷款证券化,其他银行则进行了债转股交易,或者仅仅是将不良贷款转入表外实体。

中资银行股今年以来大涨了17%,目前平均市净率为0.9倍。对于预期这些股票能进一步走高的任何投资者而言,都应该透过表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