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英同遭降级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话仍是金口玉言吗

2017-09-24 新百姓杂志



3A是最高分,顶级优质

近日中国和英国先后遭国际主要信用评级机构降级,各自也都为自己作了立场鲜明的辩护,都认为评级机构的评判不符合实际。

目前主导全球资本市场信用评级市场的仍是三大机构: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P)和惠誉国际(Fitch Ratings)。另外还有香港的理信评级(CTRISKS Rating)。

通俗地说,信用评级是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履行债务合约责任和义务的意愿和能力给出的专家评分,供决策参考的资讯信息。主权信用评级的对象是一个国家,评级下调会影响该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举债成本,理论上,评级高意味着融资成本较低,反之亦然。


英国降级


9月22日,穆迪(Moody's)宣布将英国评级评级从Aa1下调一档至Aa2。这是穆迪四年多来首次下调英国信用评级,主要原因是认为脱欧令英国未来经济增长压力增大、英国政府削减开支的能力令人怀疑,未来债务水平预期上升。

英国政府随即反驳,发邮件称穆迪对退欧将冲击英国经济的评估"过时",需要重新评估英国的脱欧计划。声明指出,首相特里莎·梅当天早些时候在意大利夫咯伦萨发表演讲,已经勾画出"英国与欧盟未来关系的宏大蓝图",这将使双方均能从全新的合作关系中受益。


穆迪对英国政府控制债务能力和脱欧对其经济的影响持更谨慎的态度


2016年6,标普将英国信用评级下调为AA,在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标普称英国的展望仍为负面,原因是退欧过程中持续面临风险。惠誉在2016年6月27日将英国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同时将英国的展望下调为负面,并在今年5月确认了这一评级和展望。

穆迪还将英国央行的评级从Aa2下调至Aa1,但将英国的债务评级从"负面"改为"稳定",这意味着它将不会很快进一步下调英国评级。

中国降级

略早一点,标普和穆迪对中国也相继下调主权信用评级;来自中国的批评声中也有"陈旧过时"这一说。

标普9月21日宣布将中国的评级从AA-下调至A+,依据是信贷持续强劲增长,扩大了中国经济的金融风险,尽管中国政府最近加大了控制企业杠杆水平的力度,但预计未来二到三年的信贷增速会继续推动金融风险上升。

今年5月24号,穆迪下调中国的评级,理由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债务规模未来五年预计将快速增长。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一个经济论坛讲话时表示,国际评级机构如此评判,属于短视,高估了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状况,使用的尺子"过时且诸多缺陷",而且"无视中国党和政府去杠杆的决心和行动能力"、"与时俱进的改善治理机制、提高治理能力的潜能"。

去年3月,穆迪先把中国的长期主权债务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又把中国的25家非保险金融机构、8家保险公司、38家国有企业以及34家市政基础设施公司的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标普随后作出同样宣布,只有惠誉保持了"稳定"展望。


中国许多人认为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估系统在中国不适用。


压倒性的负面评判在中国激起反弹。

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财政部和央行官员先后发声,表示它们的观点过于悲观,但它们不了解中国特殊国情;财政部长楼继伟曾公开表示不必在意国际评级机构打的分。

当时,《澎湃》援引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师奚君羊说,根据经济数据中国的指标确实有不佳的地方,但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相对更适应西方国家,未必能将中国的特殊因素包容在内,比如中国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国企和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在信贷、风险和经营模式上的区别等。

但是,数据显示的问题无法否认。

新浪财经频道周六(9月23日)发表李扬在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讲话,标题是《外资评级机构无视中国党和政府去杠杆的决心》,说它们"不懂什么叫做中国共产党,不懂什么叫做社会主义中国,开十九大,他会进一步的理解,他无视了党和政府去杠杆的决心,他无视了我国治理能力的潜能。"

,他继续说,"但是反过来,我们对自己还要有一个忠告,一定要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降低杠杆率,防范金融风险,这一点做不到,我们前面的批评是瞎批评。"


标准普尔的历史超过156年


三架马车


债券信用评级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1909年,穆迪公司成立,对铁路债券评级。后来又出现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等。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给了这三家NRSRO认可资格, 三巨头便开始垄断国际评级行业至今。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全球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占有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准普尔占有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惠誉公司占有27%的银行和8%的公司;每年的营业收入穆迪约15亿美元,标准普尔为10多亿美元,惠誉国际为5亿美元左右。

随着金融市场和产品的日益复杂多样,风险评估也相应复杂精密,广度和深度要求都远远超过传统的信用评级内涵。作为有盈利目标、提供收费评级服务的企业,相互竞争的评级机构自身信誉近年开始受到质疑,尤其是2007-08年此贷危机引爆全球经济危机后,评级机构也曾被告上法庭。

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三巨头仍然举足轻重;金融、法律、财会和财经信息行业的业者都离不开它们的评级;虽然不是一语定乾坤,却依旧是重要参照标准,也是一切分析的起点。

这是因为信用评级机构是债券市场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债券的流动性和被市场接受的程度。

不可或缺

没有评级的债券发行成本高,流动性低,通常乏人问津,因为机构投资者受到投资原则的约束。另外,债券的评级还决定了其它许多变量,比如交易对手信贷风险评估和债券持有人权益等各种相关的债券市场运作要素。

一般来说,评级的最高等级是AAA级,接下来有AA级和A级,A级以上资产属于优质资产,投资风险较小。在A之后,还有BBB、BB、B、CCC、CC、C等多个分级,资产质量也相应递减。

尽管这些评级机构的评级不是永远正确、绝对真理,有经验的投资者不会根据这个级别做出买入的决定,而更多参考这些评级的可能是在斟酌卖出决定的时候。

一个体现评级对市场至关重要的实例: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在2010年推出道得·法兰克法案,对当时实施的规则作了重大修改。其中一条规定,有抵押证券的注册声明中必须包含信用评级,而评级机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案当年7月生效,各评级机构都拒绝为这类证券评级,结果美国的ABS市场陷入停顿,持续数日,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出面宣布暂缓执行这一条规定,市场才缓过气来。


中国国情


英国脱欧对金融城和英国实体经济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萌芽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目前由四大企业垄断:中诚信、联合国际、上海新世纪和大公国际。

2006年穆迪收购了中诚信49%的股权,几乎与此同时,惠誉收购了联合国际的49%份额,上海新世纪则在2009年与标普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国内最大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公司中只有大公国际全部中资。

由于起步晚,这些评级机构历史仅10年左右,权威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时间检验,信誉也还需要培育。

它们可能对中国政府的主权信用、宏观经济、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债务状况比国际巨头了解得更深入细致,使用的衡量工具或许也更贴切,但在国际投资社区和金融市场听众很少。


中国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国企的运营和财务,国际评级机构的尺子“不适合”。


英国国情


至于完全符合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衡量模板要求的英国批评穆迪"过时“,确实是指时间上的落后,而不是国情特殊。

英国政府表示,首相特里莎·梅周五(9月22日)早些时候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向欧盟领导人就脱欧问题发表演讲,提出"英国与欧盟未来关系的宏大蓝图,明确表示双方将从新的、独特的关系中受益"。

穆迪在预测英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向时,特里莎·梅还没有发表这个讲话。

梅首相重申将在2019年3月退出欧盟,她不认为欧盟的成员国体制和经济区制度适合英国,经济区制度将导致争端。她表示没有必要增添目前并未设置的关税,双方需要讨论新的方法来管理双方在贸易上的分歧。

英国政府还称,英国经济历来比较强劲,并且在削减赤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穆迪还将英国央行的评级从Aa2下调至Aa1,但将英国的债务评级从"负面"改为"稳定",这意味着它将不会很快进一步下调英国评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