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麦地
归途
01
我们第一次去景东时,在昆明坐大巴,早上上车一直到晚上七点多才到县城。盘山公路弯弯曲曲,还经常塌方封路,人也被摇得晕头转向。后来,昆明到大理的动车通车后,可以先坐动车一个多小时到大理的祥云县,再坐四个多小时的大巴到景东县城。而这次昆明玉溪方向的高速通了,尽管稍微绕了些路,但到景东全程只花了四个半小时,相较之前真是不知道方便了多少。在高速上,看着车窗外的云逐渐变成熟悉的画风,一直在哼着《漂洋过海来看你》,心里想着:虽然没有漂洋过海,但翻山越岭还是有的。
泸宁高速
哀牢山的晚霞
小何老师还想抢救一下
我刚开始还纳闷儿,怎么这些孩子这么大的人了,还要唱小苹果。后面谢老师和我解释,是我们班李开顺想唱,全班就都同意了。小苹果
校长的烦恼
02
父母教育缺位也是个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很多诸多成效,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混凝土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要想进一步过上好日子,也还需每个家庭自身努力。于是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都选择外出打工。这也就导致了孩子们只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陪在身边,父母管教缺位。但如果父母选择留在家里种地比起外出打工的收入就太过微薄,孩子的父母们也陷入两难境地。
四年级时,我批改孩子们作文,有无数人写过:爸爸妈妈,我不需要这么多零花钱,我只希望你多在家陪陪我。来自父母的教育也十分重要,如果家长在关键的某段时期缺位了,可能也会对孩子造成重要的影响。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也不知道。
物价飞涨也是个问题。这些年猪肉价格上涨频频上新闻,其他的物价也肉眼可见地飞涨。但给孩子们的补贴一直没变,每个学生每天营养餐补贴四元左右、住校生活补贴五元左右,加起来每天九元左右要让一个孩子在学校吃三餐,非常不容易。
师资也是个问题。如果没有华政研支团的到来,整个学校就可能要面临老师包班的情况(一个老师带一个班,从早到晚上课)。华政研支团的加入一定程度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但师资仍有缺口。我们学校的老郑老师离世后,就一直没有再补充新的老师。
因为我们麦地太偏远了,距离县城两个半小时的距离,曾经有过老师调到麦地来后连夜跑路。而家在其他州市的老师们,肯定也想着调到县城或者其他离县城更近的学校去,方便自己回家也方便子女就学。我曾经想,等我以后赚钱了,就回麦地设一个基金会,在麦地任教的老师,每个月工资多发一千。我想如果有了更高的薪资,大概就能吸引一些老师愿意来麦地教书了。不过,这个办法的前提是我得多赚点钱,努努力才行。
从校长那儿回来,我躺在床上,就很压抑,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我和双雄学长感慨道,“本来感觉自己过去的这段日子已经过的非常辛苦了,可回来发现和很多我们班的孩子比起来,我反而有点无病呻吟了。”双雄学长答道:“我们这种叫辛苦,他们那种叫苦难,不是一种东西。但无论如何,明天太阳升起,看到的又是孩子们灿烂无邪的笑脸。”白天黑夜对比如此魔幻。
欢度六一
03
彩排现场
作品一览
但由于没有工具且毫无经验,同时孩子们和我的审美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最终上图的四位小朋友除了图四的孩子上台时还保留了发型,其他人都偷偷去把发胶洗掉了。我在内心不禁感叹:他们已经不再是任我摆布的小朋友了。来欣赏一下图四那个孩子表演的云南方言相声吧,看你能听懂多少。相声《攀比》
给孩子们化妆我也帮不上忙,便和几个孩子商量着去山上玩,他们说要带我去抓螃蟹。还是熟悉的山路,孩子们一边嘲笑着我走得太慢的同时,一边告诉我哪条路更好走。他们找到一个鸟蛋、采了一个野果、抓到一只螃蟹也第一时间和我分享。抓螃蟹
在路上,河边李富平问我:老师你走在这条路上会怀念吗,你上次走在这条路上已经是两年前去家访了。接着和我分享着那次家访时,很多我都已经记不得的细节。我们怎么摘杨梅、怎么碰到蛇。我内心想着:哦,原来小朋友都记得。“原来他们都记得”这种小事确实会带给我很多感动。比如罗金顺通过记得我睡觉要带耳塞而判断出我睡哪张床;比如李成财之前四年级的时候总会把“六”发音发成“又”,纠正了几次都纠正不过来。我后面有一天和他们去山里玩,纠正了一整个下午,终于纠正过来了。后面的几周又反复练习,不定时抽查,总算保住了战果。这次回去我突然想起这件事,比划出一个“六”的手势给他,问道这是几。他标准地发出“六”的音时,内心十分感动。布置舞台
回到学校后就开始布置舞台了,孩子们吹着气球,老师们拉着彩灯。相比两年前,我们学校的设备也有了进步。有了超大的无线音箱,还添置了地毯。而在两年前,我们只有一台老旧有线音响,需要靠校长反复连接导线才能顺利出声音。台上也没有地毯,只能靠孩子们去山上采松针,铺在舞台上当做地毯,勉强起到防滑效果,我们那年采松针时还碰到了蛇。听说再早几年的时候,连舞台的框架都还没有,舞台是由书桌搭起来的。尽管还是会感叹条件简陋。但无论如何,每一年的老师们,确实都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们尽力营造了一个最好的六一氛围了。自拍
我回麦地之后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在小朋友喊“老师好”的时候接着问他“你还记得我吗?”换来的回应往往是一句羞涩的“记得”或是孩子害羞地笑着点点头,我就非常满足,“嗯,小朋友都还记得我”。当然,如果原来不认识也没有关系,比如上图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我两年前在麦地教书的时候,他们还没来上学。但就自然而然地和我熟络起来要和我一起自拍。两天后,也有个不认识的小女孩跑过来,羞涩地和我说:“老师我想和你照张相。”一年级的小姑娘
暴雨
傣族舞《竹林深处》
歌曲串烧我坐在台下看着我们班女孩子们跳着舞,恍惚间发现她们已经是大孩子了,跳着曼妙的舞蹈、唱着情歌。四年级时的小天使
独唱《白月光与朱砂痣》
看着罗金顺在台上唱着歌,想起他两年前跳舞时,头上的犄角在甩头时直接飞了出去。这个因为鼻窦炎老会疼得掉眼泪的男孩子,在冬天终于不会再头疼了。也和我们当时约定的一样,他终于一点点地把自己的语文成绩从80分提到85分又提到90分。看着全班一起朗诵《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也跟着心潮澎湃。突然发现称他们为“小朋友”可能不再合适,13岁的他们已经是“少年”了。
我觉得上面这段话很有道理。孩子们的祖辈可能没上过学,只会说彝语,我完全没法和他们交流。孩子们的父辈多数只有小学文凭,普通话也说得并不标准,交流起来只能连比划带猜。而孩子们如今已经可以流利地说一口普通话,大大方方地和陌生人交流,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只有祖国的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繁荣昌盛吧。
舞台闲话
晚会后,孩子们终于睡去,我们几届研支团成员和当地的老师们坐在舞台上,聊着这小小的学校几年间的各种变化。去年叶校长麦地之行后,让更多华政云南校友也知晓了这个华东政法大学附属麦地小学的存在,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捐过来,热水器、直饮水机、乒乓球桌、篮球架都全有了。相比我们那时的各种私力救济,现在的情况真是好了太多。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待解决,但我们确实看到这个小小的学校,因为我们的到来,在一点点变好。
我们毕业了
03
六年级毕业照
纪念衫
由于麦地这边的孩子母语是彝语,在来上学前和家长都是说彝语或者云南方言,再加上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导致我们学校的平均成绩一直在乡镇处于垫底的状态。五年级合照
四年级合照
愿未完待续
04
山林里办公
高新才和我
毕业咯
最近有好几次被问起头像是不是我弟弟
告别
愿麦地随笔系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