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何打工这三年

小何要开心 数据何规 2023-07-10

引言


研究生阶段即将走向终点,我也要和我的学生时代告别。花几天时间记录一下过去三年的生活,是回顾也是复盘。


如下图所示,我学习之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习,本文也将主要记录自己的打工心路历程。

如果你想看偏方法论的内容,不妨看看这两篇:


1、小何才露尖尖角


2、实践出真知


撰写本文最重要的目的是给自己留下一些回忆,因此时间线和叙事方式都会比较琐碎。全文一万八千余字,大纲如下。




01 我要去红圈


整个研一的心路大概是:想去红圈去不了去了红圈却想逃

1.1

出师未捷

在研究生入学时,我的简历非常惨淡,非法本且没啥实习经验。而且还去云南支教了一年,相比身边一些同龄人已经早早进入职场,自己却还要再读三年书,心中难免焦虑。

尽管那时我还并不能分清通力和通商哪个才是红圈所,但我就是非常渴望去红圈所工作。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里有月薪两万。这对一个来自小县城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天文数字。背景就交代到这,故事开始。

1.1.1

失败的面试(1)-雷区蹦迪

这是一个律所面试的错误示范,作留念,也警醒后人。

开学后,我发现华政研究生的课业压力并不大,每周只有两天需要上课。由于我此前没有什么律所实习经历,加之心中一直有非法本不受律所青睐的隐忧,便决心尽早开始实习。

十一期间看到一家外资所的专利团队招实习生,要求具备理工科背景,法学研究生在读,通过司法考试,待遇240元一天。我一看这不就是我吗,遂投递简历。

正式面试前先和HR及团队实习生线上沟通,分别考察我的英语口语和对专利法的了解。通过之后要前往办公室现场面试,共分为三轮,律师群面、合伙人单面、办公室行政总监谈话。(说实话,招一个实习生要惊动这么多人,还是比较少见的)

群面阶段,不出意外地被问到了:“为什么本科学CS,研究生学法律?”尽管我在面试前已经通过官网了解到,坐在我对面的律师基本都拥有理工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但我还是选择了,最坦诚但也错误的回答:“不喜欢。”由于没有相关实习经历,提问只能围绕本科的活动,几个计算机课程相关的问题我也回答得不太好。这里又有一个坑:如果你一定要在简历写课程名称,请相应准备到底学过什么。

笔试结束后就进入合伙人单面。面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专利法很难,你不热爱理工科,我怀疑你是否能胜任。面对这个拥有中科大化学本科,拥有美国phd学位的合伙人,我也确实没能说服她。

最后我放弃抵抗,说:“但我至少之前支教那年是体验过热爱的感觉的。”

她答道:“不,如果你真的热爱,你应该留在那里。”

这傲慢而又专断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不爽。于是在最后提问环节我挑衅般地问了个问题:“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如中美发生相关法律纠纷您应该持何种立场。”我还没问完就被对方打断:“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问题。”

然后我又问了一个问题:“你对我有什么建议吗?”(心态大概是,面试凉了就问点别的吧)合伙人的建议是:“去找到你热爱的事情就好。”时隔三年,我想说,她可能是有道理的。

最后是行政总监面试,我还大谈特谈喜欢他们律所的pro bono(法律援助)精神,最后总监尴尬地表示,外所在大陆不能做pro bono。

其实律所招实习生还是希望候选人专业技能匹配,谈太多无关的东西,现在想来确实有些尴尬(不过那时确实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内容可以谈)。

复盘求职失败的原因:

①对简历内容不熟悉;

②在面试时,直接否认自己具备对方最看重的资质,即对理工科了解且热爱;

③提问时问了无关且冒犯的问题;

核心能力不匹配

如果换作现在的我,我可能会问:“您已经在化学领域获得博士学位,为何会选择再花三年读一个法律博士学位,并走上专利律师的职业发展道路呢?”

面试结束,我难过了几周,还是觉得没有被尊重。

1.1.2

外企初体验

随后,我去一家德资电气企业面试,整个流程就非常愉快。笔试内容是中英互译。面试则是和两位律师聊聊过往的经历。他们对候选人显然就宽容得多:“你还没毕业,不期待一来就什么都会。”记得接到面试通过的电话时,我在韬奋楼一蹦三尺高。

第一天实习,我穿得西装革履地就跑去报到,结果迎面而来我的带教只是穿着红色的连帽衫和牛仔裤,好不尴尬。

随后,我的带教带我逐一拜访每一位律师,相互介绍。这种room tour似乎只有在企业有,至少在我实习过的律所团队都从未见过。法律部一共十几位律师,有半数以上都是华政校友。企业内部有食堂,五点一到行政姐姐就会催实习生准时下班。

我被分配了一台电脑,绑定了个企业邮箱:intern10@xxx.com,并没有拥有带自己姓名的企业邮箱,体验还是不太好。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和律师们微信都没加,意味着下班后我就真的和工作完全失联了。

对于初入职场啥都不会的我,律师们都十分宽容。被安排对比两份PDF有无修改,竟选择用肉眼一页一页看完。彼时的我甚至都不知道,PDF也是有对比功能的。

慢慢地,我学会了怎么用威科先行、北大法宝等法律数据库,怎么写备忘录,怎么电话咨询。

实习过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是我做了一个工程分包的法律检索。两周后,我的带教告诉我,业务部门根据我的检索结果换了个承包商,那个工程的标的额高达几千万。当时瞬间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实习期间,我就被外企的氛围之好和福利完善给大大震撼。有位律师把年假等各种假期放在一起用,以至于整个12月我都没有见到她。平时上下班的时间都比较宽松,只要把事情做完就好,甚至可以十点多才来办公室。家里如果有事情,和领导说一声就可以直接走。圣诞节的时候,公司里还会举办圣诞集市,可以喝到免费的热红酒、吃到美味的食物。

当时的我觉得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工作了。不过这家外企是不校招的,法务都是直接从顶尖律所挖中年级律师并且都要求有留学经历。

于是乎我暗下决心,要去留学,要去顶级律所。

1.2

李狗肉好卷

大约在2020年春节,我申请加入了一个法学生社群——李狗肉(Legal Road)。进群前,本自我感觉良好的我,看到大多数群友的院校背景都比我好,而且有的人大三就已经有两段红圈所实习了,还有人发了很多学术文章,我的自信心瞬间被摧毁。

而我和他们比起来,有什么值得称道呢?再看了一眼入群申请理由,着实没有亮点可言。

但也正是因为被卷了,我也加快了找实习的步伐。那时疫情刚开始,我被困在家中多一天,内心也就越焦虑,非常渴望能够去律所实习。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那会儿能把那些时间拿去写几篇论文发表该多好。

于是我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简历投递,那会儿自己心里也有数,自己简历一般,大环境也不好。所以尽管内心非常想去红圈实习,但是各种律所都投了。通过各种公众号甚至上海律协官网,只要看到了相关招聘,均一一投递。最初,无法返校,我心里想着如果有实习机会回上海租房子也好。后面通知春季学期远程上课,就连北京、深圳的机会也开始投递,心想只要有律所收留就好。

翻了一下邮箱,在2020年2月到3月期间,我投递了总计三十余封邮件,大多石沉大海。少数获得面试机会的,也因为经验不足而没有受到青睐(那时连尽调报告应该包含哪些内容都不知道,确实啥都不会)。

整个过程是非常令人沮丧,会不停地质疑自己:“我真的这么糟糕吗,XX律所连面试机会都不给我一个吗。”

是因为非法本吗?还是因为没有实习经验呢?我也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悖论,招聘者都希望候选人拥有类似领域的经验,可以来了就能用。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谁来给没有经验的同学第一个实习机会呢?


或许是如上诚恳又卑微的表述感动了上苍,又或许是那个团队真的缺人。我终于获得了某个红圈所深圳分所资本市场团队的笔试机会。充分尽调之后,借助强大的谷歌翻译和微信搜索完成了笔试题。随后面试也较为顺利。但最终由于该合伙人不青睐非法本的学生,因此没有获得实习机会。但好在负责招人的律师是华政的学长,好心帮忙把我推给了同所的另一个团队。经过二次面试,终于获得了实习机会。那时已经快四月了。

这次收到offer,尽管也开心,但由于过程太过煎熬,更多是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还是要感谢李狗肉,让我知道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不然可能一直都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中。第一份实习可能确实难找,但不要着急,多投一下,总会有合适的(缺人的)团队。

1.3

我能待多久

得偿所愿,租房合同却只敢一月一签。

1.3.1

资本市场的夜

我是2020年3月24日(周二)被通知可以去实习的,当时律师在电话里告诉我:“不着急,你稍微整理、准备一下,下周一来报到就好。”然后第二天又告诉我,临时又有一个提前项目启动了。希望我能够尽快入职,于是我立马买了当晚去深圳的火车票。

T211列车到深圳时是早上六点二十,那会儿还没有租房,便先找了个青旅短租了一周。我从小就很喜欢海,也一直向往着看看,深圳这样一个能在市中心就看到海的城市到底是怎么样的。想着太早去房东也还没起,尽管一晚上卧铺在车上都没有睡好,还是打算去深圳湾看看海。坐地铁到深圳湾公园,拖着大箱子沿着海岸线走啊走,看到海感觉就非常开心。

随后便前往青旅洗了个澡,稍微眯了一会儿就骑车去律所了。律所就在后海地铁站旁,周围都是高高的办公楼。律所的前台窗外可以直接看到深圳湾,让我觉得逼格满满。

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审核一堆合同的仲裁条款和签订日期,总之就是非常弱智且无聊的活儿,但我做得小心翼翼,碰到一个非常小的困惑也要询问一下带教律师。当时的带教也非常耐心,如果是换作现在的我,大概第三次就会烦了。

我知道红圈是要加班的,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可是到了晚饭的点,办公室几个人一动不动。我心想,难道红圈律师都是机器人吗,加班就算了,晚饭都不吃吗?等到七点,我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大喊一声:我们什么时候吃晚饭呀。主办律师便告诉我:饿了自己去吃就好。我如获大赦,立刻遁了。

随后,我便正式开始了非诉实习生的生活。做会议纪要、电话咨询、整理底稿、法律检索都是一些常规操作,与我想象中红圈实习生的高大上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有在伪装正式律师做访谈被券商称为“何律师”时,我的虚荣心才能够获得些许满足。

短租一周结束后,需要租房子了。蛋壳公寓(那会儿还没暴雷,押金也都退了,幸免于难)的中介建议我一次付清三个月的房租,这样可以省个五六百块钱吧。但我坚定地说,我要月付。因为我确实对自己能实习三个月没有信心。

上图就是我在深圳的蜗居,就在南油附近,小区的名字是后海名苑居,房租是2300每个月,仅六平米大小,而我每个月的实习工资是3000。再加上每天需要吃饭等开销,真的是贴钱实习实锤了。

我确实有过无数个想要离职的瞬间,甚至也无数次给我妈打电话说,我想回家不想做了。以下仅分享几个记忆犹新的片段。

一、连续十七个小时整理底稿。可能由于我周四晚九点多没打招呼就走了并且还把电脑留在了所里,于是刚到住处就收到微信:因主办律师需要在周末看一份尽调报告,需要在明天,周五一天把一份尽调报告所对应的底稿整理好。所谓整理底稿就是要把法律意见书中的每一句话找到依据。于某年某月某日成立,那么得要有个营业执照。于某年某月某日变更董事,那么要有个决议。而这些底稿要在浩如烟海的工商底稿和尽调材料中进行寻找。这是一项繁复而又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但非常耗时。心事重重的我一晚没有睡好,第二天八点多就赶到办公室去了,一天和一个机器人一样,心中充满怨念:我为什么要做一项初中生都能完成的工作?从这些东西里面我真的能学到任何东西吗?这个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主办律师还安慰我,实在做不完明天(周六)再来所里做吧。而我并不愿意在周末来到不开空调如蒸笼一样的写字楼,于是就满脸不高兴地干到了一点多才做完。

二、被瓜分的周末有一个周末,组内的两位律师都在找我做事,从起床开始就一直坐在桌边,郁闷地寻思:今天不是周六吗,为什么大家都理所应当地找我做事儿还催促快点。直到下午的时候,主办律师也出现了:“何琛,我知道你现在手头有好几件事,但是先缓一缓,现在有件更着急的事情。”于是我又去做了几个小时那个急活儿。结束后,原本的活儿还在等着我继续干。

三、需要网核的五四青年节好不容易来了趟广东,还是想着把借着假期把周边玩一下。于是和好友们策划好了五一假期去汕头玩,车子都租好了。最后一个工作日下班后告诉我,有个项目要交表了,需要在五月四日当天做一遍网核(那天香港大概不放假)。不能提前,不能延后,只能在当天。而所谓网核其实就是把拟上市公司集团内的子公司在无数网站中检索一遍,确认在上市当日没有新增的未披露的重大处罚或不良信息,并予以截图备查。是的,又是一项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于是乎,为了不耽误行程,只能在五月四日当天过凌晨后,睡前加班两个小时。然后第二天再在回深圳的高速公路上继续抱着电脑截图。

现在回想起,都会有些惊诧:反正也不打算留用,我当时是怎么能够接受如此过分的要求的呢?或许是出于对方给予我第一份红圈实习机会的感激吧。

这段实习也并非只有糟糕的回忆。在早下班的工作日,沿着海岸线一直骑车,看看日落就非常治愈。同时,也认识了几个至今保持联系的朋友。当然了习得了非诉业务最基础的相关技能。不过,我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在深圳生活,因为我总会感到孤单,朋友都不在那里。

尽管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退堂鼓并继续挣扎后,我还是坚持了三个月。主办律师觉得我表现不错,向合伙人申请了三个月后给我加薪到六千。说实话,那会儿我从没有一个月赚过那么多钱,心里还是有些犹豫要不要离职。

不过最后好友一句话点醒了我:“你后面赚钱的机会还有很多,但快乐更重要。”是的,我在这一点都不快乐,于是我选择回家。

这段实习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明白:我不适合做资本市场

当然,我也没有劝退所有人做资本市场。因为还是有人能够从资本市场业务中获得快乐的,比如:把一个杂乱无章的拟上市企业梳理得井然有序的成就感,以及协助伟大企业的创始人上市募资成功的参与感等等。

适合不适合,花三个月体验一下就知道。这大概也就是实习最好的地方:低成本试错

1.3.2

失败的面试2-沉不住气

回家后,我并没有想休息一阵子的想法,又开始马不停蹄地投递简历(都怪李狗肉太卷了)。

尽管从上文的表述中已经能看出我对资本市场业务的深恶痛绝。但是当一份富而德的IPO实习摆在面前,并且月薪还有高达八千时(他们给的真的太多了)。那时的我又一次心动了。人呐。

这次没有笔试,面试分两轮,一轮是主办律师,另一轮是合伙人。都英文自我介绍再英文提问后再回到中文交流。口语的发音和流利程度其实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可能被问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想要做律师,自己为什么擅长做律师,都可以用英文准备一下。

复盘下来,我犯了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错误就是:因为我还有同时并行的其他面试,于是以一个不恰当的频率,多次催促HR推进面试进程。而自己的硬实力,如:院校背景以及语言成绩,可能均有缺陷,最终面试失败了。

不过有了一份红圈实习的加持,这次投递简历的反馈就多了些,最后选择去另一家红圈所在重庆的破产项目实习。(这是刚出魔窟又入火坑啊

1.4

这是我想要的吗

投递简历的直接原因是,也有李狗肉群友在那个项目实习,听说食宿全包之后,相较于前一段贴钱实习的窘状,这样的待遇很难让人不心动。

这回的生活条件比起在深圳好了很多。房间是单独的公寓,而且还有人定期打扫卫生。一日三餐都是自助餐。还会有不定期的聚餐和盒马超市零食采购。这个消费水平,实话实说是超过我自己的日常水平的。而收入是3500一个月,略高于上一份实习。

预重整阶段,活儿倒还不多,也不需要去重整企业办公。办公就在酒店里租的一间套间,无需通勤是幸福的,吃完午饭甚至还可以回房间午睡。周末也可以在重庆市内逛一逛,还是挺舒服的。

那会儿认为自己已经是个比较成熟的实习生了,结果我却接连犯了几个错误。比如:盖骑缝章没有骑到最后一页,所以没有被监管接收材料;找客户拿印章盖章,却盖坏了文件,满大街找打印店。自己沮丧不已。当律师确实需要认真仔细,注重细节

幸福的日子总是相对短暂,进入破产重整期阶段后,就需要入驻重整企业现场办公。每天起床时间提早,然后需要坐四十分钟班车去往郊区的工厂。我感觉自己也逐渐变成了流水线的工人。

一、流水线装袋债权申报材料。拟重整公司一共有十多家子公司,加起来有上千个债权人。而由于相关材料保密,只能全部由实习生们在一个周末的时间完成,打印、装订、封袋的工作。于是我们在那个企业的一栋废弃办公楼里开始了流水作业。与我组成同一条流水线的,还有北大、交大、复旦、中政、央财等学校的高学历实习生们。这份工作和整理底稿比起来,更加没有门槛,甚至小学生都能够胜任。一天工作下来,人真的麻了(物理意义上)。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纸是可以割破手指的。

二、债权申报客服小弟。材料寄送完毕后,债权申报材料又如雪花般飞来。每个人每天都会被审核到一些申报材料。如果材料有问题,还需要给债权人打电话沟通。同时,还需要轮班接四部咨询电话。而重庆那边的人一般是不说普通话的。于是乎只能:“不好意思,您说的我没听懂,可以麻烦您再说一遍吗?”反复出现。由于这家公司是做制造业的,因此债权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个体经营户。而他们填写表格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曾经和一个贵州某乡镇的修理厂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一个一个栏目告诉他怎么填写。

三、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日渐模糊。随着申报进展的深入,要审的债权越来越多,下班的时间就越来越晚。而且所有债权统一审核完毕后才能再回来,连周末也渐渐地没有了。(同住一家酒店抓加班非常方便)

不过在这个项目中,有幸参与到几份重要文件的初稿撰写,论证了各种债权认定的路径并给出解决方案。当然也偶尔会怀疑自己到底在处理法律事务还是做生意。

随着华政宣布线下开学,我的第二段红圈实习再次告一段落,破产业务也被我排除了。我再次陷入沉思:红圈律师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说实话,这两份实习的工作内容都让我无比厌恶,不快乐。如果不是碰到比较善良的带教和一起实习的小伙伴,并不断安慰自己变强了,真的很难坚持下来。但红圈律师是真的可以长久作为自己职业的吗?我怀疑。

02 我该怎么选?


研二,我不停地面临选择:

诉讼还是非诉

律所还是法务

国企还是监管

同时我还体验多线程并行的痛苦。

2.1

我都想要1.0

想尝试的领域太多了,不体验一下感觉会后悔的。那累点就累点吧,我都想试试。

2.1.1

基金是什么

因为研二上学期的课程安排散落三个工作日的半天,导致我无法去需要全勤的律所实习。因此便想着再找个法务的实习,去体验一下不同的公司氛围。此时李狗肉的实习群内又出现了一则令人心动的招聘启事。一个美资私募基金招法律合规实习生,薪资十分感人。尽管我完全不知道基金是什么,但能给这么多钱必然得是一个好单位,遂投递简历。

面试时,我未来的老板也就是面试官,竟率先自我介绍起来。研究生三年我参加了数十场面试,而这是唯一一个会自我介绍的面试官。英文尬聊了一阵之后,聊了聊实习经历就结束了。

与上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大型公司相比,这家美资公司要小得多。老板带我整个办公室转了一圈,就认识了所有的同事。

随后,老板把我拉到会议室,给我介绍了一堆公司的基本架构和现在已经发行的产品情况。但由于相关缩写真的太多了,如:AMAC(基金业协会),PFM(私募基金管理人),QDLP(合格境内合伙企业)等等。我只能保持礼貌微笑点头,假装认真记录,回家狂听录音。

在这家私募工作的工作节奏显然比前一家外企要快,大家都很忙,于是很多事情要自己琢磨。而我对基金相关的知识又完全不了解,只能恶补。此外,我自以为雅思7.0算一个勉强过得去的分数,但在这儿我意识到自己离可以用英文办公还是差很远的。但也别无他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不过这段经历对我后面的其他实习帮助都非常大。

随着实习的深入,我逐渐发现金融机构的法律合规岗非常香。有以下两点优势:

假期多。非交易日不上班意味着每年多出好多假期;

薪资有保障。证监会监管规定明确要求法律合规人员薪资不低于同级别人员的平均水平。

于是我又再次心动可惜的是,这家外企同样不校招。我的老板是来自头部红圈的律师,其他同事也都从金融机构社招来的。其实这非常好理解,小机构人本就不多,每个人都有职责范围内的很多事情。哪里有时间从无到有培养一个新人呢?于是都倾向于挖成熟的社会人,来了就能够直接干活儿。

以金融机构法务为目标,在半年实习即将到期时,我在心中暗自决定,下一段律所的实习就去一个做基金的团队吧。

2.1.2

难舍诉讼

我研究生的专业其实是诉讼法,而且心中一直有一个当庭辩论做诉讼律师的梦想。这一切都是源于看过韩国一部《辩护人》的电影。诉讼相关的实习也投递过,面临红圈的非诉实习和大所的诉讼实习,出于对Big Name的憧憬我还是选择了前者,不过还是对诉讼一直念念不忘的。

如上文所说,我一周只要去私募实习2天。剩余3天都在学校,而且每天只有一上午或者一下午有课。和以往忙碌地律所实习相比,瞬间闲了下来。这时,李狗肉群里又出现了一则令人心动的招聘——北京一家精品所的争议解决团队招聘线上实习生,最少一周三天。于是我,又心动了。尽管我知道,律所大概率是要加班的,同时进行两份实习也可能会让我心力交瘁。但远程做诉讼实习的诱惑还是太大了。

面试时,和合伙人聊破产项目聊得火热,尽管连合同无效有几种情形都没有答出来,但还是通过了面试。

随后被要求十一假期火速入职,连加七天班。但我是快乐的,因为做到了诉讼的业务。终于可以根据实际的案情做类案检索了,尽管裁判文书网浩如烟海,但找到案情类似的案件时,真的让人欣喜无比。从一开始跟不上律师的思路,只能附和,到渐渐也能跟上节奏,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虽然辛苦,但甘之如饴。

不过我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弱点——民法基础薄弱。应该主张继续履行还是解除合同?应该走侵权还是违约?一旦案情复杂起来,我很容易就有想不通的地方。我在职期间只有一个案子最终出了结果,败诉。后来和另一个中政的实习生一起复盘时,她告诉我:“你最初的思路是对的。”但是面对经验丰富的合伙人,我并没有底气坚持自己的想法。后面我还是会有些失落:如果我再学得扎实一点,如果换成一个法本的同学,当时是不是就能说服合伙人了呢?

此外,同时做实习还是让人非常疲惫。尽管和律所说好了每周只工作三天,但其实周末和工作日夜晚的时间也可能会被随时占用。而私募那边也会间歇性有非常着急的DDL需要赶。如果两边的事情撞在一块,那就真是宇宙爆炸。

好几次,在公司忙完回到寝室后,为了能够多参与一些诉讼的工作,洗个澡又继续忙到一两点。毕竟,在你不工作的那两天,案子的进展是不会为你暂停的。也有过一个周末劈成两半,一天忙律所的事情,一天忙公司的事情。

尽管非常非常辛苦,但是我认为还是值得的。首先,我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诉讼初体验,并借助这段实习经历获得了方达争议解决暑期实习的面试机会。如果没有体验一下,可能会一直有遗憾,现在至少尝试过了。其次,两份实习工资大几千的收入让我短暂体会了赚钱的快感,我在iPhone 12发布当天便去环球港提了新机。(当然快感仅限于花钱的那一瞬间,加班还是痛苦的

2.1.3

失败的面试3-实力不允许

方达的暑期实习面试都开始得特别早,简历筛选其实也比较玄学。但无论如何,得知获得方达争议解决组面试机会时,还是激动无比。因此还是花费了非常大的精力进行准备,找前辈咨询、中英文准备自己简历的内容。

面试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简历提问、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最后一部分是英语口试。第一部分还算过得去,而后两个部分都溃不成军。

案例分析是给你一个场景,两分钟时间准备诉讼请求。两位面试官将成为你的对手方,对你不断的进行质询。而民法基本功不好的我,在这种高压高强度的面试模式下暴露无遗。

“你刚刚不是说走合同撤销吗?怎么现在又说要走合同欺诈罪?”

口试部分是说一个你研究过最有意义的法律问题,由于没有准备说得也是磕磕巴巴。

出来之后,知道自己没戏了,沮丧了很久。不过渐渐也感悟到。喜欢纵然是喜欢,但如果坚持要做一个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即使投入很大,收获也并不一定尽如人意。至此,诉讼业务也被放下了。

三段律所实习,放弃了三个不同的业务。不禁扪心自问:我真的适合做律师吗?

2.2

我都想要2.0

如果1.0还只是努力把白天的时间匀一匀,打两份工+华上课。到了2.0则变成了更加恐怖的,白天律所实习+华政上课,凌晨再顶着12个小时的时差读美国LLM的恐怖经历。

2.2.1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本科时就了解到华政三年学硕的学长学姐会选择在硕士的第二年前往国外读一个LLM(Master of Laws,法学硕士),这样三年可以拿两个学位。我也早早作此打算,在研一开学前的暑期就准备起了雅思考试,最终考出了个7.0的成绩。

但由于本身是非法本面临选择不多,且家中可以给予的经济支持也有限。于是我就把华政所有提供奖学金的LLM项目罗列出来,提供奖学金最高的两个项目:俄亥俄州立大学(OSU,最高半奖)和宾州州立大学(PSU,最高全奖)。由于是合作项目,申请费全免,相关材料自然也通通是自己DIY。更巧合地是,我的导师正好认识PSU的一位教授,而且那位教授还正巧打算来华政讲学两周。在导师的撮合下,那两周我作为这位教授的全程导游,陪着他去了趟苏州又去了趟上海博物馆。和这位教授聊得非常投机,他洋洋洒洒给我写了封推荐信并承诺如果去PSU留学,还可以给我一份研究助理(RA,Research Asistant)的兼职,每个月可以有一千两百美金的报酬,足以覆盖我在美的生活开销。

申请结果出来后,OSU给了我半奖25000美金而PSU则给了45000美金奖学金(比全奖低一个档次)。非常开心,满怀期待。终于可以在不给家里带来太大金钱负担的情况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真好呀。

随后20年初疫情就暴发了,但那时想着几个月就会结束,没想到美领馆的面签一直到暑期都没有开放(美领馆至今都没把面签费用退还给我)。当时,PSU并不提供线上开学的选项,因此只能够选择defer到2021年春季入学。几个月又过去了,面签依然没有开放,于是只能够选择线上开始LLM课程。而观看录播是不被允许的,而第一学期又有好几门必修课,时间是固定的。这就意味着我每周需要有四天在凌晨四点多爬起来上课。而睡眠质量不佳的我,在这种情况下就过得更痛苦了。

美国法学院的上课模式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Reading,否则教授上课的随机提问会让人异常尴尬。而且如果不充分阅读,在课堂上也犹如听天书。但我还需要在白天完成高强度的非诉实习以及华政的日常学习。以往还可以用熬夜来做想做的事情,但现在夜晚甚至睡眠时间都被占用了。于是乎只能用,周末和午休的时间来写作业、看Reading。案例看不完原文,就只能看Brief。教材啃英文版太吃力就找到中译本先读一遍。

等到要期末复习时,又是两眼一抹黑,回望过去真是兵荒马乱的几个月。最后的成绩也确实就是一般般。如果有机会再选一次,我一定会选择不去实习,好好看Reading,好好学习。但无论如何,在这样坚持了两个学期后,我成功拿到了LLM学位。也算是个从未出国的海龟了。

2.2.2

最后一次尝试

尽管在开始第三份红圈实习前,我就已经知道需要开始倒时差上LLM的课程。但一份顶尖红圈基金团队且有留用机会的实习摆我面前时,我还是没法拒绝这份诱惑。

面试时,四个面试官没有一个人开摄像头,但我还是对着漆黑的屏幕笃定地承诺:“我相信自己可以兼顾学习和实习,如果二者有冲突,会以工作为重。”

不快乐的回忆实在太多了,基本上从入职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要不要跑路。

一、孤独的实习生。入职时,整个几十个人的团队只有我一个实习生,于是分到我手中的比较机械的活儿就自然多了起来,PPT、PitchBook、Engagement Letter、标书等事务性工作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时间。也曾向带教律师反馈杂活太多,但得到的回复是:“你是实习生,如果不是你做的话,谁做呢?”

我还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年龄和学历上的PUA,有的律师和我同年本科入学,毕业后LLM一年(那年我在支教),我研二去实习时他已经是二年级律师了。用时,同事们清一色名校法本+LLM的学历也让我觉得有些喘不过气。很多已经入职的律师甚至还比我年纪小,心中难免有些不平衡。此外,只有一个实习生,连个一起吃饭、吐槽的人都没有,形单影只吃外卖时,总会怀念之前一群人一起实习的日子。

二、再续工具人前缘。有一天中午十一点多告诉我今天有一份尽调报告一定要发出,让我写一下历史沿革部分。历史沿革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只需要把一家企业从成立开始的历次重大变更,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尽调报告中。于是我又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从白天弄到晚上十点多华政要锁门了才从律所离开。回家路上,我给我妈打电话,说:“我觉得我做得事情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也一点都不快乐。”我妈也很难过:“妈妈听你这么说也很难过,但我也不知道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我突然意识到,可能我的父母并不能理解我痛苦的点,而且即使分享也只是徒增他们的烦恼,无济于事。回到寝室,又继续麻木地坐在电脑前弄到一点多。

三、为了留用卑微到尘土正式入职后两、三万元的工资,红圈律所的title诱惑着每一个在争取留用的实习生。为了能够留下了,他们不敢请假,不敢说不。我外婆在2021年4月份离世了,我请假回家一周,在为我外婆守夜时,我也在干活儿、画PPT。我非常后悔,没有直接辞职,在家多陪一会儿我的妈妈。2021年6月,我在云南支教的孩子们毕业了,我想回去看看他们。但又不敢再次直接请一周的假期,便申请远程办公一周。为了能够在白天多陪孩子们一会儿,好几次加班到两三点。为什么不敢直接请假呢?因为我不敢,怕影响留用的结果。孩子们想我陪他们去山上玩,我想去但也知道有个文件下午要六点发出,我随时可能会收到邮件,然后就要立即进行修改。于是只能背着电脑和他们一起上山去,果不其然到山上了,文件就来了。只能掏出电脑在山林间办公。孩子们围着我看,叽叽喳喳讨论着,而我内心只想毁灭世界。

一个我很喜欢的孩子埋怨我:“何老师不知道回来干什么,不给我们上课也不陪我们玩,整天就知道抱着个电脑玩游戏。”我却也只能苦涩地笑笑,无言以对。

因为这个团队每周一三五需要汇报工作是否饱和,为了多陪会儿孩子,我回复“饱和”并罗列了所做的相应工作。竟有一位律师说:“这个实习生就干了这么点活儿,怎么就饱和了?”我想说:“对一个每个月只拿3500工资的实习生说这种话的律师,真是**。”

后面因为我准备开题报告的时间太少,引起了导师极大的不满,被要求专心写论文,只得离职。其实彼时,我已经拿到了某交易所的暑期实习offer,但由于这个实习是没有留用机会。于是还是只能卑微地和团队说:“希望能够在完成论文写作后,再次回来实习。”

现在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总会为自己不值。如果能够知道后来的自己可以拥有如此多的选择,我一定会告诉自己:如果不开心,就离开吧

2.3

我都想要3.0

一直都是什么都想要,但这次必须要做选择了。

2.3.1

交易所笔面试体验

我在破产项目实习时,拟重整企业是上市公司,于是和交易所也有联系。我的带教律师对我谆谆教诲:“如果我读书时候知道交易所有这么香,那我一定不来做律师。何琛,你还在读书,还有机会。”

于是2020年10月某交易所招聘暑期实习生的公告出来后,尽管网上填报系统极为复杂,我还是坚持填写完了。笔试也在淘宝买了套真题看了下题型,100分行测、100分法律知识,侥幸通过。

第一轮面试因疫情影响从线下改为线上,是群面。非常巧合的是,我们这组的题目是券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话题。而我那份诉讼的实习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在做类似的研究。在前几位的发言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到《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出台,而我最后发言不但说了个保法还提及了欧盟GDPR的相关经验。随后的讨论,在其他人还从侵权责任的角度分析问题时,我则又提出人格权编不要求实际损害发生。结束之后,我估摸着自己差不多稳了。

第二轮面试是现场面试,初入交易所大楼看到那高挑的大厅,威严感瞬间就上来了,心想:“这就是监管爸爸的气势吗”。电梯又是连按钮都找不到,需要保安刷卡带领,我就像初次进城的乡下人一样好奇地观察周围的一切。

但由于彼时我还是坚定地希望当一个律师,因此面试时心态还是比较轻松。领导问红圈所实习是不是很难进时,我说:“其实还是看业务,如果一个院校背景合格的候选人承诺愿意出差愿意加班,一些劳动密集业务机会还是挺多的,比如:IPO。”哄堂大笑。领导问我选择支教是不是只是为了保研时,我说:“保研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我觉得这一年我在云南还是做了些事情的。比如说,我把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从全镇倒数第一带到了倒数第二。”全场又一次哄堂大笑。这些骚话,如果是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肯定是不敢说的。反倒是因为不是那么在意,才“超常发挥”了。尽管也犯了“科创板”和“创业板”傻傻分不清的错误。但最终还是被录用了,而且好像成绩还比较靠前。

其实我在2021年4月初拿到交易所的暑期实习后,我就想不再继续在律所实习了。但我家人总认为,没有留用机会的暑期还不如在律所好好干,争取一份稳定的高收入工作更稳妥。我自己也有些犹豫,便还是继续在律所实习到了6月才离开。

2.3.2

有金融机构招应届生

研二下学期因为还有LLM的课程,我本可以选择把华政的课停掉,再拿LLM的学分冲抵。但因为我怕LLM坚持不下来或者挂科,所以还是没有选择停课。

那学期选了一门民商法实务讲座的课,每一节课都是实务专家来讲课,有一次的嘉宾是一个私募基金的合规负责人。

他在课堂上介绍,对于小机构来说,因为岗位数量有限因此都倾向于社招,但对于一些体量比较大的机构越来越青睐于从校招开始培养符合自己企业文化的人才。也说要在年轻时多多尝试不同领域,只要能在30岁前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就非常好了。

随后我还请教了他交易所和律所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他替我耐心分析并鼓励我勇于尝试。我随后写了封感谢的邮件给他,他的回复让我至今受用:

非常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也感谢你的信任。对于你目标明确地安排你的职业发展路径,勇于尝试不同的机构与环境我非常认同,同时也希望你把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尽可能地去了解每个机构运作的方式,内部不同部门的分工、合作模式,重要工作的决策、审批流程,以及对于项目工作的审查要点,并且沉下心去参与一两个项目,把项目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并且尽可能地了解与项目相关的法律及专业知识,同时,也希望你在实习过程中结识一些机构内的朋友,认真地向他们学习。这些组织构架、管理、人脉以及项目上的积累,一定会成为你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由于交易所的暑期实习并不能确保秋招直接留用,这总让我感觉没安全感。于是在这次讲座之后,我也开始思考要不要试试其他金融机构,遂投递某券商法律合规部的暑期实习。

笔试时,我人还在云南,本来只是想测试一下考试系统,没想到直接就进入了考试。硬着头皮做完了行测题也就抛在脑后了。

面试时已经结束第三家红圈律所实习,正在为论文开题焦头烂额,纠结要不要放弃面试。最后在好友鼓励下还是决定去试一试。面试过程还是非常愉快,聊了过往实习,聊了支教经历。我现在的领导还问我:“你本科是学计算机的,那你现在还会编程吗?”我如实回答:“不会但如果要学习相关技术的知识也应该可以比较快上手。”

拿到这边的暑期实习Offer后,我稍微松了口气,但又陷入纠结,两个暑期实习都看起来非常诱人,可我不会影分身。该去哪边呢?

​​​​

2.3.3

监管还是券商

一边是准监管机构(事业单位属性),一边是市场化金融机构(国企属性),都是我从未曾预想过的道路。但无论如何,我都在内心和自己说:我不要当律师了。而这次两边都需要现场全勤实习,我必须二选一。

最初我对国企是有刻板印象的,总会想起之前看到其他故事里,一辈子看得到头的那种绝望。我还是非常不喜欢这种感觉。

而交易所属于准监管机构,监管视角对我诱惑力无穷。因为在非诉做多了就会发现,很多事情能不能做,法律规定不明,还是要看监管机构的态度。但是,交易所是事业单位,所以秋招还需要再走一次笔试、面试的流程,不确定性极高,风险厌恶的我,再一次徘徊了。

因为这两个选择的工作强度、留用机会、氛围、待遇、未来发展空间都不像律所那么透明,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拿出了在律所尽职调查的精神,一个个地请教身边在这两家机构工作的学长学姐、之前实习认识的前辈、身边的老师甚至B站的up主(王一快)。随后又将他们的回复一一梳理,列表,将优劣势进行对比。

最终在大家帮助及指点之下,我怀着忐忑的心选择去券商。那时其实还有个Plan B,其实交易所的暑期实习稍晚些开始,如果见势不妙我就赶快溜。

03 找到自己的路。

时间来到研三,我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热爱的领域,并在疫情下努力毕业。

3.1

竟有此神仙单位

惴惴不安地,我开始了在券商的暑期实习。和我一起实习的哥们是交大的,放弃了另一家头部公募的暑期选择来这边实习。

第一天入职谈话,领导告知每天的下班时间是五点时,我在内心打了一百个问号:“真的吗???”到了下班的点,也不敢走,战战兢兢继续看材料。

直到五点半,带教老师来问我:“小何,怎么还没走?

我:“材料没看完。”

带教:“那就明天再看,没什么事就下班吧。”

于是,五分钟后,我真的下班了,五点半,夕阳还在挂在天空中。我和一起实习的小伙伴在楼底下感叹:这样五点下班的生活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吗?

而且同事们无论学历还有业务能力都很强,而且非常友好,你有什么问题不清楚,可以随时跑到同事位置旁请教,任何人都会详细与你探讨分享。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同事们都把你当作未来工作的伙伴,而不是实习生。这种氛围和律所相比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回忆我之前在某家律所,在律师们的工作交流群中,提起我只会说“实习生明天有空吗”,我甚至不配拥有名字,尽管只有我一个实习生。

在这里,入职没几周便要给部门的所有同事做新法规培训,之前在律所从来都是替合伙人做PPT、改PPT,怎么可能会有机会让实习生来讲呢。并且在正式展示前,我的带教老师还让小组同事给我当观众,进行预演,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被认可、被接纳的感觉,是在律所从未体验过的。

不仅如此,我们的食堂真的很好吃,那个暑假我们一家三口的微信群就变成了我的美食展。而且实习生吃饭还不要钱,相较于之前在律所在商圈吃一餐饭要大几十元还吃不好,幸福感巨幅提升。我妈直接说:“就冲着这个食堂,你也得在这边好好干!

于是乎,在这边实习一周后,我主动联系交易所的HR正式放弃了那边的暑期实习。在这里,我过得比在律所开心太多了。

3.2

秋招试水

尽管那家券商的暑期实习留用几率非常大,但我还是选择在秋招时试试水。一方面是考虑到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看看自己的市场认可度。

除了传统四大行总行和易方达基金外,其余金融机构都过了简历关。部分机构在笔面试过程中因为时间冲突或气场不合都放弃了。最终拿到了一家互联网大厂和硬件厂的校招offer以及一家量化私募的短期实习留用offer。于此简单记录一下。

3.2.1

互联网

其实我最初没有投递互联网的想法,因为觉得那边也很卷,可能强度和律所不相上下。但公众号写了几篇数据合规的公众号后,一家很酷的大厂向我抛出了一个海外隐私政策研究岗的面试机会。

一面是一位北大+JD,学术研究做得非常好的老师。问了我很多数据保护相关非常前沿的问题,我也答得还过得去。感觉自己如果能研究比较新的东西也非常好。于是对面试更加期待了。

二面是一位美国的技术小哥。全英文聊了近一个小时。感觉工作内容更有意思了,并非只是纯粹的法律研究,而且有的时候需要担任项目经理。把一个隐私保护相关的项目落地。

终面是一位国内隐私保护方面的大咖,我很多知识都是从她的文章、讲座中学来的那种。于是面试在问了简单的几个问题后,就变成了我的追星现场。我提出了很多我自己学习数据合规方面的困惑,也请教了自己职业发展问题。这位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并当场告诉我,会给我发校招offer,不需要实习。

面试后我一个人在寝室哭了好久,因为我外婆离世前一个非常大的担心就是怕我找不到好工作。而这是我拿到的第一个正式offer,并且如果我外婆如果在世一定知道这家公司,因为她手机里就有他们的APP。但非常可惜她看不到了。

尽管最后因为户口、base地等原因我没有接下这个offer,但我无比感激他们对我的认可及指点。对了,这家公司如果发了校招offer还选择去实习的话,会直接给正式工资的80%作为实习工资。

3.2.2

硬件厂

这家公司的海外法务素有3年赚200万的传闻,根据今年校招宣讲的情况也待遇感人,遂投递。

最初是性格测试,随心做就好。但听说这个环节是会刷人的,乱选还会被要求复测。可能是要考察是否有狼性精神吧。

面试在一天内就完成了,一二轮的两位面试官在一起,问的都是比较基本的法律问题。有《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有传统民法的问题。三轮面试官可能是一个资深些的领导,在我表明自己对数据合规比较感兴趣后,和我进行了一些深入探讨。然后表示我最初应该投他们知识产权团队,那边有专门的数据合规岗。海外法务还是要服从公司安排,是否能去海外还是要内部竞聘。

通知面试通过是一个上海的座机,被移动认定为电信诈骗电话,但回拨又打不通。错过了十几通电话,加入白名单之后才终于接通。非常高冷地问你是不是要接offer,希望能够发出后就一定要来。

我回复给我一周思考时间,与家人商量后,尽管薪水可观但在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要去到欠发达国家还是作罢。

3.2.3

量化基金

这家量化基金我早有耳闻他们的牛逼,而且在校招宣讲时听说给实习生50万年薪,便火速投递简历。这家公司的笔试和面试都非常有趣。

笔试分两部分。闭卷部分只有2小时,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都是传统民法、个人信息保护、基金相关的问题。我都比较熟悉。开卷部分则是问题检索,有非常久的作答时间,但前10%提交的人也会获得可观的加分。这就非常考验人的心态。

进入面试的人院校背景也非常强,两个北大、两个对外经贸、一个交大、一个北外、一个我。自我介绍后,正式的面试是3V3模拟法庭。更有意思地是在battle过后,双方还需要更改持方再来一轮。

整个面试体验非常好,因为我到得很早还被邀请在那边吃个早饭,面试结束后HR又邀请我们一起吃个午饭。(免费食堂真香啊)

他们是面试过后挺久才联系我的(大概是前面的大佬都把他们鸽了)。并且没有给正式的offer,而是要求去实习几周才能确定。而那时我早已经和暑期实习的券商签订三方了,自然不会再冒一次风险。便拒绝了。

综合比较之后,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暑期实习的券商,因为这边几乎满足了我对一份好工作的所有想象。我整个秋招的体验是,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金融机构都非常认可红圈所实习经历,所以说受过的那些罪都是值得的。如果也有和我一样在律所做得非常痛苦的朋友,不妨考虑一下其他选择,待遇也不一定会比头部律所低的(甚至还可以更高)。

现在看来,选择在2021年11月就早早签订三方,实为一件幸事。

3.3

做喜欢的事真好

在暑期实习的券商,我被安排做金融科技相关的合规工作。这也是当时我领导问我是否还会编程的原因。在第一天报到后,了解到我的带教老师是北大计算机本硕后,我就更加惶恐了。做技术,咱真不会啊。于是就非常坦诚地和带教说了自己的情况,被安慰道:“放心,我们不需要自己码代码的,能和技术人员更好地沟通就好。”

随着《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生效,数据合规的工作逐渐成为了我的工作重点。被要求根据公司情况写一个新法规落实提示和逐条解读,我当然也不会,只能东抄西抄,把市面上有的资料都看过一遍后,弄出了一个还算过得去的交付物。

再后来又被要求给部门同事培训,自然就更慌张了,于是听完了市面上能找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的所有讲座,依样画葫芦,也完成了首秀。又因为效果还不错,被安排给业务部门也做培训。本来以为只是小会议室,小范围的交流。结果到了现场,那个部门一百多号人,乌泱乌泱坐了一片。一个看起来很难的任务,你努力准备努力准备,最后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无比感激领导们能给我一个实习生这么多机会。这真的与我之前刻板印象中循规蹈矩的国企完全不同。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会有很多思考,很多困惑。便也慢慢把自己的困惑写成微信推送,竟得到了很多业内大佬的认可。碰到问题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和他们沟通交流。滋养在他们的朋友圈中,也可以让自己更快地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从而加速了自己的成长。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感觉不一样。你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去琢磨,而不会考虑到底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能够解决问题就非常快乐。这样大量投入时间主动去思考、去写作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尽管本科同学如果直接工作的话,现已工作近四年。但我选择拿一年支教做了些会终生怀念的事情,再拿三年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物,也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吧

3.4

疫情与毕业

文章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有个疑问:三年一直都在实习,你真的有好好学习吗?

我的回答是:相较于本科阶段需要付诸大量的时间在基础知识学习上,研究生学习更像是一个近距离观察实务工作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在学习上,因为精力有限并且志向不在学术研究,因此这方面确实没有投入过多时间,但学生的基本课业要求均已完成(绩点3.78/4.0,毕业要求发表的论文也是自己投中的,没交一分钱版面费)。确实华政有很多大佬发了很多文章,拿奖学金到手软。但我选择了实习和LLM学位,也就没必要羡慕。做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得做好取舍。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和领域上,并且利用好这些实习机会了解每一个具体的领域和工作状态。

在工作尘埃落定后,毕业论文就成为了最后一座大山。知道自己肚子里没什么墨水,于是只能未雨绸缪。因为非常担心自己因为论文不合格被延毕。于是早早开始看文献,写出文章初稿。再根据导师的建议不断修改文章结构。

三月疫情暴发后,学校就出不去了,只能在寝室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章、降重,整个过程非常痛苦,但好歹顺利通过了答辩。

如今已经是六月了,我依然没有走出校门,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在学校里待这么久。也正是因为疫情,让自己难得地慢了下来。在华政长宁住了3年,也是第一次知道学校里枇杷树上的枇杷那么甜。

尽管线下毕业典礼取消、没有集体毕业照留下了一些小遗憾。但回望这三年,虽然辛苦,还是一切都值得。

结语


没人可以未卜先知,事与事间的因和果,往往只在回首时显现。你得相信,因和果会在未来生活中联系起来。--乔布斯


我非常喜欢乔布斯的这句话,也只有现在这样回头梳理,才会发现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间皆有因果。


往事就回顾到这里,心怀感激,继续前行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