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带一路”,首重“一路”

2017-03-30 梅新育 梅新育论衡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重“一路”;国家经济政治重心、沿线国家/地区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不同运输方式成本效率和安全性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这一点。

论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海上丝绸之路覆盖国家/地区远远超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两者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二经济大国而言,不可能捡芝麻丢西瓜,耗费过多资源用于几个小型市场而忽视广大得多的市场。

同时,不同运输方式运量、成本、效率和安全性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企图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铁路运输取代海路运输不过是个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的幻想,不仅在中国对外经贸中,国际铁路运输只能是海路运输的补充和应急,在全球国际贸易中也是如此。

在宏观层次,从整个货物运输格局来看,在我国这样的大国,运输量、运输成本等项优势决定了水运在我国货物周转量构成中占显著优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数据,2015年全国货物周转量178356亿吨公里,其中水运货物周转量91772.5亿吨公里,占51.5%;铁路货物周转量23754.3亿吨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57955.7亿吨公里,民航208.07亿吨公里,管道4665亿吨公里。在水运中,远洋货物周转量54236亿吨公里,比整个铁路货运周转量多一倍多,接近公路货物周转量。

由于水运的成本优势在长距离运输中格外突出,2015年我国货物水运平均运输距离为1496公里,是整个货物运输平均运距(427公里)的3倍多,比铁路货运平均运距(707公里)长一倍多,是公路货运平均运距(184公里)的8倍多,是管道平均运输距离(615公里)的两倍多。正因为如此,海运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以及98%的进口铁矿石、91%的进口原油、92%的进口煤炭和99%的进口粮食运输量(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201612月)。

在微观层次,海运对中欧班列的成本和运输量优势极为突出。根据我从航运业界等了解到的情况,中欧班列运输时间虽然能比海运节省1/3,但目前一个40英尺集装箱从国内到欧洲的铁路运输成本基本在6000美元左右,至少是海运的三四倍。即使未来中欧班列能装双层集装箱而降低成本,但与海运的成本差距起码也是一两倍,何况跨国铁路运输要开展这样的技术革新,协调工作量就不是海运技术革新所能比的。

从运输量来看,中欧铁路运输与海运完全不可比。根据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数据,2015年中欧铁路班列过境白俄罗斯的货物集装箱数量为4.78万标准集装箱(标箱,TEU),同比增长40%。而我国目前海运主力集装箱船运量都在8000箱以上,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海环球”号是世界最大集装箱船,一次能装运1910020英尺标准集装箱,也就是说,中欧班列目前年货运量用我国海运主力船型6船就能完成,用“中海环球”号只需要两船半。

这段时间,有条铁路视频在微信上颇为流行,配文如下:“看完!太震撼了!这是一列奔驰在一带一路上的货车,四个火车头牵引。一带一路从中国出发,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最后到达波兰。整个行程10214公里,用时14天(若用海运需要60天)。目前列车加载拖挂200个集装箱,以后将加载拖挂到300个,行驶中的列车壮观呵。太厉害了。”但这是讹传,这条视频不是一带一路上的中欧班列,而是一辆四机重载列车在攀爬美国加州的著名铁路展线特哈查比环线(Tehachapi Loop)。

我们的高铁和重载铁路技术确实是国之重器,根据我前两年在铁路部门实地考察了解的情况,我们重载铁路单列最大牵引重量3万吨,世界亚军,冠军是美国的4.4万吨,但我国铁路行车速度、发车密度大大高于美国,因此线路年运输量高于美国。原来教科书认定一条铁路线年运量上限为1亿吨,但大秦、朔黄两线年运输量分别达到4亿吨、两亿吨。但无论中美,如此重载货车装运的货物都是煤炭、矿石之类大宗初级产品,集装箱货运达不到这样运输量。而且,在中国国内铁路上运行,我们能够创造行车速度、发车密度的世界纪录,国际铁路运输不可能做到。

与铁路、公路、管道等陆地运输方式相比,海运的一大优势是自由,基本不受沿岸国家治理水平、社会稳定性和外交等影响,陆地运输受上述因素影响很大,不仅外交变动可能导致陆地运输遭遇“卡脖子”之厄,就是途经国的腐败小吏,也能给运输造成不少麻烦,给货运增添重重不确定性并抬高成本。国际天然气贸易市场长期存在东亚天然气价格大大高于美欧价格的“东亚溢价”,近年海运液化天然气贸易快速增长,“东亚溢价”正在缩小,有望未来消除,就充分体现了海运的这一巨大优势。

当然,有人会提到安全问题,这确实不容忽视,但以发展眼光审视远避海路以求安全之思路,就不难发现其谬误之处。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一造船大国,中国海上实力日益上升;但在当前国际道义话语体系下,我们对付陆地复杂环境下游击战时,成本日趋上升而承受能力有所削弱。换言之,境外海路“维稳”投入产出比日益优于陆路“维稳”。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追求远避海路以求安全的思路虽然符合昔日条件,但将日益悖离现实;我们制定安全战略,不能仅仅着眼于现状,还要放眼未来发展趋势。

 

 

(初稿2017.3.5,修订2017.3.10,仅代表个人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