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鲁迅》(二)金钱与革命
【主讲人简介】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作有《北大往事》《47楼207》《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
【专题简介】
鲁迅是一个伟人,同时也是一个凡人。
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令他痛苦的事情。
他的家庭究竟遭遇到怎样的变故?过早的生活重担,精神压迫对鲁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而令他终生痛苦的那场包办婚姻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鲁迅以他的弟弟周作人,曾经被人称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为什么最后会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
一对最亲近的兄弟变成冷漠宿敌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导致鲁迅英年早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将为您讲述一个真实鲜活的鲁迅。
(二)金钱与革命
一提到鲁迅,好多人似乎都知道,鲁迅我们知道,不就三个伟大嘛,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一考试都会背。知道似乎是知道,但是心里未必以为然,说鲁迅伟大的文学家,好像还凑合,鲁迅有什么思想吗?鲁迅是革命家吗?特别是对后一点,很多人是不以为然的,他们想革命家,革命家得抱着炸药包,冲锋陷阵,这叫革命家。鲁迅不就坐在家里吗?怎么叫革命家呢?甚至也有人怀疑鲁迅不是思想家,甚至有人怀疑鲁迅不是文学家,有人说文学家不是写长篇小说吗,鲁迅也没写过长篇小说啊,有人说没听说过,世界大文豪就写他们点东西的。那么这些情况就说明了,其实我们社会对鲁迅很不了解,提到鲁迅除了三个伟大之外,提到他的精神,我们还会想到那句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这句话也早就深入人心了。
所以,如果让很多人去想象我们脑海中鲁迅先生的形象,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想很多人脑海中鲁迅的形象,是一个横目立目,一天到晚拧着眉毛,跟敌人战斗战斗又战斗,这样一个精神上文化上的钢铁战士,鲁迅给我们的主要形象,是这样一个钢铁战士的形象,不知疲倦,不知休息,不近人情,写啊写。这个对不对呢?你不能说它不对,鲁迅的确是日以继夜地年复一年地战斗着,他有严峻的,严肃的,严格的这样一面。但是一个人如果仅仅是这样面的话,他就好像一个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这样一个辛辛苦苦地劳动者,所以我们社会上很多人对鲁迅是尊敬,你说是尊敬,那是没说的。但是总觉得尊敬之余,微微要皱眉,微微要摇头,觉得这个人可敬,但是不一定可喜。所以这个事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我们大多数人的学识,很难下结论,他永远都是在变化之中。对于鲁迅的认识,我们以前只是看到了鲁迅勇猛的刚毅的一面,而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则被人民所忽视。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说,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我们从鲁迅的只言片语中,直接或间接地说到金钱的问题,那么鲁迅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对于金钱这个问题,鲁迅是如何看待的呢?
鲁迅很看重钱,他不怕人说他爱钱,你看看鲁迅日记,鲁迅日记写得很枯燥,没有抒情议论,从来不写今天晴空万里,没有这事,日记经常写的是钱,收多少钱,花多少钱,天天记帐,一听说单位发工资了,赶快跑去领。这个鲁迅好像和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那个高大的鲁迅,不完全一致。假如说书商剥削了他的稿费,马上跟人家打官司,剥削我的钱不行。鲁迅他薪水很高,他挣钱很多,可问题是工资经常发不下来,工资表上得工资是很高,但不是老能发,有时候发下来也行,说这个月发工资了,发三折,工资那个时候是打折的,我们现在没听说过,我们现在只看见卖衣服打折,卖书打折,没听说过工资打折,那时候工资打折。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说要过八月节了,好,发三折工资吧。而且说是不见得都能领到,早来的早领,晚来的没有,还这样,所以老师都跑着去。这个时候鲁迅是跑得比较快的,因为他很关注这个事情,所以教师经常要去索薪,那时候有一个词叫索薪。有一次鲁迅去参与索薪活动,小报记者就报道说周树人也去索薪了,而且说是被警察把门牙给打掉了。小报就不但地制造新闻,所以鲁迅还写了一篇文章出来辟谣,说我的门牙并没有被警察给打掉,辟谣,有这样的谣言,说明舆论是认可这个事情的,在媒体看来,在舆论看来,教授索薪可能被警察殴打的,即使教授索薪被警察把门牙打掉的,也是个正常的事情,所以当成一个好玩的事情报道出来。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很混乱的。
谈到钱这个问题,鲁迅是从来不避讳谈浅的,鲁迅曾经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便充分表达了他的金钱观,“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不但是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要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边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鲁迅说是凡是不重视钱的人,都是不捱饿,或是处在不饥饿状态下,他才发清高之论,先饿他一天看看,他就不这样讲话了。很多很深刻的思想家,其实讲的也是一些普通的人生的道理。所以,我觉得比较真诚的人必须必要忌讳,避讳这个钱字。鲁迅的这个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之上,如果生活搞不好,仍然不懈地追求理想,这样的人当然是值得尊重的,是值得尊敬的。我在北大还有北大周围,我看到很多这样可尊敬的青年,自己穿得衣衫褴褛,也不知道他靠什么为生,天天在那里拿着一本书,听课协作,或者画画等等,这些人我很尊重他。但是我想,如果他的物质条件好一点,是不是会更好,有志的青年,我们当然应该帮助应该尊重,但是不应该把生活和理想截然地分开,如果过于截然地分开了,那我觉得有志青年,就变成“幼稚”青年了。这个是有区别的。
自古以来,视金钱如粪土者有之,舍金钱而取义者有之,见钱眼开者有之。而鲁迅的金钱观却清晰表明,对于鲁迅来说,鲁迅不否认金钱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础需要,所以他非常看重钱。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时候,由于家庭成员比较多,所以家庭所有的开销,都要鲁迅一人担当。鲁迅在与致箫军、箫红的书信中曾经说自己不能说穷,但是也没有窘极过。可见当时鲁迅的经济状况。那么鲁迅当时,一个月薪水是多少?鲁迅靠什么来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支呢?
鲁迅的收入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固定的薪水,一个是他的讲课费,一个是他的稿费。这是三笔主要的收入这三个收入当中,后两个是不一定的。我们知道,一个人写文章靠稿费,稿费是不一定的。所以他就很看中那个固定的薪水,在薪水之外鲁迅还到处兼课,鲁迅最多的时候,曾经在八所学校兼课,一个礼拜跑八个学校当钟点教师,看到鲁迅挣起钱来,也是有一点点贪婪,到处上课。当然了这也是那个时候讲课费比较高,讲一次课薪水比较高的,所以他才会这样,否则也不值得到处跑。鲁迅很长时间,在教育部任职,那个时候中央政府的官员没有今天这么多,不像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公务员,那时候官很少,所以每个人管得事儿很多,工资也比较高。鲁迅那时候在教育部每个月可以拿三百大洋,今天说三百大洋,大家没有概念,我给大家分析一下:那个时候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比如说清洁员,他每个月有两块大洋,就够生活了,当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是怎么样呢?跟今天的一块钱人民币相比,如果购买基本生活用品的话,购买柴、米、油、盐、大米、猪肉什么的,就买日常生活消费者,一块大洋大概是现在一块钱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多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当然很重视,他这三百大洋。
后来,鲁迅他实在很讨厌北洋政府的官场,他不干了,鲁迅后来他撤离了官场,再后来他也撤离了大学,大学也不干了,对大学失望了。由广东到上海,最后变成一个住在半租界的这样一个文化战士。可是,即使到了上海之后,由于鲁迅这么高的名望,所以当时管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聘他为特约作者,特约的撰述员,仍然每个月白送给他三百大洋。因为鲁迅的威望泰达,政府为了表示自己能够笼络大知识分子,表示我们政府很民主,所以像鲁迅这样的人,虽然天天骂我们,但是还是每月白送他三百大洋,鲁迅就要了,鲁迅就拿了。这个事情,现在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写文章,说鲁迅怎么回事儿?怎么每个月拿着人家**的钱,还骂人家**呢?鲁迅这不是吃里扒外吗?因为我们今天对革命的理解是比较狭窄的,对革命的理解是比较简单。说你要革命,你就跑到延安去革命嘛。你怎么还在人家这儿,拿着人家钱然后不老实,还骂人家。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钱,我绝不是白拿的,你既然给我钱,一定对你有好处,对你没好处,你不会白给我钱的。所以钱是要拿的,但是骂也是照骂不误的,因为你是不好的政府,你天天做坏事,所以要骂。鲁迅的这个作风,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就这样做过了,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在绍兴办了一份报纸,这个报纸就骂政府,然后这个政府就不愿意这个报纸骂它,就给报社送来钱了,然后这个报社编辑部就讨论说,人家送来钱,咱们还骂不骂呢?后来他们说了,要骂。说它送来钱了,就说明它是咱们的股东,股东不好应该骂,所以要骂股东,把政府当成股东来骂。所以我们看,鲁迅的这种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思想,它不是一个玩笑的立场,而是很严肃的。在鲁迅看来我坚持拿你的钱,还骂你,这是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勇气的,如果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跑到帝国主义的大旗下,天天骂中国,这算什么英雄好汉。
这不算英雄好汉,你自己很安全,在帝国主义的指挥刀下边骂中国,这不好,那不好,中国没有人权,在鲁迅看来这是懦夫,那是没除夕的表现,我就站在中国,批评中国,这才是英雄好汉。而这也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表现,我真的爱这个国家,所以有外国朋友回忆鲁迅说:鲁迅看他自己的祖国,就好像自己的亲人脸上没洗干净一样。天天说,你这块没洗干净,要把它洗掉。他是怀着这种心情,所以说鲁迅他表现出真正的爱国主义战士这一面。
通过孔庆东先生的讲述,我们了解到,鲁迅把自己的金钱利益与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不是为金钱而活着,而是一个时时为国家,为大众着想的文化战士,作为一个战士,鲁迅每时每刻都在战斗着,但是鲁迅战斗并不是面对面地与敌人交锋,他认为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术只是有勇无谋的武夫行为,对待敌人要采取有勇有谋坚韧的战术,那么鲁迅是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战斗的呢?
鲁迅既然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战士的形象,我们想他每天在那里战斗着一定有一些战术,有一些战略。鲁迅的这个战斗智慧,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儿来该概括,叫“壕堑战”,这是鲁迅自己的命名,“壕堑战”还可以叫“游击战”。这“壕堑战”和“游击战”其实都是一种现代战术。“壕堑战”就是躲在掩蔽物的后面,不和敌人进行肉搏,我们在冷兵器时代,那个时候需要肉搏来解决问题,这个很残酷的肉体与肉体之间直接的厮杀来解决问题,但是到了现代的热兵器阶段,我们可以远距离地杀伤敌人,敌人也可以远距离地杀伤我们。所以这个时候,“壕堑”就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壕堑战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鲁迅就是采用文化上的“壕堑战术”。他反对《三国演义》里面,许楮的那个赤膊上阵,一个大将自己很有勇气,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回来气得不得了,脱去盔甲赤膊上阵。鲁迅说这是有勇无谋,我们看“壕堑战”“游击战”,其实这都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不谋而合,它是一种被压迫者的战术,因为被压迫者处于劣势,在武器上在资源上处于劣势,所以他不能跟他的敌人,进行简单地战略决战。
在这后面还有一个思想,就是鲁迅他绝不肯做无谓的牺牲。我们学过一些鲁迅纪念青年学生的文章,比如说《纪念刘洪珍君》这类的文章,鲁迅一方面他是支持这些青年学生的革命行动,但是鲁迅不同意他们反复地、激烈地去向反动政府请愿,鲁迅是反对和平请愿的,因为鲁迅他看透了那个政府,它不是个好政府。好政府你才去请愿,你请愿它有可能给你解决问题,比如说你上访,然后它跟你谈一谈,了解你的青年,看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你。这时候是有用的,所以鲁迅反对请愿,他反对做无谓的牺牲。鲁迅是战士,但是他说,战士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鲁迅还说过,“革命不是让人死,而是让人生”,这句话非常重要,革命不是说就是死人,不是,革命是要人生,尽量要少的牺牲。所以他反复地讲革命,要珍惜战士的生命。特别是有些人,自己不愿意牺牲,却煽动鼓动别人去牺牲,还有敌人就希望你赤膊上阵,有种的你站出来,你好好地跟我打一架,鲁迅这个时候不上当,他就像刘邦说的那句话一样:“吾宁斗智不斗力”,因为你拿着刀呢,你有国家机器,你有暴力,我不跟你做这种简单地对打。
鲁迅年轻的时候,在日本留学,那个时候正是国内反清,反满的情绪高涨的时候,那个时候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等人,他们领导的革命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日本留学生中间,有很多革命党,鲁迅也参加这些革命团体的活动。当时的一个革命手段就是暗杀,我们知道对于那些勇于去暗杀,然后牺牲自己生命的那么革命者,对他的个体行为,我们应该表示尊重,表示敬意。但是从整个革命的发展过程中来看,靠暗杀来革命成功的是没有的,革命不可能靠暗杀来成功,因为这个社会的进步也好,反动也好,不是一两个人决定的,历史有它发展的规律,它最后要靠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鲁迅他是不同意这个暗杀的,可是当时的革命团体,有一次就派他去派鲁迅回国,去刺杀满清的权贵,鲁迅就没有答应鲁迅就抗拒了这个革命组织的命令,鲁迅说不行,我要是死了,我老母亲没人养活,鲁迅打出一个“孝”的旗号,说我是孝子,我们家得靠我养活,我父亲都去世了,我养活我们一家子呢,我不能去,你另外找别人去吧。表面上看这件事情,好像鲁迅这人胆小,这么怯懦,你平时表现这么革命,派你去暗杀,这么一件事儿,你就不去了。鲁迅这个事情他没有去。
我们看到鲁迅不那么高大的一面了,鲁迅不是说这么高大,威风凛凛的,给他一个炸药包就去炸碉堡了,不是。他有更长远的打算,而且他觉得,我刺杀了一个人有什么用呢?不管成功不成功,我和他同归于尽也好,我刺杀了这一个人,真的对革命有贡献吗?所以鲁迅他做事情和一般人不同,他总是犹豫的,他说过,我不适合于参加实际的革命活动。就是每个人在社会进步中,他所处德威治,他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是大有差异的,鲁迅不是那个去上街上撒传单的人,然后站在人群中撒一把传单,然后**演讲,鲁迅不是那种人。他不适合做哪一类工作,他犹豫,他看准的事情做下去,是鉴定不动摇的,但是没看准的事情,他不肯轻易决定。
为了进行这样长期的战斗,鲁迅是经常换笔名,鲁迅的一生用了多少个笔名?根据现在的考察,我们已经查到,鲁迅一生用了一百四十多个笔名。这在全世界的文化史上,是罕见的。鲁迅用这么多笔名之多,也就说明了当时的中国是如何的黑暗,鲁迅到底用了多少笔名,你问问鲁迅自己能背得下来吗?肯定自己都背不下来,你如果拿篇文章问鲁迅,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你写的,他够呛一下子能够断定下来。因为变换得太多了,谁取一百四十多个名字。单单是1932年到1936年这几年间,鲁迅就用了八十多个笔名。所以说,在鲁迅研究的这个领域,专门研究鲁迅的笔名,已经成了一个专门的课题,在三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鲁迅已经是文化战线上的领军人物,有一次上级领导就建议,鲁迅做一个什么事儿呢?鲁迅,你写文章老是用化名,你为什么用化名呢?我们应该跟**进行英勇的斗争,他们就建议鲁迅用真名,写一篇文章,痛骂蒋介石,说你用真名来痛骂蒋介石一顿,鲁迅说,那不行啊,我要是用我的真名,我再点名道姓地骂蒋介石,那我在中国就无法生存了。领导说不要紧,你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在黄浦江口,给你具备一艘小船,马上把你运到莫斯科去,我们想,那个左倾领导是多么幼稚啊?鲁迅想来想去,这个固然对我的安全,给我安排得很好,这以后我就没法写文章了,以后我就在莫斯科养老了。所以我们今天看这个问题,容易看得很清楚。我们想那个左倾的领导,他企图把鲁迅这样一次性消费了,他没有意识到鲁迅的巨大的文化价值,他就是一时冲动啊,说我们这样跟敌人,真刀真枪地多好啊,鲁迅骂蒋介石,这炒作起来多棒啊,肯定很多人看了欢欣鼓舞,但也就是热闹个三五天吧,以后鲁迅就没有了。就跑到莫斯科养老了,所以鲁迅不肯做这样的事情,他谢绝了这样幼稚的命令,他继续变换各种笔名,进行着曲折的不那么激烈的斗争。
为了保存革命实力,鲁迅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和敌人展开斗争。但是在**统治时期,可谓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代,鲁迅认为,一个战斗者不值得以真名去招致无聊的麻烦。所以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体现出了一个文化战士的智谋,作为一个战士来讲,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儿女情长,那么鲁迅的生活**是什么呢?
鲁迅能够长期战斗,在我看来有一个奥秘是他同时懂得怎么休息,他懂得怎么放松,他的战斗不是义勇之夫的那种蛮干,不是张飞、李逵那种形象,而是有勇有谋。鲁迅自己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他说:“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这句话我想把人生的几个方面都说到了,战士他什么都干了,你以为战士不食人间烟火吗?但是他强调,他做了这些事儿之后,他还是战士。鲁迅这个话是说得非常到位,非常深刻。鲁迅本人他也是这样一个非常知道生活,知道休息的战士,鲁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常人一样的习惯,或者说毛病,比如说鲁迅很馋,喜欢吃小吃,吃点这,吃点那,控制不住自己,有人送他一点好吃的东西,说吃两口吧,留下来给别人人吃,一会儿说,再吃两个,再吃两个,晚上留两块就行了,过了一会儿,都吃了吧,反正剩下不多了。我们看到,这个时候鲁迅他很可爱,有一次有一个日本朋友回忆,他到鲁迅家里吃饭,鲁迅他们一快吃了五、六个小菜,鲁迅喝了一点酒,他觉得很高兴,你看,我现在也是过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嘛,这个恐怕是很多人不会想到的,觉得鲁迅是不是成天很少吃饭啊,不是。
鲁迅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的生活条件保证下,他能够享受到的东西,他都尽量地去享受,吃、喝,他抽烟,他爱看电影。三十年代那些好莱坞大片,他都看。看电影是他的一大休闲,看电影在当时的中国来说,就是最高级的精神休闲了。那些好片,那些有名的**,他都落不下,他不管什么**的,不管什么思想进步不进步的,什么言情的,侦探的,恐怖的他都去看,还爱坐汽车兜风,这个恐怕也想不到,今天汽车很普及,但是在中国的三十年代,要坐汽车是高消费,一般人哪能坐得起汽车呢?他没事儿,带着孩子,带着爱人,走,坐汽车玩儿一圈儿去,这个我们可能也想不到。
鲁迅他是个生活上也很细心的人,比如说他收到很多来信,他收到来信,他都认真地把信封拆开,然后翻过来粘好,作为给别人回信用,所以鲁迅他不用买信封。他给人回信,都是用来信翻过来,人家给他寄包裹,他把那个绳解下来,认真地系好放在抽屉里,自己寄包裹的时候用,这是非常细致的。鲁迅没事儿把屋里整理得井井有条,特别喜欢收拾东西及但是这样细心的人,又不是说跟人家斤斤计较的人,他对待朋友,对待青年对待学生方面,更多的时候,他是非常大度的。比如说当时有一个北大的旁听生叫冯省三,很多青年跟鲁迅都不客气,这个冯省三有一次就跑到鲁迅家里去,说鲁迅先生,你看我这个鞋子都跑破了,我根据看见你门口有修鞋的,你把这鞋拿去,给我修一修。鲁迅说,是好好,你休息吧,我给你修鞋去。他就躺在床上休息,然后鲁迅就把他的鞋脱下来,给它拿到门口去修,花了几毛钱修好了,然后把鞋子给他送回来,给他穿上。冯省三说,修得这么慢啊,刚修好,好好,谢谢你。没说谢谢,连谢谢都没说,穿上鞋就跑了,还挺不高兴就走了。对这个事情,鲁迅怎么看呢?冯省三同学,他是一个山东人,鲁迅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啊。你看,对待这样的青年,鲁迅没有计较他,没有说他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呢?让我这样的人给你修鞋,你还不高兴,没有计较,只是说这个孩子真直爽,他不和这样的人去计较。他不是不知道,他做得不对,但是他不跟他计较。
所以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聪明是知道如何对待不同的人,如何对待不同的场面,其它方面的爱好,也和我们一般人差不多,喜欢欣赏年轻的美女,喜欢逗弄顽皮的孩子。在人生的各个方面,家庭、爱情、事业、金钱,他什么都没耽误,鲁迅自己有两句诗,他晚年生了孩子,这个叫海婴,有人说你对这个孩子太溺爱了,你是不是太溺爱这个孩子了。鲁迅写了一首诗,里边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干嘛要无情呢,怜子如何不丈夫,我就是溺爱我的儿子,不耽误我是个大丈夫。人应该有基本的生活上的需求和爱好,这不耽误你的思想进步。
通过孔庆东先生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鲁迅的凡庸和世俗的一面。鲁迅是一个生活情调很高的人,他是最懂得如何生活,也是最讲究生活质量德人,所以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只不过比我们一般人聪明,深刻、钢猛、坚强,鲁迅除了注重生活外,他还注重生存质量,鲁迅认为人活着很难。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活得更好呢?这就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智慧,我们在生活方面,鲁迅是如何表现他的这种智慧的呢?
那么,我们再简单讲一讲,鲁迅在生活上的一些智慧。譬如战士,他不是时时刻刻在战斗,你得吃饭,你得喝水。现在战争的一个特点,就是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现在战争基本打的是后勤,谁的后勤好,基本上你就胜利一多半了,而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战斗质量的好坏,陆续在深入上非常有情调,我们先从鲁迅的人生观讲,鲁迅讲人活着,人应该怎么活?发展的目标是什么?鲁迅有一句话非常好: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话说得多么通俗,不但那个时候是真理,现在也仍然是这样,鲁迅从来没有抽象地去讲什么人权。可以说,鲁迅一生都在为人权问题而战斗。但他的人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说要捍卫人权,人权是什么?人权很清楚,它分为三个生存权、温饱权、发展权。对于还没有生存,生死都不定的人,每天挣扎在**线上的人,你要让他生存,先解决生存问题。鲁迅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还没有很好地学习马列著作呢,并不是说这是马列主义教给他的,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就感悟到了,人需要生存。
然后第二步是温饱,然后是发展。我们看看我们中国一百多年来发展的轨迹,不也是这样嘛,我们先要求得中华民族的生存,然后是温饱,然后是发展。既然是这样一个顺序,所以鲁迅很重视生存,很重要这个基础。这些我们后来,我们学了马列主义,我们才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先要吃饭,我们后来从马列主义得到,其实鲁迅早都认识到了。
除了住生活、生存、生存质量之外,鲁迅的生活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智力上,比如鲁迅他有一篇《小杂感》,他讲如何听高人讲话,如何听领导讲话,听你们单位请来的一个什么专家讲话,他说:“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为什么叫偶有不懂之处呢?“太不懂被看轻,太懂的被厌恶。倘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就是稍微有一点不懂,双方都很舒服。但是我们看,鲁迅说的这个话,是教人这样做呢?还是讽刺这种现象呢?他没有这样说,他没有表示,你可以理解为他是教人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为他是讽刺这种现象,讽刺中国社会要面子,爱虚伪这种现象。所以说鲁迅,他不是不懂世故,他是懂得世故的。有人批评他是世故老人,他懂得世故,但是把懂得世故,而不一定世故,他经常是很直率的,所以鲁迅他是一方面看透了生活,可以从心所欲,但是又不肯随便敷衍。他会敷衍,需要敷衍的时候,会,或者说他敷衍的时候,他背后是有者清醒,他什么事儿都知道。他有一篇短文叫《立论》,说人立论很难,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家人生了孩子,客人来祝贺,有人说这个孩子长得真好啊,将来一定能够升官,主人很高兴。第二个人说,这个孩子长得很好啊,将来一定能够发财,主任很高兴。其实这两个人说得都是假话,都是恭维话,你怎么知道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升官发财,都是假话,都是恭维话,都是假的。但是第三个人说真话,说这孩子将来早晚得死,那主人就把他打出去了。这个人说的真话,说的是真话,就要把你打出去,真话是不得人心的。他说我又不想撒谎,又想说真话,又不想被打出去怎么办呢?鲁迅说,那只有一条,你说这孩子你看,今天天气真不错啊。这就好,这就是真正的聪明人。你没有撒谎,但是你又没有被打出去。鲁迅说人活着,说话是很难的,敷衍人也是很难的,这篇文章是很有名的。所以鲁迅他可以对好人非常宽容,对坏人该严厉的严厉,该敷衍的时候,他也敷衍。
所以我们看到,鲁迅他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多侧面的人。但是他用一个大智慧,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把生活的这些各个层面,统一起来。然后知道,在哪个方面应该紧,在哪个方面应该松,所以他才能够战斗得那么坚韧,鲁迅正是因为,他有大智慧,他成为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在我们今天的这个生活中,我们可能不需要像鲁迅那么频繁地战斗,但是那些生活中的智慧,我觉得是值得学习的,或者说是学而不尽的,就是在一些小事儿上,它都对我们有启发。鲁迅的这些智慧,倘能被学习一半,不用多,学习一半的话,我觉得像过去说的,“闪闪的红星”一样,指引我们长夜里驱黑暗,寒冬里迎新春。所以我觉得,我希望鲁迅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今天的朋友们带来启示,以帮助我们应对现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好这一讲,我就先讲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