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鲁迅》(四)重出江湖
【主讲人简介】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作有《北大往事》《47楼207》《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
【专题简介】
鲁迅是一个伟人,同时也是一个凡人。
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令他痛苦的事情。
他的家庭究竟遭遇到怎样的变故?过早的生活重担,精神压迫对鲁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而令他终生痛苦的那场包办婚姻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鲁迅以他的弟弟周作人,曾经被人称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为什么最后会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
一对最亲近的兄弟变成冷漠宿敌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导致鲁迅英年早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将为您讲述一个真实鲜活的鲁迅。
(四)重出江湖
虽然鲁迅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才开始写《狂人日记》代表的小说,后来结集成《呐喊》这本书,但其实鲁迅的呐喊,并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早一点说,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了他的呐喊,鲁迅当年在日本一开始选择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我们经常说鲁迅是学医出身的,虽然是学医的,并不是为了将来高收入,我们现在学医的有一把手术刀在手全家吃穿不愁,鲁迅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发现日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医学,再加上他小时候家里父亲生病,他自己受到很大的心灵创伤,他就想我如果学好了,一回到国家去,平时就能救助那些被耽误的病人,像我自己的亲人那样被耽误的病人,那么,战争的时候就去当军医,我们古人也说过“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你不能当一个好的宰相,那么就当一个好的医生吧,同样都是对国家有贡献的栋梁之材。
可是,后来我们知道鲁迅弃医从文了,很多人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这个转折,都要提到那场著名的幻灯事件,在上学期间日本老师放时事的幻灯,这个幻灯就是当时正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然后日军抓到一个中国人,说他是俄军的间谍,然后要砍他的头,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的,像看杀猪杀羊一样麻木的表情,然后看幻灯的日本学生,高喊万岁,而鲁迅他受了极大的刺激,由这个事情鲁迅想,我将来学好了医就是给这些人治病吗,看上去他们的身体也不差呀,看上去都很健壮,那些中国人无论是看热闹的还是被杀的,他们的身体并不比要杀他们的军人的身体要差,我给他们治病有什么用呢?所以鲁迅就说了这样一段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果健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我们以前由于中国落后,连续战败,所以后来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词叫“东亚病夫”,由于有了这样一个词,我们长期说中国人身体不好,说我体格不如西方人,一直到现在我们也经常说,中国人身体不行,你看NBA篮球打的,你看咱们的身体长的比人家瘦小,老认为我们不行。当前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有一次德国军队遇到义和团的伏击,德国的军事部门觉得很奇怪,说中国人身体不是很差吗,怎么能够打败我们,袭击我们呢,他们就在北京的城门设立关卡,让他们检查每一个从城门进出的中国男性的身体,检查的结果非常吃惊,就是从这个城门进出的中国男性,身体的平均状况都达到了德国参军的水平。还有很多很多材料证明,中国人的身体并不差,我们为什么打败仗,一不是我们身体差,第二不是这个国家没钱,你看我们国家战争赔款赔了多少,西方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我们的殖民地给他们赔款,才完成了他们的现代化,通过把我们的钱抢去,给他们家里搞了装修,这是事实的本来面目,他为什么打我们,不就因为我们比他们家过的好吗,不就因为我们家富吗,不就因为我们家成天吃喝玩乐吗,所以我们失败的原因不是说没有钱,不是因为我们身体不好,而是我们贪图享乐,吃喝玩乐,是我们的精神出了问题。
所以鲁迅先生在那个时候看到了这一点,第一重要的不是治病,治病也很重要,但是鲁迅认为更重要的是精神,所以他要呐喊,所以他弃医从文,他在日本期间就放弃了医学,鲁迅就是这样他走上呐喊的道路,在日本期间,他写了很多很深刻的重要的文章,可是这个文章在当时没有多大的反响,我们今天很重视这些文章是因为鲁迅后来成了大作家,我们回过头去看他年轻时候写过什么东西,原来才发现那么年轻就写了这么重要的文章,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很多外国小说,非常重要的外国小说,在当时是非常前沿的,名字叫《域外小说集》,在我们的地域之外,领域之外,这个小说集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当时这个小说集出版之后,在中国和日本加起来,一共只卖出去四十多本,在日本卖了二十一本,其中有一本是他们的朋友去买的,非常可怜,我们看鲁迅呐喊在日本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日本的时候开始呐喊,但是没有回音,于是,他就带着一身寂寞回国了。
鲁迅在科学救国的梦想破灭后,他弃医从文,试图以振兴文艺来改造国人的精神,然而,他最初的喊声,并没有得到响应,这也使得鲁迅陷入了寂寞与苦闷当中,鲁迅在日本经历了挫折后,于1909年回到了中国,那么满怀济世救国梦想的鲁迅,回国后去了哪里,他的呐喊之路还将遭遇怎样的坎坷呢?
鲁迅回国之后,先后在浙江的杭州,绍兴任教,绍兴是他的家乡了,在那里他也尝试过进行改革,像鲁迅这样的人,不会说因为受了挫折就一蹶不振,有机会他还总想尝试改革的,能有多大热就发多大光,比如他在学校里面,他在中国据说是第一个讲生理卫生课,讲人体的生殖系统,这在中国是破天荒的事情,这事怎么能讲呢,这事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那很多人还不骂你是流氓吗,但是就是这个事情在中国是了不起的。在浙江期间,他也参加了很多教育风潮,比如说领导学生一起驱逐腐败的教育会长,后来,很快就发生了辛亥革命,鲁迅就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轰轰烈烈起来到失败的完整过程,为什么我们说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呢?因为他只是改朝换面,好像把皇帝**了,变成共和国了,这个事情是很重大的,但是中国社会的实际结构并没有改变,就拿鲁迅所在的绍兴来说,一群革命党轰轰烈烈的进来了,但是迅速就腐败瓦解,革命变成一场做戏,我们看鲁迅后来他看事情为什么那么深远,对什么事情都首先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他看过太多的表演,看多太多的作秀,所以他不轻易相信一个事情。
1912年,鲁迅来到了北京,在教育部任职,直到1919年11月,鲁迅都居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护国战争节节胜利,各省纷纷独立,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失败,段祺瑞趁机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开始发动护法战争,1918年护法战争失败,刚刚**封建君主制的中国,就这样又一次陷入了连年的动乱中,那么,这一时期的鲁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的思想又是怎样的一种动态?
他当时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后来住在旁边的一个叫补树书屋的地方,那个院子里有槐树,据说上面吊死过女人,很多人不愿意住,鲁迅他就愿意住在鬼气森森的地方,他是不怕鬼的,什么地方越恐怖,他就住在那里,住在那里他日常生活怎么过呢,他一个单身的男人,他把自己的家属都留在绍兴,一个单身的三十多岁的男人怎么过呢,他周围的同事都是每天去吃喝嫖赌,北京是个消费城市,人有很多打发自己时间的办法,鲁迅消磨时间的办法是搜集古董,抄写碑帖,另外,读一读佛经,但是对于他这样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一个先觉者来说,这毕竟不是上策,毕竟心里面怀着一份寂寞,一份说不出的苦苦的滋味,没有人可以交流,也不知道这个时代会怎么变化,所以鲁迅写他那段时间,夏天的晚上就坐在院子里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夜深了,槐树的毛毛虫什么之类的就掉到他的脖子里面,冰凉的,我们想想他这样描写后面的那份感受。鲁迅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和夜晚,用这样的方式鲁迅消磨着自己的生命,消磨来消磨去到1918年,这位周树人先生已经三十七岁了,他还不是鲁迅,这个时候还不是鲁迅,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树人,鲁迅是他写作品的一个笔名,他平时叫周树人。
那么这个周树人先生从小经历了人世的酸甜苦辣,又学习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参加过革命,历经过改朝换代,熟读历史,饱看人生,世态炎凉,经史子集全都装在心里,真可以说是胸中千秋史,掌上百万兵,就像武侠小说里面写的,练成了绝世武功的大侠一样,可是你练成了干吗呢?中国的武侠小说给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好多人在占上修道,功夫特别高,功夫那么高有什么用呀,你一出手就能**好几十人,可是下山一看,山下全是机关枪了,这个时代它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像鲁迅这样的人,到这个时候就有一种感觉,浑身的本事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们想,如果中国没有发生新文化运动,如果上天不给他一次机会,这位周树人先生可能就这么过一辈子,抄抄古碑,读读佛经,买点古董玩一玩,但是,这个上天的奥妙就在于这里,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闲着上天要让你出来做事,上天要想让你出来做事,你躲是躲不过去了,你往哪儿躲呀,那姜子牙都躲到八十多岁了,还是被周文王给请出来给他打工,姜子牙都没躲过去,被周文王一把薅出来了,周树人他也企图算了,就过一辈子小资生活吧,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不想干的时候,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一场文学革命在中国开始了。
目睹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败,鲁迅越发对中国的前景感到迷盲,甚至绝望,这一时期的鲁迅始终靠抄录佛学典籍,研究古碑拓片来打发百无聊赖的日子,借此来**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尽量远离喧嚣动荡的城市,然而正在兴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又将会给过着隐士生活的鲁迅,在来怎样的影响呢?
1915年的时候,有一个革命志士叫陈独秀,他创办了一份刊物叫《青年杂志》,我们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现代由于有了印刷技术,所以杂志成了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东西,古代社会为什么说它是传统的,而不是现代的,它民主为什么没有办法推行呢,因为它没有印刷技术,没有杂志,如果老百姓每天看到一本杂志,这思想就关不住了,所以现在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看杂志,我说看多了不好,但是适当的还是要让孩子看杂志,看杂志思想才能活跃。
这个青年杂志很快就改成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新青年》,这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份刊物,这份刊物对于改变中国所发挥得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随后到1917年又开展了文学革命,因为文学是装载着道德的,要改道德改思想,要改这个文学工具。可是这个文学革命它在理论上搞的轰轰烈烈,比如说要**陈腔滥调,陈词滥语,比如要写人的文学,要写平民的文学,不写帝王将相,写讲述老百姓自己的古书,有很多好的说法,但是这个故事讲的不好听,你说了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讲了半天没有过去讲得好。所以它在创作实践上缺乏扎实的作品来支撑,好像这个大楼只有漂亮的图纸,没有具体的建筑,你说我这个大楼改好了怎么怎么样,但是半天也没看见盖起来。
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一学新文化运动,我们就想很轰轰烈烈,想很了不起,其实不是那么简单,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一开始没人理你,一堆年轻人,搞新文化运动的那些主要人物都很年轻,都比鲁迅小的多,好多二十多岁,这些年轻人在那里轰轰烈烈的好像在胡闹一样,所以那些饱学之士,社会的中坚力量不理他们,让他们小孩子瞎胡闹吧,过几天就自消自灭了。所以闹了一阵之后,大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光景,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是热情有余,经验不足,慢慢地有点撑不住劲了,但是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所需,是历史赋予它重任的这样一场运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很需要有一位深刻的,睿智的,成熟的革命高手来帮助它,指导它,成为它的中坚力量。这些先觉者,这些奋斗者他们也在寻找着这样的人,后来他们发现有一个高手还没出山,还隐藏着呢,这个人叫周树人,于是他们就像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一样,决心动员这位大哥出山。
鲁迅在他一篇文章《自嘲》中写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也正是五四之前,鲁迅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那么究竟是谁,扰乱了鲁迅悠闲的生活,这位高人又动用了怎样的攻心策略,让鲁迅从消沉中惊醒过来。
《新青年》里有一个编辑叫钱玄同,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名字,大名鼎鼎的学者,钱玄同当年他就去找周树人先生,他一看周大哥在家里没事,就抄些古碑,这个字写得很漂亮,写得很好,很古雅,有炉火纯青的感觉,然后他就问,他说周大哥你看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你抄的挺好,你写的都特别棒,你抄这些有什么用呢?就开始很微妙的对话,周树人回答没什么用,因为你要回答有什么用,他就会反驳你,给你否定了说这个没用,所以不如直接就回答没什么用,你干吗让我有用呢,就是没用,因为周树人他心里也明白,他为什么这么问我,他大概是想挑唆我干什么事吧,是不是要向我直销什么东西,是不是拉我来入保险的,周树人活了这么大,对这些事情都门儿清,他说你别指望我有什么用,没用,你问我有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人就是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我就是做点无聊的事,我就是无聊,所以知识分子做的事情有时候看上去很高雅,其实往往也都是一种伪装,都是为了打发无聊的人生。你说一个知识分子在家里玩玩古董,他真的就比其他的老百姓在家里打打麻将,喝喝酒就高雅吗,不见得啊,都是消磨人生的方式,知识分子就会笑话别人,而看不起女同志逛商场,女同志逛商场我觉得逛得生命力很蓬勃的,有什么不好啊,比你成天在家里摸这几本书还更好一点,还要更有人情味一点,谁说写文章一定比打沙发要高雅,事情与事情本身是不能相比的,要看你有什么意义,你缝一个针线包好像是很俗的事情,但是你缝的针线包是献给志愿军的,那就不俗了,上面写上献给最可爱的人,马上意义就上去了。
所以,不能看一个行动本身是雅是俗,任何一个事情本身都可能是雅的,也可能是俗的,可能是无聊的,骗人的,害人的,都有,所以鲁迅自己清楚的知道这一点,鲁迅的高明之处就是从来不装孙子,不把自己说的很雅,很了不起,他说我就没什么用,我很无聊,鲁迅经常解剖自己,说自己无聊。所以,既然鲁迅表示了自己的无聊,虽然是无聊毕竟是露出了一个气门,就像两个高手过招儿一样的,你毕竟有了自己的套路,钱玄同就从他的套路入手,你说你无聊嘛,意思就是说你闲的难受,正好你闲的难受,钱玄同就请他出来玩玩,反正你在家里呆着也是呆着,没什么事嘛,正好我们这儿有一个事,您看看这事怎么办,你看我们这儿刚刚挂牌上市,广告挺火,可是产品一直打不出去,你看这怎么办,你看你大哥在家里,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吗,你何不出来帮助弟兄们一把呢,钱玄同是用这样一套语言来打动他,说你出来,你看你这么有经验,你出来帮助我们小哥几个,咱一块把这生意做大做强呗,钱玄同他用感情,用比喻,用道理来说动,来打动周树人。
可是周树人不是那么轻易被说动的,你别给我来这套,他说不行不行,我都快四十了,我早都洗手不干了,我不做大哥好多年,早都不干了,我就不跟你们小孩子一块瞎混了,你磨破了嘴皮,我也不一定被你打动,我们知道旧社会这个人的寿命短,四十多岁可能就是老头子了,你想过去有的十四五岁就结婚了,十六七岁就当爸爸了,三十出头就是祖父了,四十多岁真是老头了,过去四十多岁的人就叫老汉,所以他觉得自己是个老头,而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是一个激进分子,他思想就是激进的,他曾经说中国就是老了,就是因为中国一帮老人害的,所以他发表过一个非常偏激的意见,他说人一过了四十岁就该枪毙,中国怎么才能进步呢,把四十岁以上全都拉出去毙了,中国就好了,因为他说四十岁就没有新思想了,也装不进新思想,四十岁就落后了。
可是后来,钱玄同自己到了四十岁他也就不提这事了,这时候因为他年轻,后来自个儿四十就不提这事了,就腆着脸自己活下去,可是鲁迅还记得这事呢,钱玄同四十多岁的时候,鲁迅就写一首诗调侃他,说“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你看你这人多没羞没臊呀,自己过四十不提这事了,悠然的过去了。
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闯将,1917年初年仅二十岁的钱玄同,便开始给《新青年》杂志投稿,积极支持文学革命,他在为《新青年》撰稿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为杂志寻找合适而优秀的撰稿人,他想到了在日本留学时的同窗好友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钱玄同劝说周氏兄弟为新青年撰稿,周作人很快就有稿子交来,而他的兄弟周树人却迟迟没有动手,年轻气盛,生性执着的钱玄同,便不厌其烦的经常拜访鲁迅,那么,最终钱玄同是如何说服鲁迅的呢?
可是这个时候就是钱玄同来打动周树人的时候,周树人确实觉得自己岁数不小了,从年轻的时候十几岁离家出走,到外面去奋斗,寻找人生的道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这么多年过去了,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变革,消沉,再变革,再消沉,他觉得好像没什么希望了,一切都是重复的,一切都是循环的,难道中国真的能进步吗?我们不要以为鲁迅生来就是那么深刻,一下子就达到了那样的高度,他更多的时候是怀疑,不自信,既不相信别人,对自己也不自信,他想算了,我都快四十了,过几年办一个病退,我就安度晚年了,还混什么,我们知道,鲁迅后来五十五岁就去世了,此时此刻距离他去世只有十八年,而此时的他还没出山呢,还在那儿把宝剑挂在墙上,闲呆着呢,为什么没出山?不是说自己功夫不够,而恰恰是功夫太高,一个绝顶的无论高手,觉得自己没有对手,既没有好的对手,也没有好的观众,我出去干吗去,谁也欣赏不了我,我也碰不到对手,所以不愿意出山,后来他是迫不得已出山了,一出山就笑傲江湖十八年,这十八年是非常风光的十八年,结果是怎么样呢?还是没有对手,那十八年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十八年,连个对等的知音都找不到,最后还是寂寞的离开了人世,所以鲁迅是寂寞而来,寂寞而去,他的一生是独孤求败的一生,想打一次败仗而不可得,没有对手。
所以,这个时候他犹豫着不想出来,因为对革命,对历史颇有些失望,甚至绝望,可是来劝他这个人是个小伙子,钱玄同同志满腔热情,信心百倍一定劝说他投身革命,心里想着只要你出来,咱们这大业就肯定了,江山一统,于是这里就引出了现代历史上那个著名的比喻,铁屋子的比喻,比喻是一种文学手法,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比喻就是关于铁屋子,周树人不想出来,他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我知道你们让我出去干什么,不就是唤醒民众吗,不就是闹革命吗,我懂,但是鲁迅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里面的人都昏睡了,一会儿就憋死了,但是是睡死过去的,没有痛苦,“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鲁迅用一个铁屋子的比喻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我们干吗要唤醒民众,我们唤醒民众的目的是打破这个铁屋子,但鲁迅说,历史证明这铁屋子是打不破的,打了多少回了,不行啊,如果打不破你还不如昏睡着死过去,这样不痛苦呀,你让他醒了,醒了之后还是打不破,在痛苦、挣扎,踌躇中死去,你这不缺德吗,给人家增加了一种痛苦吗。
鲁迅由于自己的深刻人生经验和他自己对历史的观察,他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所以这是他真实的心态,他不想出来。可是,钱玄同没有他想的那么多,我们知道有时候一个高手去劝说一个高手是劝不动的,你不如派一个幼稚的孩子去劝他,因为他想的不那么多,钱玄同没有仔细去想鲁迅的这个逻辑,他只是话赶话的这么反驳他,他就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我们看,这个话说的很坚决,但其实是一种热情之言,既然几个人起来了,就有一种希望,鲁迅已经说过了没有希望了,可是这句话,却使鲁迅陷入了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思考,因为像鲁迅这样的人,他是反复的怀疑一个事情的,包括对这个怀疑本身,他也要怀疑的,他说我这个怀疑对不对,真的是我的怀疑正确,人家的简单决绝不正确吗,鲁迅由于这句话他就想“是的,我虽然说到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人家钱玄同没说一定会打破这个铁屋的,说有希望,说你只要叫醒几个哥们,没准是有希望的,而希望是没法证明的,鲁迅想这希望是怎么样呢?因为希望是与将来,决不能以我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鲁迅说,我说的是必无,我证明必无,但他说的是必有,他说的是可有,可能会有希望,我不是说把这几个人唤醒了就一定打破这个铁屋子,但我能够看到这个希望,看到希望本身也是一种变化,所以鲁迅终于没有经得起钱玄同所代表的一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软磨硬泡,打动了他的心,鲁迅说那算了,那我就帮你们两手吧,帮你走两手看看,不见得能行啊,鲁迅是这个意思,就这样,鲁迅就磨磨蹭蹭写了一篇小说叫做《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小说发表时周树人第一次使用了鲁迅这个名字,从此周树人一发而不可收,小说,杂文等作品不断,在同旧世界的斗争中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那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倾听鲁迅当年的呐喊呢?
《狂人日记》,这一篇小说不得了,那真是石破天惊,就好像在中国上空打了一个霹雷一样的,整个这个天幕就撕开了,从此现代文学的一个新时代就到来了,而鲁迅本人也是一发而不可收,这个人就怕上了贼船,其实鲁迅这样的高手,想写一篇小说,尽一个朋友之谊,就想洗手不干,那是不可能的了,既然来了就别走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一发而不可收,鲁迅就写了十几篇像小说模样的文章,后来看人家都把这个东西收集起来出一本集子,他说我也收集起来出一本集子,还能挣第二次稿费呢,所以鲁迅就把这些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就叫《呐喊》,这个呐喊不仅是鲁迅一个人的呐喊,也是他那些同路人的声音,同路人的姿态,是整个时代要选择的一个姿态,是这个时代需要呐喊,有许多人同声喊起来了,虽然喊的高低,长短不齐,喊的效果不太大,他们发现有一个人喊的最好,就把他拉进去了,他就成了这个呐喊的主旋律,但是就鲁迅本人来说,鲁迅自己的呐喊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冲锋,我们必须理解这一点,呐喊就不是冲锋,呐喊是助阵,呐喊助威嘛,呐喊是帮忙,鲁迅说的很清楚,他说自己不是主将,一帮哥们在冲锋,他们觉得冲锋挺无聊,要求几个人给他们呐喊,我就站在旁边给他们喊两嗓子,所以我们要知道,呐喊就是我不上的意思,就是你们上我不上,我给你们喊,我们看那个革命战争**,**的指挥员经常喊同志们跟我冲,**的指挥员喊的是弟兄们给我上,这两种鲁迅都不是,他不是指挥别人上的人,也不是带领别人上的人,他是站在旁边的人,他满腔热情的真的帮助你呐喊助威,但他自己不去堵枪眼,他也不号召别人去堵枪眼,就说你们愿意冲锋我就帮助你们,你们不愿意冲锋你们回去了,那我也跟着回去。所以说,鲁迅他把自己的位置看得很清楚,自己不是一个革命领袖,自己只是一个文化战士,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者,他清楚的划定了自己的位置,他才能够坚定不移的战斗下去,他说我就是一个文化战士的身份,别的没有,这不是胆怯,而是清醒,是高度的睿智。
因为他以前曾经企图做这个做那个,都失败了,不成功,他在日本也好,他回到国内的经历也好,所以鲁迅自己评价说,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决不是往台子上一站,一把传单撒出去,然后领着大家游行,这不是鲁迅,鲁迅干不了这事,所以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呐喊者,这个呐喊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为了自己那份不能忘却的寂寞和悲哀,同时,是为了安慰,鲁迅用的词是慰藉,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所以像呐喊这样的伟大文学作品,他不但是表达自己的真性情,真思想,发泄自己的痛苦和悲哀,同时也为他人,为时代,为这个国家带来光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