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沿革
诗词里的二月二,风和日暖,美不胜收
敬请关注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亲耕农田”。到了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皇帝亲自耕种,皇后送饭,号召文武百官亲耕,以劝农桑。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沿续这一习俗。唐代时,二月二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二月二这天也有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时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中写道:“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明朝时,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到了清朝,二月二龙抬头时,习俗、饮食都更加丰富了。
节日习俗
二月二又称龙抬头,其中的很多习俗都和龙有关。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
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日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
每当二月二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龙抬头这天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
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这一天,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辽中县志》中记载民国时这一敲龙头习俗: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
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这一天,要吃“龙须面”。为取吉利,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丙辰二月二日喜晴
宋-释行海
春来处处有花看,一种芳心欲吐难。
陌上鹅黄初染柳,不禁烟雨袅轻寒。
二月二日行药城下
宋-李龏
病怀欢易失,胜践负流年。
行药到城下,看春立水边。
小花双蝶闹,秃树一鸥眠。
弦管同羁旅,今辰几处偏。
二月二日太常致斋晨起呈景仁次道二同舍
宋-司马光
官舍春萧瑟,朝来尚薄寒。
人虽繁陌上,尘不近门端。
已负踏青约,仍无举白欢。
凭君御沟上,试折柳条看。
二月二日
宋-刘摰
江乡春值闰,二月似深冬。
雪湿妨挑菜,雷寒未起龙。
鸡虫闲得失,蛮触小交攻。
稍觉云天霁,西山上翠峰。
二月二日作
宋-强至
江上初逢社燕归,青春二月色犹微。
茸茸屐底草烟合,冉冉樽边花雾飞。
蹭蹬容图双鬓改,苍茫乐事寸心违。
紫丝结鞚谁家子,马跃东风试薄衣。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寄友
元-韩奕
频年方节两匆匆,往事闲思半梦中。
江郭春寒连夕雨,海棠花信几番风。
萋萋远浦迷芳草,历历青天没断鸿。
怅望思君无限意,扁舟一醉故人同。
二月二日雪
清-施闰章
夜半疏帘作曙晖,朝传雪片压双扉。
宫梅苑柳春先入,陇麦畦蔬愿不违。
文酒兔园诸子在,野桥驴背几人归。
久晴转觉轻寒好,捲幔从教点客衣。
二月二日独行至城东北谒土神祠几遍回途至玉梅桥观社火作
清-洪亮吉
巷南行已遍,巷北此重经。
一阵社公雨,三层云母屏。
水心初漾白,柳眼乍回青。
绝忆年时事,斜桥且暂停。
小重山-二月二日同冯笠尉江皋村行
近现代-谭献
陌上依然草色薰。柳棉犹未卸,雨如尘。
相望珠箔一年春。江城畔,无地展芳尊。
桃蕊两三分。竹篱茅舍外,乍含颦。
少年何处醉红裙。风光好,留与白头人。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