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城学术 | 第十届南京大学诚耀青年学者论坛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青年学者论坛(第31期)

2023年2月16日19:00-21:00,第十届“南京大学诚耀青年学者论坛分论坛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31期青年学者论坛——“可持续的城市”在线上成功举行,论坛参会人数100余人。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于涛教授主持,于涛老师首先介绍了四位优秀的海外青年学者,向他们参与此次学术分享表示热烈的欢迎。论坛还邀请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教授致辞,鲁安东老师表示南京大学“诚燿青年学者论坛”旨在为各学科领域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参加论坛,国绕学术前沿,探讨学科热点,促进交流与合作。



报 告 一


《城市金融化、城市治理与国家角色》

| 报告人:冯怡 |


第一位报告人是冯怡博士,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治理,城市金融化,与土地相关的城市投融资机制等,研究成果发表于Regional studies, Land Use Policy, 城市规划等期刊。

冯怡博士的学术讲座首先介绍了金融化的概念、城市金融化的三个方面、城市金融化与国家角色的关系。并提出了中西方国家城市金融化的契机,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时代以后于采取财政紧缩的政策,导致地方政府面临提供基础设施的财政负担。因此需要诉诸金融市场,寻求金融工具和产品;而我国是随着四万亿计划带来融资责任的下放,地方政府需要组建或者扩大它融资平台来寻求其他的金融工具,是一种危机应对的政府策略,体现为以土地为核心资产的城市投融资平台的广泛应用。

图1.中国城市金融化


研究主要以城投为核心,研究中国的城市金融化探究在金融化的背景下,国家和融资市场的关系,重新认识城市治理的模式。具体内容主要从三个尺度展开,分别是国家尺度、公司尺度和城市尺度。从国家尺度而言,国家在城市金融化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在推动金融化,也在控制和调节金融化的方式。因此过程中其实体现的是央地关系的紧张,对中央政府来说需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希望尽可能将金融的风险转移或者说剥离给城投,让政府跟企业剥离。但是对于地方而言,即使城投具有一定风险,地方政府也会协调其他的国资公司或者资金周转。从而支持城投的运作,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企业尺度,冯怡博士主要以嘉兴城投为例,从企业的尺度来观察城市到底是怎样融资的。嘉兴城投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城市投资公司,其核心职能就是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大板块。土地首先是城投资产非常重要的一个融资部分,城投可用土地去融资,从而用土地创造的收入来覆盖原来的城投债务。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机制,随着土地财政的疲软,城投融资模式更加的多元。它不只是依靠土地的抵押,还有其他很多的金融工具。第三个城市尺度主要就是中国城市治理的金融化,在中国城市的金融化表现为地方政府用金融的手段来治理城市。以上海城投为例,政府通过持股来管理城投公司、上海城投通过持股管理集团内部并依靠股权获得的每年金融收入保持运作。

研究发现国家在城市金融化当中的核心作用是深度参与城市的金融化,在不同的阶段促进、甚至抑制金融化的进程,其次在城市治理方面并没有形成新的权力关系,或者导致西方所谓“投资客至上”的一种治理模式,中国的治理金融化在一些地方萌芽,体现为政府通过应用金融工具、金融策略实践政府的功能。最后,中国的金融化既不同于西方的路径,也不同于西方的权利关系,因此城市金融化的理论研究为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分析城市发展的视角。



报 告 二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移民安置城市化

--以杭州集中安置社区为例》

| 报告人:杨晨 |


第二位报告人杨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移民安置空间研究,基于空间句法和GIS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定量分析。研究成果发表于Cities, Land Use Policy, Applied Geography,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等期刊。

杨晨博士首先结合自身的学业背景,从中国城市城乡回迁安置移民研究的方向引出报告的主题。根据我国户口制度下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市民化现象,城市地理学的行星城市化是认识论上的转变,从此城市和农村不再是二元对立,非城市化的地方被内部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空间容器的概念,而是一个进展的、演变的概念。通过分析集中的城市化、延伸的城市化、差异的城市化时间沿革以及学术界对于这一理论的争辩,他认为中国的城乡环境非常适合继续研究和探索这个方向。移民安置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工程引发的营运安置、气候变化引发的防灾安置、生态修复安置、扶贫安置等,而通过移民安置能间接的完成很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移民安置在中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82年公共利益为主的时期、1982-2914发展导向的时期、2014-至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时期。

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空间生产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就是理解空间,是一个社会的空间,而不是抽象的空间。第二个就是空间生产的三元论,空间是三个时刻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三个时刻包括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再现、表征/再现的空间。他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城乡关系和社会等级关系这样的社会关系是存在的;但是所谓的格局,例如传统的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彻底被改变。杨晨博士以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的大学城为例,研究大学城开发的过程中杭州政府以土地为主的城市发展政策带来的人口迁移。采用解释性的顺序,利用定量、定型分析方法研究集中安置社区的空间生产的演变的、不同时期的空间特点以及安置村民是如何适应不同时期的社区空间。最终得出空间生产三个时刻是不断演进和变化,包括村民的空间实践、政府的规划设计以及安置社区的现状;而表征的空间是相对始终固定的,在时间尺度上变化最慢;安置移民是自上而下的工程,国家生产模式是安置社区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动态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

图2.村民的空间需求、问题及策略


杭州的案例是中国城乡一体化战略下国家主导的安置项目的缩影。因此,通过安置实现的城市化展示了国家在促进城市化方面的作用,即生产安置空间以容纳涌入城市地区的农村人口。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三个集中安置社区来说明集中安置社区中的空间是通过村民的空间实践和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相互作用产生的。虽然从农村到城市的安置在中国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但村民不断变化的空间实践和政府不断发展的规划共同创造了不同的安置社区空间。研究发现,杭州的安置社区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而在这些社区中,被安置者的适应过程也大相径庭。在早期的安置社区中,被安置的村民大多面临着经济上的挑战,但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关系。延续的农村性,特别是农村社会特有的社会网络结构和长久的集体主义都有利于他们快速的适应。在近期的安置社区中,尽管被安置的村民在安置前已经接触到了城市社会,但他们对于安置补偿的过度期望影响了他们对安置效果的客观评价。随着政府对安置项目规划设计和安置社区治理模式的要求越来越细化严格,安置村民自发的重塑空间行为受到了进一步限制。针对这些问题的规划和管理政策是中国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实现面向新市民群体的包容性城市的重要手段。



报 告 三


《城市气候研究的三要素:

数据、方法和应用》

| 报告人:欧阳婉璐 |


第三位报告人是欧阳婉璐博士,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博后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微气候,城市蓝绿空间,室外热舒适度与城市健康等。研究成果发表于Building & Environmen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等期刊。

欧阳婉璐博士先介绍了全球层面的气候变化,如海平面的持续上升、冰川融化以及城市内部极热天气的出现。作为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应该用专业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向进行:数据端。方法端还有应用端。

数据层面,城市研究的数据源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外部数据,例如网上可以查到的公开数据、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公开出来的数据、专业机构披露出来的数据。另一类数据是自己收集数据。在城市气候研究的过程。我们通常会通过两个部分来收集。一类呢就是利用一切进行测量,第二类的可以通过问卷或者是访谈。

方法层面。方法层面主要通过三个案例展开。首先是气候测量的不同方法以及方法的更新。经典的公式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其不确定性其实很大,无法适用于香港的高热高湿环境。通过香港数据,通过香港数据对公式的代替化,把公式校正到更适合香港的情境之下使用,在随后的测量使用中发现能够很好的降低计算中的误差。第二个例子是微气候模拟模型的评定和改善。近几年微气候模拟模型的使用用户以及社区越来越庞大,同时它的软件和模型的迭代更新也持续在进行。案例主要和微气候模拟模型的开发团队共同评估这个模型的优缺点、验证不同的设计区别和贡献度、采用不同的评价因子来评估模型模拟的准确度,帮助他们实现模型的改进和开发。第三个例子是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空间分析的指标方法。这个研究实使用了两个因子来量化我们的城市水体,一个是水体面积占比,另外一个是偏向于地理学意义上的,基于地理学的第一定律:离水体的距离越近,那么它受到的影响就会越大。因此我们就提出了水体重力指数。然后我们对比了两种模型:线性和规模性、空间和规模性。经过这两个层面的对比,得出结论是水体面积占比更适合大尺度的分析,水体重力指数则适合不同的城市渠道的分析。


图3.方法层面微气候模拟模型案例


应用层面的研究主要基于微气候模型的参数化模拟,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城市绿化种植。研究定义出一个影响因子——树木降温效率。这个因子是由降温的效果除以树木的覆盖率来衡量的。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的树木覆盖率和降温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表明降温速度并不是随着绿化种植覆盖率增加随之加快。同时发现20%-30%的树木覆盖率的降温效率是最高的。也就说明在我我们的城市规划策略和设计守则里面,通常会建议小区绿化覆盖率是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规定是一个比较高效而且合理的。作为科研工作者,可以从数据、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来提供解决的方案和适应的策略。其中数据是提供信息、方法是我们的工具。在此基础之上都得到一定的认知基于认知可以更好的去做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决策,全面的促进城市的健康的发展。



报 告 四


《纺织表皮集成柔性光伏系统

在建筑的应用》

| 报告人:李庆祥 |


第四位报告人是李庆祥,现于米兰理工大学攻读建筑技术方向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光伏建筑一体,全生命周期分析,循环经济,和虚拟现实。

李庆祥博士首先介绍了自己的专业背景,硕士课题研究了第一代太阳电池硅电池的建筑集成下阴影的遮挡对其功率输出的影响,遮挡条件下光伏组件的温度和结构应力的分布。其次提到在全生命周期领域进行的一篇实践文章,将全生命周期分析和传统建筑研究进行结合,对太行山脉不同时期的实际建筑的不同形式进行了调研,对未来实际建筑形式和检探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正式报告部分,李庆祥博士提出能源紧缺和环境变化是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有研究表明2050年民用建筑和商用建筑能源需求将大幅提升。哥本哈根会议提出控制碳排放、控制全球变暖的效果在全球并不是十分明显。本研究对于建筑的节能减排,主要集中在净零能耗建筑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两个部分。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太阳能电池集成在建筑维护结构的一个技术,它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替代原有的维护结构的功能。第二是作为一个发电发电机,为建筑提供可耐升的清洁能源。但传统光伏建筑一体化设备在很多方面有局限性。因此纺织表皮集成柔性光伏(TE-FPV)应运而生,并且具有建筑美学、轻质结构、弱光的条件下保持较高效率等优势。研究先综述回顾TE-FPV系统的集成方式、制造技术、应用项目,并总结抽提具有代表性的模型,然后通过实验验证TE-FPV系统的电性能、光性能以及热性能的技术可行性以及环境影响。最后结合马德里市中心的市场案例、米兰理工的遮阳篷案例,研究得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可行性如果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两个项目中应用的所有TE-FPV系统都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如果没有社会和环境效益,EOR系统就无法实现正净现值。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来推广。

图4.模型抽取


最终得出,应用成熟光伏技术集成PVC纺织材料的TE-FPV系统,其环境收益已经高于传统BIPV系统;钙钦矿电池集成ETTFE气垫显示了TE-FPV系统巨大的潜力,和其他系统相比,其在环境和经济方面都是最好的表现;在未来,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可以直接打印在纺织材料的建筑表皮上,可以实现在建筑立面的环境收益,足以说明TE-FPV的巨大潜力。


此次学术论坛内容十分丰富,四位报告人基于论坛主题“可持续的城市”做出了精彩的阐释。于涛老师在总结中提到去年南大校庆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信中勉励留学归国青年学者“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海外青年学者应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为祖国多做贡献。论坛最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罗小龙教授进行了总结,对四位青年学者精彩的学术分享表达了高度肯定和感谢!并对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寄予了殷切期望,热忱欢迎他们能够回国效力、加入南大,他们的学术研究将为南京大学建筑和城乡规划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 | 张倩雯

校核 | 居   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