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研究] 史大丰:神荼、郁垒神话来源的追索(下)

神话研究院 神话研究院 2022-05-17


三、神荼、郁垒神话

的另一个版本


东汉时期,关于神荼、郁垒神话的记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兹择要者录于下:

 

《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原注:《玄中记》云“天鸡”),日照入,此鸡则鸣,于是晨鸡悉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原注:《玄中记》云“左名隆,右名”之也),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而煞之。(《玉烛宝典》卷一引。又《太平御览·时序部十四》引,个别字略异)

《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得而煞之。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遗象也。(鲁迅《古小说钩沉》辑)

《郡国志》曰:台州桃都山,上有大桃树,上有天鸡,日初出桃树,天鸡即鸣,下鸡闻之而鸣。树下有两鬼,持苇索取不祥之鬼食之。(《太平御览·地部十二》引)

《金楼子》卷五曰:东南有桃都山,山有大桃树,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桃,天鸡即鸣,天下之鸡感之而鸣。树下有两鬼,对树持苇索,取不祥之鬼食之。今人正旦作两桃人,[垂]以索,中置雄鸡,法乎此也。

 

其中《括地图》是东汉时期一种纬书类的著作,应该相对较早,《玄中记》传为郭璞作,《郡国志》可能是某家《后汉书》的《郡国志》,《金楼子》是梁元帝萧绎撰,都稍晚。这些记载,不用说就是神荼、郁垒神话的另一个版本,不同的在于,这里面“度朔山”变成了“桃都山”,而且和《庄子》佚文记载的一样出现了“鸡”。同时神荼、郁垒或叫“郁”“垒”,或叫“隆”“,后者是“突”字的异体。怀疑《括地图》本也是和《风俗通义》一样是作“一名荼,一名郁垒”,因为传抄中“荼”字残缺了,就把“郁垒”二字拆开变成了“一名郁,一名垒”。而《玄中记》的“隆”“突”盖即“垒”“荼”的音转,“隆”与“垒”、“突”与“荼”并双声字。


四、“度朔”与“度索”释义


下面我们来分别考察一下与神荼、郁垒神话有关的事物的名称和含义。

《汉旧仪》《论衡》中的“度朔山”,裴骃《史记》集解中引作“度索”,“朔”与“索”是音近的字,一声之转。但是“度朔”是什么意思?它显然就是《括地图》中所说的“桃都山”,“度朔”“桃都”有什么含义上的联系?

宋代《云笈七籤》卷一百《轩辕本纪》里有过这样的解释:

 

《黄帝书》说东海有度索山,或曰度朔山,讹呼也。此山间以竹索悬而度也。

 

《云笈七籤》中的《轩辕本纪》是唐代王瓘《广轩辕本纪》的一个节略合并本,王瓘认为作“度索”是正字,“度朔”是“讹呼”,“度索”的意思是山间要用竹索当索桥来通行,这分明是望文生义。从出现的时间上看,“度朔”要比“度索”出现得早,怎么可能成了“度索”的“讹呼”?

“度朔”应是“廜”的音转或别写,东汉服虔《通俗文》云:“屋平曰廜。”《广雅·释宫》:“廜,庵也。”《广韵·上平声·模韵》:“:廜,草庵。《通俗文》曰:‘屋平曰廜。’”又《苏韵》:“:廜,草庵。又廜酒,元日饮之,可除瘟气。”后世多写作“屠苏”。

这样就可以明白,其山名“廜”,盖谓大桃树屈盘三千里,覆盖如草庵之状,故名,就像王屋山“山有三重,其状如屋”(《山西通志》卷二十三引《方舆胜览》)所以才称“王屋”一样。那么,“桃都”之名也就可以理解——“都”其实就是“廜”的促音,“桃都”即“桃廜”,谓大桃树所覆盖如草庵也。


五、天鸡与桃梗


古人认为鸡和虎都能驱鬼,虎是因为凶猛能食鬼魅,《风俗通义·祀典》里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就是这个意思。到了东汉的时候,人们不满足于一个虎能吃鬼魅了,而创造了“十二神”,又称“十二兽”,根据《后汉书·礼仪志中》的记载就是甲作、胇胃、雄伯、腾简等十二个,这当又是虎食鬼魅的扩大演绎了。

《庄子》佚文里说驱鬼要挂鸡,《括地图》等书里恰好说到桃都上有金鸡或天鸡,显然就是根据民间驱鬼挂鸡之举演绎出来的。驱鬼为什么要挂鸡,这种事看看《括地图》等书的记载就应该比较好理解,古人认为“鬼,阴类”(《通典·边防五·序略》注),一般是晚上才出来活动,《朱子语类·鬼神》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叔器问:“先生前说:日为神,夜为鬼,所以鬼夜出,如何?”曰:“间有然者,亦不能皆然。夜属阴,且如妖鸟皆阴类,皆是夜鸣。”

 

这种观念很古老,《太平御览》卷八八三引《神异经》曰:

 

东北方有鬼星石室,三百户而共一门,石榜题曰“鬼门”。昼日不开,至暮即有人语,有火青色。

 

这条记载,怀疑和桃都有关,看看《论衡·订鬼篇》所引的所谓《山海经》里说“(大桃木)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和《神异经》说的东北方有鬼门是一样的,《太平御览》引的这条《神异经》应该是节录,它前面很可能说的就是桃都,此中说的“东北方”应该就是指桃都卑枝间的东北方。它特别说这“鬼门”白天不开启,到了晚上才有人语,说明是晚上开启,有人语就是鬼们在说话,“有火青色”显然就是指鬼火。后世民间传说中说妖魔鬼怪都怕见太阳,都是晚上出来,天亮返回巢穴,也是这个意思。而古人以鸡司晨,公鸡打鸣就表示天要亮了,这时候鬼就要赶快躲避回归,自然,公鸡就具有驱鬼的功能,所以驱鬼要在门上挂鸡,就很容易理解了。

桃这种树木能驱鬼的观念,实在无从查考其源头。《淮南子·诠言训》:“羿死于桃棓。”许慎注:

 

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淮南子·泛论训》云:“羿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孙怡让云:

 

窃疑(宗布)即《周礼·党正》之祭,《族师》之祭酺。郑注云:“谓雩,水旱之神。酺者,为人物灾害之神也。”(原注:“、宗,酺、布,声近字通。《礼记·祭法》‘雩’,亦作宗。”)、酺并禳除灾害之祭。羿能除害,故托食于彼,义亦正相应也。

 

古人认为能引起灾害的就是鬼神,羿能除灾害就是能除鬼,类似后世民间传说中的钟馗,羿比鬼厉害,而桃棓杀了羿,说明桃棓比羿还厉害,所以鬼也害怕桃棓,大概就是这么个理念。羿是夏朝初年的人物,如果此说可信,那么鬼怕桃棓之说应该是很久远的传说了。当然这只是古代传说如此,可能民间的理由并没有多么复杂,“桃”与“逃”音同,可能就是取其谐音,认为鬼见之而逃这么个意思。还有从方术的角度来解释的,比如《本草纲目·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引《典术》云:

 

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厌伏邪气,制百鬼。今人门上用桃符辟邪,以此也。

 

这大概是比较晚出的说法了。总之,古代民间插桃枝驱鬼是有根据的,而桃都又是桃枝的神化。

古人由插桃枝改成大桃人,又称“桃梗”。《风俗通义·祀典》中指出,先秦时期的“桃梗”是用桃木刻的人像。后来大概是因为刻人像不那么好操作,所以改成了桃木版。为什么叫“梗”,古说不一,宋代王观国在《学林》中认为“梗”就是“梗概”的意思,古人为了驱鬼,用桃木刻成个人的形状,但是没有很细致的刻划,只是粗具个人形的梗概,所以才叫“桃梗”。


六、神荼、郁垒的由来

从上面的引述资料看,先秦时期人们驱鬼辟邪,主要是用鸡、桃梗和苇索,汉代出现了虎、神荼、郁垒,这说明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在先秦是没有的,这两个神很可能是汉代人的发明,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郁垒”一词,萧旭先生曾经做过比较详细深入的探讨,在古书中有许多不同的写法,如“掘律”“屈律”“崫礨”“堀礨”“崫”“郁垒”“郁律”“郁峍”“郁嵂”“蔚律”等等,本义是“屈曲郁结也”,由此义又引申出“不平”“郁结”等诸多相关联的义项。至于神名“神荼”“郁垒”之名,萧先生认为:“二门神名神荼、郁垒者,其得名之由,罗泌解为‘伸舒、苑结’,甚为精审。”但是门神为什么要以“伸舒”“苑结”为名,还是不太清晰的,仍需要进一步讨论。
对于“神荼”“郁垒”二神的得名,神话研究的学者有新的解释,如何新先生认为“神荼”就是“於菟”,即虎;“郁垒”即“偶儡”“傀儡”;杨琳先生赞同“神荼”为虎之说,但认为“郁垒”是藤条;谭力铭先生赞同杨说,认为“‘郁垒’的含义便是茂盛的藤条植物或者香味浓郁的藤条植物”。
看看《风俗通》《论衡》《独断》里的记载,《风俗通义》里说“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就这三样,而且专门对“桃梗”“苇茭”“虎”作了详细的解释,却没说门前要设神荼、郁垒的事情。《独断》里则说“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只有神荼、郁垒和苇索,也是三样,没有虎、桃梗(桃人)。《论衡》里就比较全了,神荼、郁垒、虎、苇索、桃人一样不少。
这样一对读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实际上古人认为可以驱鬼辟邪的本是四样事物:鸡、桃木、苇索、虎,其中前三样最重要,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里说:
 
案魏、晋制,每岁朝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白寺之门,以辟恶气。自夏后氏以苇茭,商人以螺首,周人以桃为梗。汉兼用三代之仪,以苇茭、桃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傩止恶气。后汉又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虫锺,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魏、晋乃杂用于岁旦。
 
到了魏晋的时候,人们主要使用的是前三样,连虎都省了。其中桃人是桃木的人形化,大概代表桃木之神,而神荼、郁垒则当是虎、苇索的神化,分别是虎神和苇索之神,也就是说,桃梗、虎、苇索三样东西被演化成了三个人形的神,他们表示的含义彼此是一样的。所以笔者赞同“神荼”是虎的说法,“荼”是“於菟”之“菟”的假借字,“神荼”就是神虎,也就是《独断》里说的“儋牙虎”,“郁垒”则是代表苇索。
苇索,《风俗通义》里称为“苇茭”,《史记·河渠书》:“搴长茭兮沈美玉。”集解引臣瓒曰:“竹苇谓之茭。”索隐:“茭音交,竹苇也。”“茭”即竹或苇拧成的绳子,与藤条无关。这种东西可以辟邪,据顾起元的说法,是夏代就有的风俗,《风俗通义·祀典》引《吕氏春秋》曰:“汤始得伊尹,祓之于庙,薰以萑苇。”其中“薰以萑苇”句今本作“爝以爟火”,盖“爟”本或作“雚”,同“萑”,“雚火”即萑苇所燃之火。古人的祓祭是禳除凶恶之祭,用萑苇燃火熏之,即有辟邪之意。秦汉之际人们用桃、苇作成弓矢,认为可以辟除邪魅不祥,《后汉书·礼仪志中》李贤注“大傩”云:“《汉旧仪》曰:‘方相帅百隶及童子,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谯周《论语》注曰:‘以苇矢射之。’”《古今注·舆服》云:“辟恶车,秦制也,桃弓苇矢,所以祓除不祥。”在《后汉书·礼乐志中》里还记载大傩的时候还有两种辟邪的用器是“苇戟、桃杖”,也是以桃、苇制作而成。大概是认为桃弓、苇矢、桃杖、苇戟能杀死恶鬼,而苇茭则可以用来绑缚住恶鬼,即所谓“缚以苇索”也。

用“郁垒”为苇索之名,是取其集结、聚集义。“郁”是积聚义,《诗经·晨风》:“郁彼北林。”《毛传》:“郁,积也。”《汉书·扬雄传上》“郁栘杨”颜注:“郁,聚也。”意略同“绩”,《说文》:“绩,缉也。”段注:
 
《豳风》“八月载绩”,传曰:“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绩之言积也,积短为长,积少为多。
 
《说文》又曰:“缉,绩也。”段注:
 
凡麻枲先分其茎与皮曰“”,因而沤之,取所沤之麻而之。之为言微也,微纤为功,析其皮如丝而捻之、而之、而续之,而后为缕,是曰“绩”,亦曰“缉”,亦絫言“缉绩”。
 
“垒”则是“絫”或“累”的通假字,《说文》:“絫,增也。”段注:
 
增者,益也,凡增益谓之“积絫”,“絫”之隶变作“累”,“累”行而“絫”废。古书时见“絫”字,乃不识为今之“累”字。从厽、糸会意。糸,细丝也,积细丝成缯,积坺土成墙,其理一也。
 
用丝麻索绳,由单根的丝积成紨,再由两股以上的紨绩成绳,即“絫”也,有不断增加之意,故训“增”。神名“郁垒”即“郁絫”亦即“绩絫”,谓绩絫丝、麻、草而成的绳索,因有丝绳、麻绳、草绳等名称,因索绳要拧结曲绕,故亦有“苑结”之意。所以“郁垒”其实就是暗指“苇索”。
也可读作“郁累”,谓绩成绳索。《说文》又云:“累,缀得理也。一曰大索也。”段注“一曰大索”云:
 
《论语》作“缧”,字之误。注云“黑索也”,亦误作“累”。如《孟子》“系累其子弟”是。亦作“羸”,如《易·大壮》“羸其角”,马云:“大索也。”郑、虞作“累”。
 
用为“黑索”义的字也作“纝”,《广韵·上平声·脂韵》:“纝,网络。《论语注》云:‘黑索也。’亦作缧。”其实“垒”“累” “纝”“絫”“缧”都是音同的字,可以通假,古书中每互用无别,难以明晰区分。“黑索”当即“”(“黑”“”可能是古今字或通假字),也作“纆”。《说文》:“,索也。”段注:
 
《易》:“系用徽纆。”刘表曰:“三股曰徽,两股曰纆。”《字林》曰:“两合曰纠,三合曰纆。”按从黑者,所谓黑索拘挛罪人也。今字从墨。
 
”大概是用麻、草经过沤制三股拧成的绳子,颜色较深,才有“黑索”之名,可能字本作“黑”,因为是绳索,故加纟旁。苇索是用苇子经过沤制而拧成的绳子,当属于“黑索”,故后人写神名“郁垒”时或从“黑”,《康熙字典·亥集下·黑部》引《郭太乙正误》:“鬰垒,沈休文作‘’。”《玉篇·黑部》:“,黑貌”“,黑也”,据萧旭先生考证,此义先是用“郁律”表示凝结聚集不散的烟气,又引申出“黑盛貌”,故而有“黑”的意思,而郁垒为黑索,故假从黑之字书之。

神名“郁垒”亦取义于“绩絫”或“绩累”,本是指缉绩丝麻为绳索,也有聚集、郁结义,以代指苇索,其义与藤条无关。盖古人以虎、苇索有驱鬼辟邪功能,故神化虎为神名“神荼”,即神虎、虎神;神化苇索为“郁垒”,是由绩絫为绳索而用为名词,谓苇索之神。
正因为“郁垒”是绳索,故又有连续不断之意,《汉书·扬雄传上》:“雷郁律而岩突兮,电倏忽于墙藩。”颜注:“郁律,雷声也。”“郁律”就是“郁垒”,此为连续不断之意,《论衡·雷虚篇》里说:
 
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
 
古人认为雷声隆隆连续不断,故曰“郁律”,其实是由绳索之意引申出来的义项。
可注意的是,汉代人根据虎和苇索演化出来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并不能取代虎和苇索,而是仍然把虎和苇索作为他们对付恶鬼的工具一并出现。所以,关于神荼、郁垒的神话,是东汉时期才创作完成的,它是一个比较晚出的神话,非先秦就有者。
(完)


上篇回顾


[学术研究] 史大丰:神荼、郁垒神话来源的追索(上)



文献引用格式


史大丰:《神荼、郁垒神话来源的追索》原载于《神话研究集刊》第五集,巴蜀书社2022年1月版。

注:本文未显示注释,如需阅读全文,敬请查阅《神话研究集刊》第五集,巴蜀书社2022年1月版。



作者简介


史大丰:山东枣庄学院自然国学研究院院长,1977年9月生,山东滕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曾赴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化语言学和汉语文字词汇发展史研究,讲授《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在《民俗研究》《周易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中国文字研究》等发表CSSCI论文多篇,出版《康熙<峄县志>整理与研究》专著1部,主持省、市级课题多项,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山东省优秀青年工作者,枣庄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


征稿启事


点击上方图片或蓝色文字“征稿启事
了解更多《神话研究集刊》第六集征稿有关情况
- END -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神话研究院!
本公众号征稿邮箱:shyjy2020@126.com审稿编辑|杨骊值班编辑|罗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