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欲、谎言……一家让人等死的医院

难得读书 2021-05-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最人物 Author 最人物出品


来源:最人物(ID:iiirenwu)
采访、撰文:东坡一土

阳棚下飘来歌声。


穿白大褂的护工正领着一位老太太起舞,他们站在人群中央,迈着小而细碎的步子,一点点靠近对方。在他们身后,几个鎏金大字赫然醒目:我们要活120岁。


这是一所临终关怀医院,也是国内第一家让人"等死"的医院。


入住在这里的大多为癌症晚期病人,在人生的末场,他们放弃治疗,接受心灵慰抚,坦然面对死亡,日复一日,安详度过余下的时光。


李伟有一个习惯。参加亲朋好友的葬礼时,总爱在墓区转悠。

八宝山人民公墓、万安公墓、金山陵园……从一个角落走到另一个角落,尽量不放过每一个墓碑。北京周边大大小小几十个墓园都有他涉足的痕迹。

李伟告诉最人物,他最关注的,是逝者碑文上的生卒年月。根据他长期的观察,“北京墓园那些逝者的平均寿命为63岁-65岁。”

而他开设的临终关怀医院里,已逝世的最高龄老人为107岁,入住在此的人员平均年龄可达82岁。

01
“陪我一辈子”

“花花,你怀孕几个月了?”

平头女子迟疑了几秒,低头轻抚自己的小腹。花花,是大家对她的昵称,自从住进松堂医院,七十多岁的她似乎回归到了少女时代,日渐娇羞、可爱起来。

有人问她今年几岁,花花不假思索道:“二十多岁。”

护士长董伟在一旁咯咯笑着,前两天她问同样的问题,听到的回答是,“十八”。

院长李伟凑过去,紧挨着她坐在床边。花花老早就把李伟认成了“情人”,这是她在“踹了”后厨师傅这个“旧情人”之后,结交下的新一段“情缘”。

董伟解释,“有一次院长来视察,当问起她的情人时,花花立刻改口说,这个长相帅气的男人(院长)才是她的情人。”

花花喜欢帅哥,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有时会有人逗她,“电一下谁谁谁。”花花便一副忸怩的神态,先是盯着那个人看,再快速眨巴下眼睛,抛一个媚眼儿出来。

院长李伟曾告诉花花,她怀了双胞胎

花花年纪大了,头发灰白,记忆力也衰退得厉害,她患有老年痴呆,很难与人保持清醒的交流。近些年,花花在做着一个永远不会被人拆穿的梦。她总以为自己有了身孕,天天盼着能生个孩子出来。

这个老太太一辈子没怀过孕,也因此,她被婆婆看不起,长期处在一种精神压力下。“现在的状态,就是跟早年的经历有关。”

为了满足她的奢想,工作人员也都顺着她的意,有时甚至会同她开玩笑,“肚子这么大,你怀的一定是双胞胎。”白天的大部分时间,花花会坐在床边摆弄她的线团,她想织一件衣服,给她即将到来的孩子穿。

与花花对着床的是朱琳,她的脸上正捆扎着一块花色布条。前几天因为笑得太开怀,她的下巴不小心脱了臼,不能轻易张嘴说话。朱琳看到李伟来病房,主动坐起来打招呼,她委屈地指指自己的嘴巴,似乎在跟李伟诉苦。

朱琳出生在战火纷纷的年代,很小的年纪,就给红军送起鸡毛信。最长的一次送信经历是,跑了17公里。“老革命了,还抓过汉奸呢。”李伟替她分享早年的辉煌。

同病房还有一位名叫杨荣华的老人,她在3月末住进来,今年刚好100岁。杨奶奶说,她的丈夫在革命年代当过营长,50年前,他们一家从山东定居到了北京天坛北门。听到这里,李伟故作惊喜状,附在她耳边道:“那咱们是邻居,我就在您旁边住。”

转头,他又对最人物解释,“你瞧瞧,这样一下就跟老人拉近了距离。”

李伟与杨奶奶在话家常

在这里,护工们爱用一些善意的谎言。陪老人演戏也是常态。

护士长董伟提起她照顾过的那些“老宝贝儿”,几天几夜也讲不完。早年的时候,这里曾住过一位满族老太太,性格古怪,不与人往来。刚开始接触时,董伟被骂过无数次。每次上前打招呼,老太太不是朝她吐口水,就是一句“滚出去”。

她一次次试探,又一次次退出去。

后来得知老太太是满族人,董伟灵机一动,决定尊称她为“格格”。每天上午和下午,董伟过去请两次安。

“格格您吉祥!”
“格格您有什么需要吗?”

时间一长,老人对她的感情从排斥变成了“没好气”,再后来,变成淡然。一年时间里,他们的感情微妙变化着。

这场漫长的角逐战中,董伟最后占了上风。“格格”开始依赖她了。有一次,董伟过去得晚了一点,老太太就端坐在屋里,眼巴巴望着门口,饭也没心情吃。

“格格”的病房里还住着刘奶奶和王奶奶。有一次,董伟先给刘奶奶打了招呼。“格格”妒嫉了,她用指甲盖剔牙后,弹向了刘奶奶。

“你看她多恶心啊,往我身上弹脏东西。”刘奶奶告状。

董伟笑言:“三个女人一台戏。先给谁打招呼都会有人吃醋,只好哄完一个再哄一个。”

董伟与老人的日常互动

如今,“格格”去世快三年了。她始终记得老人临终前说的那句话:“你别离开我,陪我一辈子好吗?”

这句话成为一个烙印。此后,董伟一走进那间病房就会想起她,有时仿佛也能从其他老人身上看到“格格”的影子。

一辈子是多久呢?董伟曾这样问过自己。她并不知道答案。“可能对他们来说,一分一秒就是一辈子。”

“格格”去世那天,董伟握着她的手守在病床前,直到老人闭上了双眼。

改天,是哪天?
下次,是哪次?
一辈子,是多久?

02
死亡随时降临

李伟不再买蝈蝈了。

那个爱养蝈蝈,且把蝈蝈照顾得很长寿的老人不在了。张贞娥整整在床上躺了60年。一张单人床,是她拥有的最大活动空间。

18岁那年,张贞娥刚刚参加工作。本是人生中最绚烂的年纪,她却在一个夜晚历经了人生的坠落。

当时,张贞娥住在单位安排的集体宿舍里。上下铺,她睡在挨着门口的上铺。一天夜里,室友回来后忘记了关门,她感到有些凉,迷迷糊糊起床去关,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去……

高位截瘫。

往后的人生似乎也跟着破碎。

几年内,同学们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他们带着不同的喜讯去看她,却没体察到她内心隐隐的海啸。

“这对她的刺激挺大的,因为这辈子她都不可能结婚了。”李伟说。

姐姐看出了她的心思,给她买来不少借以消遣的书籍。往后的岁月,陪伴她最久的就是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籍的力量,无形中给张贞娥带来了更多的求生欲。她一天天努力活下去,带着来自励志主人公的永恒的希望。

一间躺有10位老人的病房,只有一位老人可以交流

时光一闪而逝。在照顾了张贞娥大半辈子后,姐姐终因年迈把她托付给了松堂医院。

张贞娥是老北京,喜欢蝈蝈,也有点男孩子的性格。年少时,她常跟着哥哥姐姐在北京城到处转悠,“犄角旮旯哪儿都知道,也都去过。”

得知她的喜好,李伟每年都要买蝈蝈给她养。14年间,每年4只蝈蝈。一年四季,张贞娥的床头总回荡着清脆的鸣唱。直到2020年去世,李伟共为她买来60只蝈蝈。

冬天蝈蝈不好找,很多地方买不到,李伟就跑很远的路,给她挑选生命力最旺盛、叫声最悦耳的蝈蝈。说来也奇怪,她的每只蝈蝈都比一般蝈蝈的寿命要长。李伟说,“蝈蝈是百日虫,一般只能活3个月,但她养的很好,最长的活了200多天。”

隐约中有一种隐喻:蝈蝈和主人一样长寿。

李伟总说她把蝈蝈养成了老寿星。

14年,5100多个日夜,60只蝈蝈的叫,拼贴出张贞娥最后的那段人生。去年,张贞娥去世了。她养的最后一只蝈蝈,照旧每天在床头嘶鸣。

李伟把它交给了隔壁床的花花,不到一个月,蝈蝈的叫声越来越微弱,不知什么时候,它已经在笼中死去了。

在松堂医院,死亡每天都在降临。平均每天就有2-3人去世,记不清一张病床究竟躺过多少人。一位老人去世了,护工立即抽走他用过的床单,新病人入住时,早已另换了一套床上用品,丝毫看不出上一位老人留下的任何痕迹。

在人世间走一趟,留下痕迹,并不容易。

李欣荣在照顾老人

护工李欣荣说不出自己到底送走了多少老人,她是四川人,20年前经人介绍来到了这里。每天早上四点多,她从病房醒来,叠好被褥,便去照顾老人。李欣荣负责的病区正住着10位老人,除了一位可以自由活动的老奶奶,剩下的病人全都处于卧床状态。

最忙的时候,她要同时喂三五位老人吃饭。左边喂一勺,右边喂一勺,身前身后的老人有需要,也要兼顾。由于日夜跟病人吃住在一个空间,睡同样的病床,盖同样的被子,她熟悉每位老人的性格特点。

“能自由活动的奶奶有老年痴呆,犯病的时候会跟你急;刘奶奶经常忘记自己做过的事,看到桌上刚吃完的空碗,总说自己还没吃饭;也有人在床上大便后,直接掀起被子擦。”

李欣荣毫无怨言,尽量维护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的,生而为人的尊严。

03
我们的目标是120岁

90多岁的杨丽刚住进来两个多月,她天天扶着轮椅来院里的阳棚下听歌,尽管不会唱,也爱凑在这样的氛围里一起欢乐。

在病区,她一个人住一屋,为了对抗孤单,每天4小时的娱乐时间成为她最宝贝的时刻。

看过几天,她便知道哪个最会唱歌。但在护士长董伟眼里,杨丽是糊涂的,她身上的衣服很长时间没清洗了,“跟她沟通了很多遍,她老说自己的外套是特别宝贵的鹅毛,不让洗,不让脱。”

杨丽正推着轮椅去阳棚下看节目

观看表演的杨丽,又是“清醒”的。高兴时,她会和其他老人一起交流,言语中似乎没有异常之处。

这里的很多老人喜欢聚在一起的氛围,他们管每天两次的欢聚叫“开会”。每到上午8点和下午2点,老人们坐着轮椅围成一圈,开启自发表演。欧阳是负责主持每日“开会”活动的护工,他通常会为上场的老人领唱一句,再默默退到场地之外,有时还会为老人的表演即兴伴舞。

也有沉痛的时刻,那是在“开会”前的几分钟点名。被叫到的人如果没有应声,护工会用签字笔在他的名字上划上一道杠,下次不会再提起。这一做法表明,老人已离世。

但没有人恐惧死亡,303房间的两位病友常在一起切磋棋艺。你进炮,我走士,两位老爷子气定神闲思索每一步路数,“没事就杀两盘。”病痛早就忘到了一边。

另一位老爷子干了一辈子电影工作,每天都在写写画画。董伟把他的日常拍了下来,发到了朋友圈。在松堂,他们从容度过每一个日子,像江面的航船,激荡着水波,徐徐靠近彼岸。

近些年,由于临终关怀走入大众视野,李伟常被邀去做演讲。

踏上讲台那一刻,他常说的第一句话是: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1000多天你们就要死了。

学生们通常一脸诧异,在听到关于他的合理解释后,才舒展眉结。“大学四年不就是1000多天吗?我在为他们的大学生活设置倒计时。”

与这样的生命倒计时不同的是,他鼓励松堂医院的每位病人为自己设立小目标,80岁的老人目标应该是90岁,90岁的老人要努力活到100岁,几年过去后,他们距离当初的目标越来越近了,李伟又告诉他们,要向120岁进军,最终的目标要超过屏风墙上那个数字。

屏风墙上的口号:我们要活120岁

院里现在正住着百余位病人,这里不仅接收绝症临终患者,还有一些残疾人和部分无病痛的年迈老者。无论从病人的接收类型来讲,还是病人逝世后的祭奠方式,这里都有很高的包容度。

1987年成立至今,松堂关怀医院共送60000多位老人安详离世。李伟介绍,“来我们医院的病人,大部分是别的医院宣布没有治疗意义,病情无法逆转的,也有因年龄太大,自己或家人主动入院安度余生的。”

松堂医院对临终病人采取姑息治疗,以减轻病人痛苦为目的。“晚期肿瘤病人承受的身体疼痛是很厉害的,在确定病情不可逆的情况下,我们大量使用杜冷丁止痛,再辅以心理疏导治疗,让临终病人不再感觉到痛苦,不再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感到恐惧。”

就是这样一家医院,起初却因居民的不认可,经历了多次搬家。它被称为“八宝山的前一站”或者“死人医院”。

首次搬家到一个社区时,他们被人赶了出来,“小区里天天死人多晦气,我们都是做生意的,发不了财了。”最终因居民抵制,松堂医院再次搬家,他们带着病重的老人连夜离开。

护士们委屈大哭。李伟安慰道:新事物出现时不被人理解,是正常现象。

最终在经历了7次搬家后,松堂医院落座五环之外,从此在临终关怀业务上站稳脚跟。如今,陪松堂医院走过30多年风雨的李伟也成了一位七旬老人。

2003年,松堂医院最后一次搬迁。

病重的老人经不起折腾,搬家的人手也有些欠缺,大家一时有些犯难。

感人的一幕发生在凌晨,早上他们打开大门后,发现门外早已被堵得水泄不通。近百名出租车司机停在街头,表示要义务接送老人,途中,政府派出警力为搬迁队伍开道、护航,不少志愿者和热心市民也加入其中,平均每位老人得到6名志愿者的帮助。

护士们再次落了泪,“这次哭是因为感动,觉得上次院长的安慰实现了,我们终于被大家接纳了。”董伟说。

人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却可以平静地去往来生;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他们曾经年轻;

现在是2021年的初夏,年轻的你,还有多少余生……

摄影:东坡一土
(朱琳、杨丽为化名)

关于作者: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人物(ID:iiirenwu)记录最真实的人物,品味最温暖的人间。转载请联系最人物(ID:iiirenwu)授权。

为防走散,微博@我是难得君
难得君原创文章:
打倒郭德纲,侯耀华你凑哪门子的热闹?
这种家长不收拾痛,就是全社会的隐患!
巴以冲突升级,仅靠斩首是不够的!
保护我方张煜
成都的“温度”
穷人,就该多生娃

盖茨离婚的内幕,和你想的不一样
黄泉路上的罚单
精神病怎么了,就可以滥杀无辜?
清华不尴尬,尴尬的就是我们
沉迷于美男子的中老年妇女,数量远超想象
有多少被家暴却离不了婚?
空姐上热搜的背后
692分考进人大,生了6个子女,沦为低保户

匹夫无怒,饮毒自尽
人民有下流的权利
16岁少女睡了32名警察,获赔100万美金
养老院的残酷真相

她是中国绝色美人,在欧洲被尊为圣母

最美丽的露乳照,与色情无关!

谁夺走了中国男人的阳刚之气?

性欲越强,创造力就越强?

世道变好,要等XX死光

富人性生活时间是穷人的2倍

她是佛门导师.婚内出轨.喝酒吃肉.写黄书
上海“名媛群”引10多亿人围观,可怕!

退的网红张文宏
记住那个被砍头的校长

中国1.76亿独生子女的困境已经来临

脑残当道的日本曾经祸害了半个地球
百年来最神奇的一家人
未来5年日子很苦,要“含泪活着”
中国究竟有多少男女在出轨?
被遗忘和严重低估的伟大学者


优质产品:

▼ 点击“阅读原文"精彩不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