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保护区】19年前的壶瓶山随笔
刚刚去了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了【刷保护区】的栏目。有一得有二,哪一家紧跟其后呢?首先想到的就是与后河紧邻的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1999年10月,我曾经与光明日报的摄影记者吴力田一起拜访过壶瓶山,一晃19年了。没有机会重返壶瓶山,回忆也挺好,没有写上报纸的故事先讲两个。
故事一:
把林业局长走瘸了
我和吴力田跟着保护区的廖科长和石门县林业局的一位副局长等一行5人,乘一辆吉普车,从壶瓶山镇出发,天黑后到了山顶一个什么地方,被告知是湖北地界了(应该是后河保护区的地方)。下车后,车子原路返回,我们步行了两公里左右,来到一户护林员的家里。摸黑被让到一间有一张床的屋子,我跟吴力田俩人和衣而卧,共盖一床被子。吴力田身高体壮,她一翻身,我这边就没被子了。不过,肯定是唯一有床有被子的房间给我俩住了,其他几人和主人怎么睡的,我至今不知。
10月的山顶,寒意甚浓,似睡非睡到天明。第二天我们跟着廖科长从山顶一直往下走,沿途考察各种华南虎的踪迹。包括高山草丛中的卧迹,大树上的“挂爪”(老虎在树皮上抓出的痕迹)等,还拜访了近期“遭遇”过老虎的村民。那时我还不习惯用相机,吴力田拍的黑白照片,见报时用了几张(见下面的原文)。
途中午饭是在农民家,用火塘上熏黑的水壶烧了水,泡了廖科长背上山的碗面,还找了两块什么干粮,酸酸的,不好吃,农家的贫瘠可见一斑。没有时间多待,继续往山下走。但是同行的石门县林业局领导突然膝盖作痛,三两步就要停下忍忍缓缓,我们的行进速度大为受限。那时全是泥巴加一点石头垫的下坡路,一人可行,两人就要侧身,坡陡,也不能背起伤者下山,只能一溜紧随。直到天全黑,两个手电前后照着,走几步停一停。终于看到山下有手电光在晃,来接应我们,已是9点多钟了。那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从海拔2000米下到400米~~第二天腿肚子酸疼,下不得台阶。
见了报的吴力田拍的照片:左边是廖科长,右边是后来膝盖受伤的县林业局领导
故事二:
壶瓶山鸟种记录去了日本
在山顶护林员家一早起来,惦记看鸟,我出门搜索,很高很密的竹丛间惊飞一只挺大的鸟,有较长的尾羽,羽毛斑斓。那时我刚刚看鸟两年不到,只想也许是雉类吧,没看清楚好遗憾。那次记录了橙翅噪鹛、褐头雀鹛(3.0-5.0版名录分成什么了?),都是我的新种。下山的路上,我不能为了看清楚一只鸟而掉队,所以好些鸟都是一晃而过,没时间细看。后来回想,红色的应该是酒红朱雀,农田里有黄喉鹀。
回到北京,我把记录到能认出的鸟种写了,加上其他两份10月里的观鸟记录,打印了寄到日本,参加那时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赞助的一个全球鸟类统计活动(每年10月)。
当年的复印件已经颜色很淡,看得清楚么?壶瓶山一共看了10种鸟。那时打不出的鸟名冷僻字好多哦,好在都给了拉丁名。
没想到之后什么时候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感谢我为这个活动所提交的记录。明信片的落款~~后来知道,是后来很多鸟友都有打交道的WAXWING。那时他在日本野鸟会的国际部,后来在国际鸟盟的亚洲部。他可能也没想到这份壶瓶山鸟种记录的提交人,后来会有很多很多交道要打~~~
这明信片也被我找出来了!
而壶瓶山保护区,在2014年全国中华秋沙鸭越冬同步调查的时候重建联系,保护区的康局和榴莲树两位成为中秋调查之中坚,提供了非常棒的记录和非常棒的中秋照片等资料,之后还在《中国鸟类观察》湖南专辑中奉献了重头文章和图片。
这次去后河,可惜没有时间绕到壶瓶山故地重游,只能重发当年文章,问候老朋友!
壶瓶山随笔
10月正是苞谷成熟的季节,狗熊很明白,一定会来光顾苞谷地。野猪也会来,它们乱拱,连皮带芯一起啃,秆子东倒西歪。狗熊不然。它就近掰五六穗,坐下来一穗一穗剥开包皮,只啃苞谷粒,丢掉苞谷芯,然后挪个地方,再掰几穗,直到吃饱才离开。在中岭村陈孝义家20几亩的一片坡地里,狗熊的“餐桌”有30几处。秆子没见怎么倒,每“桌”七八穗,剥得很技巧,啃得也很干净。陈孝义说:“和人一样。”
狗熊毕竟不是人。它夜里来。听它在地里吃得响,也不能动它。路上我们碰到用背篓往家背苞谷的村民刘楚君,他家连续两年被狗熊吃掉一两成收成。在湖南石门县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被狗熊、野猪糟蹋过庄稼的村民,可不止陈家刘家,许多农户都有如此经历。陈孝义50岁,过去经常打猎,他说早就手痒痒了。可现在,“老虎、狗熊不让打,麂子、獐子不让打,连野鸡也打不得!”老陈笑着对我们说。
壶瓶山保护区在湘西北,有665平方公里,最初建立时主要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但保护区一建立,野生动物有了“护身符”,儿女养得多起来,山上就热闹了,多年销声匿迹的华南虎也现出身影。
华南虎是壶瓶山被关注的焦点。陈孝义说他今年7月初在一条水沟边看到了4个湿的老虎脚印,以他多年打猎的经验,不会错。他又为我们找来今年遭遇过老虎的李育新。李育新家在东山峰农场岩踏村,7月前后的一天,他来中岭买薅锄,半路碰上老虎在十几米远的沟边喝水。老虎与李育新对视了一会儿。李育新用砍刀敲石头,又拍巴掌,想吓走老虎。老虎大吼了两声,转身而去。“我吓得全身抖起来,回家时多绕了两个小时的路。”李育新形容老虎“一派”长,这是当地方言,指两臂平伸,左手到右手的长度。
东山峰在中岭南边,中岭北边楸木峰的村民今年损失了23只羊,估计是入了虎口。九十年代以来,华南虎在壶瓶山的活动迹象逐渐增多,范围也有所扩大。老百姓看见老虎脚印,听见老虎叫春,发现老虎粪便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多。“老虎来喝水,那是刚吃饱。”陈孝义说。
我们在山里走了两天,希望撞上只老虎爆出大新闻,可惜连野鸡也没碰上。“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我们一行五六人,响动那么大,野兽早避开了。可我们也有收获。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一条山路上,视野较好的一处坡顶,我们发现了豹猫、灵猫和香獐的粪便。另一处坡路顶上,我们又看到一种猫科动物的粪便。顶坪山护林员陈振发前一天早晨看见有只青麂在他家房子附近睡觉。我们下山路上遇到的一户人家,头天晚上刚被野猪拱了苞谷地。
虽说没有碰上野生动物,但走了那么多狭窄、崎岖的山路却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山里百姓生活的艰难。最近两年,石门县为了解决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老百姓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矛盾,开始有计划地把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村民搬迁到核心区外,引导他们种茶,种缓季蔬菜,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收入;或者根本迁出保护区,划给他们荒山荒坡种果树。我们在县城西南不远的夹山镇遇到从壶瓶山南坪村搬出来的孙官菊。她和同村的30来户人家到夹山落户已一年,每户分到十几亩地,国家还管3年口粮,8年不交农业税、特产税。她家在地里种上了橘树(注:那时我还没有这个网名),树苗小时先套种西瓜。她还养猪,丈夫又承包了另一山橘子树,收入比在南坪高不少。山外交通方便,农产品能进入市场,不像山里出出进进上坡下坎,什么东西都靠背篓背,也没有那么多耕地好种。孙官菊对新生活很满意,只是比原先忙多了,家里地里都是活儿,烧柴也不如山里方便。其实,搬出来不就是为了少砍树、不砍树么!
壶瓶山保护的是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许多植物是无价之宝,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的珙桐树和香果树,国家二级保护的银杏、连香、水青、木兰、领春木、红豆杉、安息香、鹅掌楸等珍稀植物31种,目前我国保存面积最大的原始珙桐群落也在壶瓶山。最近这些年壶瓶山还在不断发现植物新种,并以石门或壶瓶山命名,如壶瓶山鹅耳栎、壶瓶山花楸、石门杜鹃等。我们沿途所见郁郁葱葱、大树参天、藤蔓缠挂、幽深难测的原始林,气势非凡。过去这里只要人进得去的地方,就有树木被伐,珍稀树种难逃厄运。保护区建立后,乱砍滥伐逐步被制止。今年,石门全县又开始执行连续5年不许砍伐任何树木的法令。虽然这会在经济上减少相当大的一笔收入,但决策者相信这样做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根本上的经济发展都是必须而且值得的。
壶瓶山的物种是古老的,保护区却是年轻的,这颗明珠还没有放出全部光彩,壶瓶山物种多样性所蕴藏的财富并没有被我们完全认识。所幸的是,它已经被保护起来了,虽然当地百姓因此付出了代价。壶瓶山会在将来令我们欣慰,这个将来就是明天,更是世世代代。(原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12月17日第9版)
今天翻出这剪报一张,挺难得。
壶瓶山,后河,武陵山的北段,可能是中国最后有野生华南虎出没信息的地方。当年我们去壶瓶山,就是要证实华南虎一息尚存。这回在后河保护区听说要开始华南虎野化训练了,莫名的欣慰和向往。现在山里的年轻人陆续出山求学就业,很多家庭搬到了乡镇和县城居住,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正陆续把大山还给野生动物。在后河看到,还住在山里的乡亲,也是养蜜蜂、种药材,从事与山林自然生息不冲突甚至是互惠的营生。虽然有些地方没有手机信号和网络,但是电视可以看,水泥路已村村通,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他们有着小康的日子。可以说,进入一种和谐自然的循环,是经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种种挽回性工程,经过20年巨大的投入与努力,加上保护区人的看护守望,才开始走上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
发一句感慨:保护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养眼的绿色、清新的空气,还有一种信心——人类在与天斗与地斗的历程中,终究要回归与自然和谐共处,才算真正智慧。
用前几天在后河保护区拍的照片结尾吧
还和19年前去壶瓶山一样,鸟调中带泡面上山当午饭
留守的老人家还保持着传统的一切
利用山崖的自然条件摆放蜂箱
老乡待客拿出的蜂糖,真是甜得齁人
簸箕里是老乡种植收获的重楼(七叶一枝花)入药的根,这些能卖不少钱。
山坡上的蜂箱,据说每年也有不少的收入。
十几万元盖起的山野乡居,面对大山,雨雾缭绕,种药养蜂~~
等我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