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年薪仅12万的研究员离职影响中国登月?拷问国企和人才机制

洞见时空 2021-06-06

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剑指研究所、国企的人才机制和低效。


文中主角张小平年初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辞职,辞职前任副主任设计师,年薪约12万。辞职时领导随随便便就批了,哪想张离职之后,相关发动机技术难题攻克不了。才发现张是相关技术的灵魂人物,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所直接下发公文,称张的离职直接关系到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还影响了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



所谓“有图有真相”,“公文不会造假!”,吃瓜群众不淡定了。


连央视新闻网都忍不住评论: 

站在2018年的时代背景之下,“索要登月人才”事件戳中的还有两个基本痛点:一是核心技术,二是国企改革。自强之路惟有自力更生。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然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那么,核心人才就该享受核心待遇;反之,让核心人才坐冷板凳而心灰意凉的体制机制,就当刮骨疗伤、就该严肃问责。


国企是人民的国企,改革更要一马当先。8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通报国企国资系统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为统领,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有关情况。此前,《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亦对国企工资决定机制做出顶层设计。这些变化事关国企中的每个人。但不得不说的是,僵化教条的人才机制仍是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硬骨头与深水区。排坐坐分果果、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索要登月人才”事件引发的民意反弹,背后恐怕恰是这些弊病常年累积下的“醉翁之意”。


一个副主任设计师去职了,一个团队计划竟然要歇菜了。这背后的暧昧纠结,已然不单单是个市场问题。堂而皇之的公文,就要接受程序正义的拷问。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给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更希望选才用才的体制机制转身之后,不至于总是让“低端人才”默默干着“高端事情”。



 众多媒体跟进报道:


新京报




微信文章称,张小平只是个研究员,职称是副主任设计师,这是整个航天601所的最底层,因为整个航天601所,70%的人都是副主任设计师。


“不可能有70%,7%还差不多。”一位航天系统科研人员透露,副主任设计师是总体部门才有的职位,比例非常低的,“而且张小平已经是研究员了,这种科研单位,研究员非常难评,对文章要求很高,还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


该科研人员解释,研究员是教授,副研究员也就是高工是副教授,副主任设计师比例也没那么高,总师、副总师、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加起来大概也就占所有研制队伍的10%


“所以,张小平研究员并不是微信文章中所说的小小研究员,负责关键技术岗位,而是一位高职级的研究人员。”该科研人员分析,“张小平离职会影响中国登月的说法,也太夸张了,只能说他此前负责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在采访中,也有一些研究员表示,“这也反映了传统研究所的弊病,下属干活,领导拿了功劳,离了干活的下属,领导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微信公众号文章披露,张小平在601所一年收入大概12万,而蓝箭直接开百万年薪挖人。


一位航天系统科研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就算是公文属实,真的把张小平叫回来,也肯定开不出这样的收入。但是和张小平级别一样的研究员,不止12万,一年下来大概税前25万,税后20万左右的样子,虽然没有市场化公司高,但比爆料中的收入水平还是要高一些的。”


北京青年报




27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了文章所提到的张小平之前就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他表示,张小平“本人擅自离职,经多次谈心做工作无效,为挽留此人,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被其及网络利用进行炒作。


培养人才是付出代价的,单位希望挽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为大批基层默默无闻工作的人点赞,更要看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离不开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


刘志让告诉北青报记者,相比过去,研究院这两年被民营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是张小平的离职不存在影响任务的问题,刘院长表示,研究院的技术骨干很多,张小平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水平是有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研究院也会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那家挖走张小平的民营火箭公司又是什么来头?


金融街侦探



有消息称,张小平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2015年6月1日在北京海淀分局登记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运载火箭及航天器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产品设计等。


目前我国的航天系统中,国有航天占据主导地位,国企也是占了大头,顶尖的航天人才几乎都在体制内,工作稳定,很少有愿意出来加入高风险的创业公司的。


那么,这家把能影响中国登月进程的张小平招致麾下的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蓝箭航天)是有什么魅力呢?通俗易懂的解释下,那就是一个词来形容:“有钱”。


蓝箭所处行业属于商业航空领域,商业航空四个字,可以说是所有男孩的梦想,还记得马斯克和他的SpaceX升空时网友们兴奋的嗷嗷叫嘛?


就商业航天的前景来说,预计到2020年,也就是两年后,发射服务市场需求是大概在800亿美元左右。这还只是基于目前已有的卫星市场的发展需求测算出来的规模。


在这个前提下,蓝箭航天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创想天使基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在2017年更是先后完成了上市公司金风科技(002202.SZ)领投的B轮融资和浙江湖州市军民融合专项基金超2亿元的资金支持。



可以说是很不差钱了。


根据爆料可知,张小平在原研究所待遇是年薪12万,离职后进入蓝箭航空年薪直接上升到百万级别,这……,大概就是奇瑞QQ和特斯拉的等级差距吧。


这家公司的不差钱,估计跟创始人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脱不开关系。根据工商信息查询工具企查查可知,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为目前公司CEO张昌武。



张昌武并不是和张小平一样的技术人员,他是标准的金融圈人士。


除了张昌武,蓝箭航天其他几位合伙人身上的科研色彩显然更浓厚。


蓝箭航天董事长王建蒙,是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


蓝箭航天CTO吴树范,曾在欧洲航天局工作近15年,是宇航系统高级工程师。


目前蓝箭航天有两个研发中心在北京和西安,还在湖州有一个智能制造基地。公司近200名员工中,从事研发的工作人员占到三分之二。


不过,根据工商信息查询工具企查查显示,在这家公司里能拿到月薪两万五以上的,也只占1.83%而已。




来源:紫竹张先生、央视网新闻、新京报、北京青年报、金融界侦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