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有一群迷弟迷妹,他们眼中“诺奖天团”是这样的……

纵相新闻 纵相 2019-05-14

记者 | 冯茵伦 单珊 蔡黄浩


本周,在上海滴水湖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有一群“蓝精灵”始终活跃在会场内外。


他们是来自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志愿者,有幸近距离接触“诺奖天团”,让这群刚刚准备叩开科研大门的学生,大呼过瘾。


今天是论坛第二天,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在现场就遇到了其中3位。


1

科学家们超nice,感觉他们都在“发光”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了解到,这群志愿者大部分都是上海交大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少数是本科生。其中,一对一陪同的志愿者入选门槛较高。


“我们都是导师推荐的,而且几乎都是专业对口的。”交大分析化学专业的博士生刘尧旗介绍道。因为专业对口,志愿者们接待的其实是自己心中的“偶像”。


谈起感受,他们瞬间变成了“迷弟”和“迷妹”。



交大分析化学专业的博士生邓丽蕴回想起昨天看到科学家们在会前集体合照,依旧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看到这一群人站在一起,感觉他们都在‘发光’。以前只在书上、电视上看到过,突然就站到你面前,那种冲击和激动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达。”


在一旁的刘尧旗补充道,“这就是朝圣啊!”


图:上观新闻


2

印象最深刻的是,科学牛人们极度自律和认真


2天接触下来,让志愿者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科学家们始终“严格律已”的态度。


交大分析化学专业的博士生刘尧旗告诉记者,“科学家对自己相当严格。”


刘尧旗此次陪同的2014年诺内尔化学奖得主斯坦凡·黑尔(Stefan Hell)。


黑尔尽管昨天中午才赶到滴水湖,可谓舟车劳顿,但他顾不上吃午饭,“他说他不饿,让我们给他一杯咖啡就好。”


原来,黑尔是怕一吃饭就会耽误之后下午1点即将继续的论坛会议,他随身的小本子上已经记好了整个论坛的日程。


“后来知道了原因,我们就赶紧告诉他下午的会议推迟了,他这才放下心去吃了点东西。”


不仅是黑尔,昨天是论坛第一天,上午开幕式连着分论坛一直开到了将近下午1点,绝大多数参会科学家都是去餐厅简单吃了几口饭,又匆匆赶回会场,继续聆听同行们下午的演说。


此外,刘尧旗还提到,黑尔教授出门在外也在坚持健身,“因为要倒时差,他昨晚的健身挪到了今天早上。”


同样来自交大分析化学专业的博士生邓丽蕴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他们极度自律和认真。”



邓丽蕴说,她陪同的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廉·莫纳(William Moerner)教授,上周六(27日)晚上就来到了滴水湖,比会期提早了2天。


“28日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报到注册,没什么事,我们就建议他出去转转,看看滴水湖的风景。”没想到,莫纳教授婉言谢绝了。


莫纳教授


“他说他要为之后的演说做准备,所以一整天他都在房间里,闭门不出。”


邓丽蕴还告诉记者,


“今天直到莫纳教授上台演说之前,他都一直在反复确认PPT内容,我们一开始以为内容需要大动,几次和主办方这边确认,没想到教授只是想完善下PPT上的细节和逻辑。”


除了自律,志愿者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科学家们都超nice。”


邓丽蕴透露了一个小细节,“莫纳教授有一个蛮重的手提包,我想帮他拿,但教授说,‘nononono,thanks,you are a lady’,太暖了!”


 

3

感谢这些大奖得主将小众的科研带进公众视野

同时,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还了解到,此次不少科学家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刘尧旗说,一些PPT内容比他们在诺奖领奖时的演讲更进了一步。


“这些科学家以前的视频、文献我们都反复看过。”因此,加入新的内容,不少志愿者们都感到惊喜,他们在现场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了下来。


刘尧旗告诉记者,他在现场能看懂PPT,也能听懂英文演讲内容。


“他们以前的视频都讲得可快了!这次现场讲得很慢很细致,所以听起来也不吃力。”


在这些志愿者眼中,不少诺奖获得者将小众的科研带进了大众视野,可以说意义非凡。


来自交大化学专业博士生张嘉诚告诉记者,他陪同的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教授是第一个在“不对称催化”领域得奖的,他对这个领域的发展相当重要。


巴瑞·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教授


“在一些冷门的、没有人知道的领域,做课题研究本身就很困难,而且就算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别人也不会看。


因为夏普莱斯教授,现在不少人开始研究我们这个领域了,我很感谢他。”



邓丽蕴则告诉记者,“超分辨荧光显微镜”的理论在10多年前就被提出了,但应用非常少;直到2014年,斯特凡·黑尔教授和其他两位科学家一起凭借显微镜获得了诺奖。


“我们整个专业的同学们当时都激动坏了,大家当时都在分享这个好消息,很多毕业的学长学姐还打电话回来。”


邓丽蕴表示,正是诺奖起到了实际性推广的作用。


“以前只能看到细胞,现在连细胞里面的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都能看到。现在我们学校也有一台,我试过一次,非常难忘。”


明天,在上海临港举行的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就要暂告段落了,志愿者们心中多有不舍。


张嘉诚表示,他也有几个问题想问问科学家,“希望明天能找到时间,得到他的一些建议。”



这两天的上海,迎来了这群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这场星光熠熠的大会,为中国、为上海打开了一扇窗,汲取到了来自全球的智慧;更为这群走上科研之路的年轻人提供了最好的平台,有了更近距离接触金字塔尖的机会。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王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