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亿中国人都看过他的画!这位人民艺术家,走了

纵相新闻 纵相新闻 2020-02-12

撰稿 | 记者 卞英豪


或许此前鲜有听说他的大名,但身为中国人的你,一定欣赏过他的作品;


或许你未曾听过他的生平,但作为普通百姓的你,一定会对他肃然起敬;


他的作品价值已然上亿,可他仍然戴着一顶破帽,穿着朴素,甚至“一身土味”,他年少成名,画坛泰斗,誉满一身。然终其一生,始终热爱的是黄土地上的农民。


2019年7月7日,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病逝,享年86岁。泥土香,千秋芳,半缘黄土半缘君。先生“头七”,谨以此文,悼念这位长眠黄土坡的人民艺术家——刘文西。



1

弥留之际仍在作画的人民艺术家

 

“刘老师是带病硬撑着画完这幅画的,之后精疲力竭,连落款的精力都没有了。”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姜怡翔回忆起病逝前的刘文西,不由得泪如雨下。“刘老师早已与绘画融为一体,不能画画,也就没有生命了。


据姜怡翔介绍,刘文西在弥留之际,依然坚持要完成这幅作品。因为,他想以一位普通画家的身份,报名参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此前的十二届,他一次不落。“他从不在意是否入选,是否得奖。只是想给党和人民汇报,他还在工作,他还能画画!

 

这或许是刘文西生前最后的作品,和每一位普通画家一样,他的作品需要经过投稿,评审,展览等多个步骤才能入选。作品已然完成,可在落款时,刘文西却住进了医院,再也没有醒来。

 

刘文西最后的愿望是让文坛巨擘,也是他的“忘年交”贾平凹,完成落款。据华商报报道称,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已经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我向他学习对艺术的真诚,向他学习坚韧不拔的劲头。他是我学习的一面镜子。” 贾平凹说道。



2

画坛文坛,各地百姓,千人送别

 

刘文西走得很安静,也很突然。被他对艺术的执着所感动,被他超脱的风骨所吸引的,也远远不止贾平凹一人。


“延河神魂写革命风骨,黄土气韵铸人民情怀。”7月11日,刘文西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举行,现场数千民众前往送别。


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学者,有稚气未脱的青年才俊,有“黄土高原上的百灵鸟”歌唱家贠恩凤,也有黄土高坡的平凡农民。陕西省委,国家画协,收藏家,爱好者,政界、商家、学者各界齐聚送别老人。

 

 

“人民艺术家画人民,人民爱人民艺术家。”一位从浙江远道而来的艺术爱好者在刘文西追思会上留下了一句话。“他是一座丰碑,是人民的丰碑、艺术的丰碑。一位从成都驱车赶来的市民如是说道。

 

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刘文西早已“桃李满天下”,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中国画院的领军人物,黄土画派的研究者,几乎都是他的弟子或是“忘年之交”。

 

“刘老师70多岁时,照样带着我们爬坡、爬山写生,手中随时拿着纸和笔画速写。当地百姓对他非常熟悉,年轻人叫他刘爷爷,年纪相仿的叫他兄弟,他和人民完全地融为了一体。”


刘文西的弟子,画家张先仁向记者回忆道,“刘老师之所以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影响力,就是因为他扎根人民,兢兢业业,坚持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3

14亿中国人或许都看过他的画!

  

影响力如此深远的刘文西,在社交媒体时代,鲜少见诸报端。他的作品也很少被炒作,他自己更是从来与流量无缘。这般朴实无华的他,缘何让艺术界备加青睐,又深得百姓爱戴?

 

虽然,刘文西先生一生低调,但他的作品,却早已深入14亿中国百姓心中。这个说法有些戏谑,但并不夸张。刘文西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当属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目前市面流通的5元、1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头像,全部出自刘文西之手。

 

1997年,刘文西先生受邀为第五套人民币作画。照着一张只有扑克牌大小的毛主席照片,年过六旬的刘文西反复雕琢了20多个日夜,用放大镜看了又看,用画笔画了又画,最终完成了这一系列“传世之作”。


“大家仔细看会发现,100元人民币的画像和别的不同,这也是我最满意的一幅。”刘文西表示。



刘文西对毛主席的刻画其实得名已久。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当时只有24岁的刘文西的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


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主席面前无拘无束,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老农的絮语,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

 

毛主席看了这幅作品之后,也忍不住夸赞道:“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

 

当时的叶剑英元帅也看到了这幅画。他表示,画作描绘的很像延安时期的毛主席。“叶帅看了后,非常喜欢,我又特意给他复制了一幅!”刘文西回忆道。

 

令人感慨的是,画出最美毛主席像的刘文西,一生却从未见过毛主席。这也成了他毕生的一大遗憾。



除了惟妙惟肖的毛主席,刘文西最为人称道的当属他对黄土高原的那份至爱。

 

在浩瀚而浑厚的黄土高原上,刘文西与陕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陕北人民的特有个性和气质,以及陕北的革命历史和风土人情。由于独道的面貌和风采,继长安画派后,刘文西在中国画坛创造出来独树一帜的黄土画派。

 

刘文西作品《陕北老乡》

 

“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如今,刘文西的黄土画派使得黄土地成为中国人物画中一个永恒的艺术图腾,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画坛。他所提出的“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世界艺术学习,向时代学习”的理念并不会因为巨匠的陨落而消逝。

 

刘文西作品《祖孙四代》

 

4

热爱黄土的他

却是一个地道的南方人

 

扎根于黄土地的刘文西,其实是一个地道的南方人。1933年,刘文西出生于浙江嵊州市长乐镇。

 

若干年后,刘文西回忆起1946年在当地阳山中学读书时的场景。当时,他第一次听到美术老师说到有个画家叫“达芬奇”。彼时的“达芬奇”被译作“达文西”。年轻的刘文西便想:我们都是“文西”,他能成为大画家,我为什么不行呢?

 

1950年,刘文西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学习,1958年毕业后,刘文西来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从未离开。由此,他也与这篇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画人物一定要和人物熟悉。陕北我待的时间最长,我了解这里,也热爱这里。”南方人刘文西与黄土的结缘是美妙的巧合也是一种必然。“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很多很多可以画,两辈子都画不完。但浮光掠影地去画,没用的。要对陕北人非常深入地了解,和他们做朋友,你才能把他们画活。


 

已年届古稀的赵国康老人正是刘文西在这片土地上所交的朋友。据他回忆称,当年刘文西经常参与民间的书画交流,为那些来自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的书画爱好者普及美术知识,指点他们绘画创作。

 

近10多年来,只要身体允许,刘文西几乎年年都要到陕北过大年、写生。每次来陕北,他都能叫得出许多老乡的名字,记得老乡家有几口人。老乡们见了他,更是兴奋地喊:那个在钱上面画毛主席的画家又来了!



5

艺为人民,传神阿堵!


1991年,《人民艺术杂志》中为刘文西记录了一组数据:


三十年来,他到陕北去了四十多次;

三十年来,他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

三十年来,他近十次在延安过春节;

三十年来,他在陕北结交了几百个农民朋友;

三十年来,他画了几千个农民的肖像和上万张速写。


在这篇文章中,新中国美术奠基人之一,已故的中国画研究院原副院长蔡若虹如此评价道这位“晚辈”:“他对农民的热爱已经在思想感情里深深地扎下了根,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理由可说




事实上,此后的刘文也西从来没有停止“深入人民”的脚步,据不完全统计,刘文西先后100多次深入陕北,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沟壑

 

无论他的画作价格如何飞涨,无论他的身份如何变化,刘文西永远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和黄土地上的农民们有说有笑。“我对西北的艰苦生活心存感激,我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是我艺术创作的力量和源泉,也是我生命的依托。”

 

“文西先生终生献身于艺术,献身于西部,献身于人民和土地。他几十年如一日,以满腔的挚爱用艺术竭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文化学者肖云儒将刘文西比作艺术界的一座丰碑。事实上,这座丰碑早已伫立在人民的心中。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世间再无刘文西,而他那高超精湛的画技,他那份对人民真挚热忱的情义,将永远被这片他所深爱的黄土地所铭记。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贾天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