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登月50周年,“太空竞赛”2.0白热化?

纵相新闻 纵相新闻 2020-02-12

撰稿 | 记者 林怡龄


人类登月50周年之际,在太空领域一直不甘示弱的印度,于当地时间15日启动了第二次登月计划。

一阵短暂的小雨过后,位于斯里赫里戈达岛的印度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SDSC)已经重见日光。距离发射还有不到一小时,这个偏远的小岛早已聚满了印度政要和科学家。

数百名记者的“长枪短炮”,对准着发射台。此时,高耸的火箭静静地伫立着,一切准备就绪,静候一声命令。如果顺利的话,这艘装载着印度太空梦想的火箭,将前往月球,让印度“摇身一变”,成为第四个登上月球的国家。

即将升空的火箭伫立在发射台上。(图/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但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印度在随后取消了发射,让围观民众那涌上胸口的热血,瞬间冷却。

事实上,承载着国家民族情怀又兼具多种价值的太空事业,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竞争焦点。除了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印尼、越南和泰国等亦都纷纷将眼光投向太空。

一场始于21世纪初的太空竞赛2.0正在形成,并且愈演愈烈,甚至可能转变为太空军备竞赛。

当地时间15日凌晨2时51分,印度的登月计划“月船2号”按计划将升空,前往人类此前从未探测过的月球南极。此时,印度国内无数的民众都在半夜起身,准备见证历史。

一位在学校里教授太空课程的老师贝拉(Namrata Bera),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全程关注着事情发展。“我们都非常兴奋,这对所有印度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她说道。

而据《纽约时报》报道,发射前一天,所有印度报纸的头版均是六轮机器人月球车的图片,电视广播也用“最伟大的太空探险”等词语,来激发民族自豪感。

印度的儿童们同样兴奋,他们在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祝福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好运。而在学校开设的一些太空课程里,本周着重讨论的全是月球和“月船2号”任务。学生们甚至用简易塑料瓶制作“火箭”,参与到这场“全民狂欢”中。

孩子们在课上制作“火箭”。(图/纽约时报)

发射前约90分钟,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表示他们已完成对火箭的燃料加注。该机构发言人辛格(Vivek Singh)在事后的发言中也表示,当时的天气条件非常有利。此外,装载航天器的火箭是印度的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马克三世(GSLV-Mk III),已成功发射至少两次。

万事俱备,民众屏气凝神。但不久之后,离发射台几英里远的媒体中心,大屏幕突然一片空白。记者们发现,在发射前56分24秒,倒计时停止了。

随后,印度航天局突然宣布因“技术原因”临时取消发射,且没有提及新的登月时间。五名独立消息人士曾向《印度时报》表示,发射推迟是由于低温阶段的泄漏。

 “我很伤心,但我内心深处,我完全相信我们会在这项任务中取得成功。”贝拉说。不只是贝拉,印度民众都在诧异中惋惜。《华盛顿邮报》指出,这次失败的发射对印度的太空雄心是一个打击。

致力于太空军备控制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吴日强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印度此次登月计划虽有科研和技术研究的价值,但政治意义还是高过这两者。“印度的目标是挤进精英俱乐部,这是它一贯的传统。”

对于印度人来说,太空计划是对其国家新兴技术能力的一种展示,受到了全国上下的欢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已将其作为该国大国地位提升的标志。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印度一直专注于低成本的太空发射项目。据悉,此次任务耗资1.41亿美元,远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波罗计划所耗费的250亿美元。但其仍旧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任务。

按计划,“月船2号”的运载火箭本应从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探测器携带的一个着陆器软着陆在月球南极之后,由一个移动探测器在月球表层寻找水的痕迹。

“月船2号” 由一个轨道器、一个名为Vikram的着陆器和一个名为Pragyan的漫游车组成。(图/Shutterstock)

2008年,印度曾发射“月船1号”绕月飞行,并没有在月球表面实现着陆。但在这次飞行任务中,印度首先在月球两极发现了含水分子。

印度此次探月计划因临近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日,不由得让外界浮想联翩。一些人士表示,很难忽视阿波罗登月50周年在其中的协同效应。“但这只是巧合,”辛格表示,“我们迟到了。

事实上,印度太空计划在近几十年扩张迅速,其雄心显而易见。

1962年,印度成立的“印度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INCOSPAR),拉开了该国进军太空的序幕。1963年11月21日,耐克-阿帕奇探空火箭被装入发射台成功发射。尽管该火箭由美国Aerolab公司研发,并非印度国产,但至此之后,印度在太空之路上虽步履蹒跚,但也从未停下脚步。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印度与美国和日本多次合作,虽没有在太空领域创造多项第一,但其已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向月球和火星发射任务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进入火星轨道的国家。

2008年,印度启动了第一次探月任务,确认了月球上有水。而在今年3月份,印度甚至在太空进行了一项颇有争议的试验。当时,这个代号为“女神力量行动”的试验成功发射了反卫星导弹,由此莫迪宣布印度已确立了该国作为全球航天大国的地位。

实际上,印度是继美国、俄罗斯与中国之后,第四个进行反卫星导弹试验成功的国家,这意味着该国同样具备了太空军事能力。

与此同时,印度还在今年将太空预算增加到18亿美元,虽相比美国提供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215亿美元,这个数目并不足挂齿,但亦足以显示印度发展太空事业的决心。目前,印度还计划于2022年发射载人飞船。

然而,执着于进军太空的不仅仅是印度。从迪拜到华盛顿,从东京到莫斯科,各国都在争夺登陆月球和火星。这背后既有民族自豪感的催化剂,亦有不可估量的太空价值。

冷战时期,太空便是一个理想的竞技场。这个不仅能够振奋民族精神,还能够显示科技和军事实力的领域,很快成为美苏两方竞争的又一个焦点。而不断创造第一,便成为了太空竞赛时期不计代价和成本,全力发展空间技术最大的推动力。

随着苏联解体,太空竞赛也因冷战结束而短暂停息。21世纪初,太空竞赛之火重燃,只是新一轮太空竞赛的主角不再是美俄两方,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纷纷参与其中。其中,尤以亚洲的太空竞赛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吴日强看来,印度的核武器发展和登月都是盯着中国前进的。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奇松也曾撰文指出,印度太空事业的明确目标就是要在新一轮太空竞赛中超越中国,而印美太空合作则加剧了亚洲太空竞赛。

文章指出,亚洲其他国家也错误地感到了紧迫感,误以为中国对它们形成了压力,于是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太空事业,希望赶超中国。

目前,诸如伊朗、韩国、印尼、越南和泰国都放话要进军太空。反过来,各国大力发展太空事业又会刺激印度,亚洲太空竞赛仿佛陷入了逻辑闭环。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吴非则认为亚洲的太空竞赛并非因中国而起。他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有可能的话,则是中国的基础设备已经得到提升,其他国家会被中国技术输出。那么这些国家进军太空其实是做一种尝试,如果最终证明不行的话,就面临两个选择:要不就是依靠美国的发射系统,要不就依靠中国的发射系统。

而一直以来在太空领域领跑的美国,也经常表露出其丧失太空领导权的担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载人航天项目主管格斯滕迈尔(Bill Gerstenmaier)就曾表示,“美国深空探测方向多次发生改变,导致在探月上已经落后于中国;如果在探测方向上再次改变,美国必然失去太空优势。”

阿波罗11号任务,人类第一次登月,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向插在月球宁静海的美国国旗致敬。(图/NASA)

2018年3月,美国推出了《国家太空战略》,开始重塑其在太空的领导地位。北约则将于今年年底推出太空战略。当太空逐渐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战场之时,吴非指出,现在的太空竞赛仍处于一种各玩各的初期状态。

然而这场尚处于初期状态的太空竞赛,已经披上了军备竞赛的外衣。

在太空事业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无疑是一匹黑马。今年6月,北约推出的该组织历史上首份框架性太空战略,就具有军事化色彩。但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北约秘书长斯托尔藤贝格曾表示,年底推出的太空战略,并非要使太空军事化。

但北约的“藏锋敛锷”显然是掩耳盗铃。因为北约将在年底的这份太空战略,明确将太空列为与陆海空网并列的战场领域之事,已是众人皆知。

在斯托尔藤贝格的发言中,北约推出太空战略更加像是为了防御而非挑起争端。北约的一位官员也表示,此举将使其能够有效应对俄罗斯等国不断增强的太空军事实力。

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北约这一战略举动还是体现了其将要建立太空军事联盟的强烈意愿。

“太空事业在发展初期便带着军事化,因为其进展基本都是军方在主导。”吴非说道。他认为,在当前美国对外实行战略收缩,影响力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推出太空战略是美国低成本引领北约,加强对其控制的一个毅然选择。

加之相比欧盟,在北约的框架下,成员国可以较为“尽情”地发展国防军事力量,吴非认为北约的太空战略将可以顺利推出。

但北约成员国——法国,早已等不到年底。在法国国庆日(7月14日)阅兵的前一天,总统马克龙正式宣布批准在法国空军内部成立太空司令部,未来这一司令部将发展成为“空天军”。

这是继美国去年6月推出“太空军”计划后,又一个国家推出太空军事战略。马克龙称,之所以把军事重心放在太空,是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安全问题”。

马克龙宣布法国军队将组建太空指挥部。(图/东方IC)

在未来战争中,太空无疑是军事斗争的新高地和战略制衡的新筹码。而依托于太空的信息系统亦是陆海空等作战力量的倍增器。

《当今世界太空战最新发展》一文披露,目前,美军95%的侦察情报、90%的军事通信、100%的导航定位和100%的气象信息均来自太空信息系统;俄军70%的战 略情报和80%的军事通信依赖于太空信息系统 。

与此同时,美、俄、中、印等四大航天国,也掌握了反卫星能力,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已经具备在太空进行军事反制的能力。因此,各航天大国都想抢占太空的想法便不难理解。

对此,吴日强表示了担忧:“各国似乎已经奔着太空军备竞赛的路子在走,但现在依然没有机制可以对此进行约束。”

冷战时期,避免太空军事化是当时的共识之一。1966年,《外层空间条约》(下文简称《条约》)的诞生虽然不是为防止太空军备竞赛而定,但是其仍对限制和防止太空军备竞赛起到一定作用。

《条约》中一条原则明确地写道:不得在绕地球轨道及天体上放置或部署核武器或任何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在随后的日子里,《条约》的漏洞逐渐暴露。

由于《条约》只是对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明确禁止,并没提及是否可以在太空部署常规武器或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导致在太空部署激光武器或常规导弹的声音至今仍不绝于耳。

1980年,美国一位名为丹尼斯·霍普的男子甚至利用《条约》的另一漏洞,公然做起了外太空的生意。他成立公司兜售月球土地,竟靠此赚了1100万美元。

“各国的共识,使得太空在冷战时期成为了避风港,”吴日强说,“但在如今技术进步以及共识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太空军备竞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美国争取2020年成立太空军。(图/东方IC)

目前,大国间互相猜疑的态度,也正在恶化这一局面。

在太空领域遥遥领先的美国一直以来都拒绝谈判禁止太空武器。2005年10月,美国甚至打破此前在联合国这类决议投票中弃权的惯例,成为当时唯一一个在禁止太空武器问题上反对谈判的国家。

2008年,中俄两国共同提议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亦遭到了美国的拒绝。当草案在2014年再次修订时,美国依旧不改立场。

今年3月份,美国《新闻周刊》刊文直指美国政府的虚伪态度,其文章称“美国指责俄罗斯和中国令太空军事化,却拒绝在两国提出的禁止在太空部署武器的联合提议上签字。

“中俄和美国之间实际就是互不信任和互不接受,各搞一套。”吴日强说道。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太空战略,一直将中俄在太空的实力当成对美国太空军事霸权的强劲挑战。因此在美国看来,如若接受中俄的提议,显然会削弱其在太空的领导地位。

对于当前太空军备竞赛局面的看法,吴日强一直较为悲观。在他看来,目前的状况就是各国既参与又互相猜疑。“这些国家想着我自身具备的能力其他国家也有,但谁也无法真正弄清对方的底细,因此会用最坏的假设来指导自己国家的下一步工作。

“目前来说,太空还没有什么有效的军控机制,更别说条约了。”吴日强说。他坦言,太空军备竞赛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来约束,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现实是目前尚无法形成。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陈思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