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新情报头子登场,能拯救偏听到底的特朗普吗?

纵相新闻 纵相新闻 2020-02-12


撰稿 | 记者 林怡龄

8月15日,随着约瑟夫·马奎尔(Joseph Maguire)就任代理美国国家情报总监(DNI),美国情报界成功完成了一次洗牌。

尽管过程中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的约翰·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闹出“婉拒”,临时退缩的风波,而稍显曲折。但美国情报中枢被切换血,已是定局。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白宫便是波折不断。和许多重要职位的官员离职一样,国家情报总监丹•科茨(Dan Coats)在7月底宣布辞职的背后原因,也无外乎与特朗普“合不来”。
投缘则入白宫。共和党众议员拉特克里夫被提名为国家情报总监一事,便是特朗普用人倾向的又一次表现。“在特朗普看来,如果出现空位,最好是安排一个能够对他效忠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说道。
与此同时,此事亦为看重事实和专业化的美国情报界,亮起了红灯:情报政治化倾向似乎正在加剧。《大西洋月刊》则直接指出,“向权力说真话”仍应该是美国情报界遵守的原则。新官马奎尔能改变这一局面吗?
美情报界高层震荡


“我确定丹·科茨是一个好的选择。”2017年,在提名团队成员时说出此话的特朗普,或许没有想到,他和科茨的关系会“成也俄罗斯,败也俄罗斯”。

2019年1月,特朗普与科茨等安全和情报界人士在白宫办公室召开会议。图源:东方IC

彼时,刚刚上任的特朗普正因为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一事,与美国情报机构闹得不可开交。为了安抚那些质疑他为何对俄罗斯“示好”的政客,科茨便成为了国家情报总监这一职位最为合适的人选。
由于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一事上,科茨曾敦促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严惩俄罗斯,而被俄罗斯拉入了制裁的黑名单。因此,选用科茨无疑可以起到攻破传言的效果。
然而,科茨在情报界表现的职业素养,可能是特朗普未曾预料的。
就职后不到两个月,科茨便与特朗普呛了起来。2017年5月12日,科茨向国会发布一份报告,证实俄罗斯高级官员参与影响2016年总统大选。他一直力挺其所领导的情报部门作出的结论,即俄罗斯为介入美国大选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显然,这对于曾对俄罗斯展现出“友好”态度的特朗普而言,情况并不利。随之而来的,便是争议和审查。
2018年7月,特朗普和科茨因俄罗斯,再次激化矛盾。当时,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美俄峰会上,特朗普在只带了口译员,没有其他随员的情况下,跟普京私人会晤了两小时,引发国内极大争议。
然而,科茨并没有选择为特朗普说话,甚至公开表示惊讶,并称:“这很不一般。”
就这样,围绕着俄罗斯问题,两人嫌隙渐生。但科茨的离职原因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俄罗斯。在这两年里,围绕着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情报界经常“打脸”特朗普,在其背后“捅刀”。
科茨曾重申其下属的结论,即伊朗仍遵守伊朗核问题协议。但特朗普的态度却是谴责伊朗并放弃了该协议。朝鲜问题上,尽管特朗普一直对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达成协议,以解决朝鲜核武器问题持乐观态度。但科茨根据情报评估,一再表示朝鲜不太可能放弃核武器。
渐渐地,科茨的声音在白宫被边缘化,最后他选择了辞职离开。追随他而去的,还有国家情报副总监苏•戈登(Sue Gordon)。就在国家情报总监一职空出,并且无人顶替时,特朗普提名了拉特克里夫,只是他没想到,会引来那么多的非议。

7月24日,特别检察官穆勒的众院听证会上,拉特克里夫(左边)坚定地站在特朗普这边。图源:东方IC

“拉特克里夫的确太不理想,资历太浅会让人无法接受。”刁大明说。《大西洋月刊》指出,专业能力对于国家情报总监一职至关重要。因为即便在最好的环境中,国家情报总监仍是华盛顿最艰难的工作之一。
目前,五位前国家情报总监都有丰富的外交或情报工作经验。而这也正是拉特克里夫饱受争议的焦点。现年53岁的他,曾在2004年当选得克萨斯州希斯市市长。2015年开始,他担任美国众议员。
尽管他曾在情报委员会任职,并曾在地方负责领导反恐工作,但与前任相比,能力还是遭到了质疑。“拉特克里夫将是第一个没有重要情报或大使经验的国家情报总监,”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副局长约翰·麦克拉福林在推特上指出。
而参议员查克·舒默表示,拉特克利夫被选中是因为他对总统特朗普表现出盲目的忠诚。与科茨以公正、客观和无党派的方式呈现情报界的结论相比,拉特克里夫无疑是“更听话”的。据路透社报道,在7月24日特别检察官穆勒的众院听证会上,拉特克里夫坚定地支持特朗普。
但很快,忍受不了非议的拉特克里夫选择了主动退出,无奈的特朗普只能选择担任过海军特种部队司令和国家反恐中心领导人,看起来“四平八稳”的马奎尔。
2018年7月25日,马奎尔现身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图源:东方IC
总统与情报界的隐秘往事


《时代》周刊指出,这些迹象表明,特朗普与情报界的关系已经失调。但实际上,这只是总统与情报界纠葛中的最新一集。
自1947年中情局设立以来,美国总统与情报界的关系就一直是“爱恨交织”,既用又防。
一手创立中情局的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在1963年的采访中,曾感到惴惴不安。中情局大量的海外渗透和颠覆性活动,让他感觉中情局违背了其设立的初衷。而在美国国内政治上,中情局涉足最深的当属“水门事件”。
据《纽约时报》披露,中情局很可能在事发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掌握了相关信息。而且事发前,时任总统尼克松对中情局的办事效率、挥霍无度以及在情报研判上的偏颇已经颇有微词。
因此,在“水门事件”上,联手联邦调查局(FBI)等一起调查的中情局在其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一直为美国各界所猜测。
当时,时任中情局局长赫尔姆斯曾有机会答应尼克松,阻挠FBI的调查,但他最终没有选择这么做。不过,在尼克松连任后,赫尔姆斯的局长生涯也就此结束。
2001年,“9·11恐袭事件”成为了美国情报界改革的分水岭。也是在这一年,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冷战结束后,美国情报界人员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编精简。2001年,因为情报机构内部互设壁垒,相互掣肘,致使情报分析出现了巨大纰漏,美国没能成功阻止“9·11恐袭事件”的发生。

2018年9月11日,美国民众纪念9·11恐袭事件。图源:东方IC

为了改革以及应对反恐的需求,美国开始对情报机构作出调整和大扩张。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当时的中情局迁就总统的政治需要,降低情报甄别标准,提供了伊拉克正从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展的“证据”。
但中情局没有想到,这样的“忠诚”,却是在为自己挖坑。随后,爆出的“特工门”和“虐俘门”事件,让时任总统小布什和中情局都被外界诟病。在当时,此事不亚于“水门事件”对尼克松的杀伤力。
一年后,中情局局长特尼特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因为事先没有任何预兆,这个消息着实让美国朝野震惊。但外界普遍认为,中情局无疑成为了总统的“替罪羊”。
2007年,特尼特在其回忆录《风暴中心》中为自己喊冤。他说,时任美国副总统切尼等高官没有经过“认真讨论”就仓促地将美国推向战争。
自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觉得有必要对情报机构作出进一步改革了。2004年,《情报改革和防恐法》的通过,拉开了美国情报机构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的改革帷幕。
当时,为了整合联邦情报部门事务,美国成立了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DNI)。由国家情报总监来统筹协调跨部门情报共享,对美国面临的威胁进行更全面有效的分析,并直接向总统报告工作。
ODNI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由DNI控制的国家情报计划(NIP)每年的预算都约为500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庞大的情报系统每小时就要花掉600万美元,每分钟10万美元。
特朗普偏听到底?


但这一职位,并没有改善总统与情报界的关系。
到了特朗普时期,总统与情报机构的矛盾愈发明显了。在就职总统后不久,特朗普就在推特上怒骂情报局,到后来,对其提供的情报也近乎不闻不问。
2017年就职典礼的次日,特朗普便驱车赶往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的中情局总部,毕恭毕敬地“拜码头”。“这是我就任后官方行程的第一站……没有人比我对情报机构、对中情局感觉更强烈。”他激动地说。
随后,特朗普顶住重重压力,将与自己“投缘”的蓬佩奥送上了中情局局长的宝座。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则因一直在暗中调查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的内幕,并掌握了一些关键信息,而被就地免职。

2018年,中情局局长蓬佩奥被特朗普任命为国务卿。图源:东方IC

自特朗普入主白宫后,美国国家情报机构也开始根据特朗普的“口味”,越来越多地关注他最爱听的话题——经济和贸易。
尽管情报机构根据总统的需求和利益调整简报的内容和需求是正常的。但无论情报机构怎么调整,特朗普却总是满不在乎。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政治》报道,白宫一些高级官员指出,特朗普只是零星地关注他的每日简报,且经常忽视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分析。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放弃听取“总统每日简报”的惯例。“我是一个聪明人。我不需要每天被告知同样的事情。如果事情发生变化了,再来告诉我吧。”他说。
特朗普任总统后不久,情报官员原先每天的汇报工作被其减少到了每周两次。而据《华盛顿邮报》2018年的报道,特朗普甚至已经放弃了阅读简报。他希望对方口头讲述给他听。而这些高级机密,他有时也选择交给国务卿和国防部长来替他了解。

特朗普正在聆听其国家安全队伍关于叙利亚的军事简报。图源:美联社

在情报界收获赞誉的科茨时常因被边缘化而感到无奈。事实上,作为全美情报头子的国家情报总监,工作并不好做。以至于前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就曾拒绝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提名,选择了留在中情局而非晋升。
如今,科茨更是因为与特朗普意见不一而离开。“对于那些敢说真话的人来说,这个职位更不好做。”复旦大学美国问题教授沈丁立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说道。
在他看来,特朗普用人有两个标准,一是忠诚,二是专业。但忠诚是首选,无论能力高低,只要不听话就不用。资历尚浅却忠诚的拉特克里夫被提名便是例子。
“实事求是是美国情报界最后的良心。”沈丁立说。但在奉行“向权力说真话”的情报界,这种趋势显然充满危险。
工作期间,科茨带领下的情报界总是恪守“向权力说真话”这一原则。他们坚持陈述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而不是以总统想要的方式去呈现。
但显然,拉特克里夫能否做到这一点,就让情报界质疑。此前,他曾试图丰富自己的简历,声称自己参加过反恐调查并将恐怖分子关进了监狱,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存在。

7月24日,拉特克里夫在众院听证会上对特别检察官穆勒提问。图源:东方IC
沈丁立表示,由于特朗普商人出身,政治圈的朋友相对较少。这导致他有时难以找到既忠诚又专业的人选。
现在,特朗普的身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忠诚者所包围,而在情报界看来,拉特克里夫一旦就任成功,只会迫使情报界只提供总统想要的信息,进而影响其外交决策。
“情报是外交政策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前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如此说道。但在刁大明看来,从2004年设立国家情报总监一职起,情报界就已经开始政治化。“特朗普以忠诚度为先来选择情报机关的领导者,确实是强化了政治化倾向。”他说。
目前,在拉特克里夫“主动”退出后,军人出身,资历深厚的马奎尔已经走马上任。他曾表示,在涉及到情报报告时,他会向同事和上级展示真相。而据《国会山报》报道,那些认识马奎尔的人表示,他有能力确保事情顺利进行,不会像一些评论家所担心的那样忠诚。
虽然马奎尔的任命是临时的,但他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一周内连失一二把手的情报界,并让情报界留有“向权力说真话”的希望。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马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