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爱旧书到藏书120吨,这位“书贩子”坚持了18年

纵相新闻 纵相新闻 2020-02-12


编者按:


他或许从未站在聚光灯下,但他有自己的光与热。 甘于平凡,不甘于平庸,在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凡的坚持。


他或许没有彪炳的成绩,但他的闪光点也能成为他人的榜样,或许是坚持不懈的汗水,或许是与人为善的古道热肠,又或只是单纯的正能量。


他,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优秀的普通人”!


爱国情,奋斗者。东方网·纵相新闻每周一推出《优秀的普通人》专栏。记录那些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让我们遇见一个最好的他。

稿 | 记者 陈浩洲


胡同身上有种文化人的味道,他带着眼镜,语速缓慢,面相温和,讲起自己的故事滔滔不绝。这位网络旧书界元老所创办的“布衣书局”,如今已有18年历史,在小众图书领域小有名气

 

近日,在北京东三环外一处不起眼的楼里,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见到了布衣书局创办人胡同,这个270平米的地方,是他和布衣书局最新的根据地。

 

胡同在布衣书局门口(摄于2009年)

 

1

每个爱书的人都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


胡同本名胡彬,胡同是他画画时起的笔名。1988年他开始学美术,1992年考上临沂师专,毕业后回到中学母校当了三年美术老师。


1997年,23岁的他从老家山东临沂来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学习结束后留在了北京,这一待就是20多年。


胡同在书堆里(摄于2001年)

 

布衣书店2002年初发源于天涯论坛的闲闲书话板块,胡同当时是论坛里的积极分子,“每个爱书的人,可能都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他告诉记者,开书店也是出自一个机缘,如果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今天的布衣书局。

 

如今上网买书的人,不少人都知道孔夫子旧书网,但很少有人知道,胡同曾是孔夫子旧书网的股东。


“我在孔夫子网开了第一个店,网店注册号码是第2号,1号是试用的,在网络旧书界,我是最早的一批人。”谈起往事,胡同滔滔不绝。


布衣书局的标志:一个人拉着一平板车的书

 

后来,胡同卖掉孔夫子旧书网的股份,与朋友合办了网络书店“布衣书局”。


在他看来,孔夫子旧书网是一个平台而不是书店,“我就想开个‘小卖部’,而不是开批发市场。“每个书店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价值观,每个书店的老板都有自己的选择,对于我喜欢的作者,我可以给他更好的推荐。

 

2004年4月,实体书店“布衣书局”在东单新开路胡同落地,那里原来是国民党将领张治中的旧宅,是个铺着木地板的二层小楼。


然而好景不长,落地仅仅两年的布衣书局遭遇了经营危机,合作人纷纷撤资,最终胡同独自把店盘了下来并经营至今。


2

曾为报纸写专栏,以“书贩子”自嘲


十多年前,胡同曾受邀在《法制晚报》写个人专栏,“贩书日志”的专栏里,“书贩子”自嘲。这份报纸已经停刊,但在天涯社区和豆瓣,仍能寻到他当年文章的踪迹。

 

“工作把我绑架了很多年,凡是需要投入时间的活儿我都干不了。每天晚上下班后步行20分钟回家路上,他会打开手机软件听会儿音频,换换脑子作为调剂。

 

胡同在书店里(摄于2005年)

 

书店的工作非常忙碌,也占据了他绝大多数时间,原来我还有假期,现在每天干到晚上11点,也没有周末。


胡同的儿子在老家上学,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父子俩难得见面,谈起儿子,作为父亲的他有点愧疚。


“以前我偶尔还写点文章,现在完全没有时间。”胡同告诉记者,最近两个月他没时间读书,也没心情写文章,“写东西需要好心情”。

 

布衣书局已持续经营18年,现在有12名员工。这些年到底搬过多少次家,胡同没有做过统计,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两只手数不过来。


胡同在淘书路上

 

如果财富榜单按照藏书量来排,胡同绝对是一个超级富豪。


2017年12月,他将布衣书局的积书从北京郊区迁往河北廊坊,用卡车拉了41车,总重量超过120吨,这些书被存放在他租下的480平米的大仓库里。

 

后来他在论坛中这样写道,“这次的搬迁让我深刻体会到‘库存即罪恶’的理论,一个不合理的库存总量会成为压垮一个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2018年必然是我们的去库存之年……”


然而现实让人哭笑不得——这批短期内无法变现的积存,如今有越积越多的趋势。


3

从服务学生到服务藏书爱好者

 

由于卖旧书是微利模式,现金流短缺就会“卡脖子”。胡同告诉记者,书店每个月毛利润最少要达到20万才能维持经营,有时他甚至不得不使用借钱软件来周转资金,而这些欠债至今还没有还完。

 

虽然有经济压力,但胡同仍乐此不疲,他说“我不是一个一想到钱就两眼放光的人。”

 

胡同在看书(摄于2004年)

 

旧书主要是从旧书市场和个人卖家处淘来的,分拣和信息录入的时间成本很高,怎样保证不亏本?


胡同告诉记者,尽快把手头的书卖出去,实现资金回笼,这是布衣书局的模式,而支撑这个模式的就是独特的售书形式“一元拍”。


具体来说,用户在布衣书局网站注册账号后,可以一元的底价参与竞拍,参与竞拍全凭信用,无需押金。

 

在书店的经营上,胡同有点佛系,他的网站不搞网络推广。他告诉记者,“我们有多个微信账号,每个账号都有上千好友,另外有4个微信群,这样就和成千上万的用户建立了联系。”

 

布衣书局的招牌

 

时代在发展,布衣书局也需要转型。“虽然现在电子书很发达,人们的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但旧书可以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求。”在胡同的主导下,布衣书局从以前的服务学生,转变为现在的服务藏书爱好者。

 

“以前太理想化,当时还有很多宏伟蓝图,例如我们要成为行业的标杆,这些现在也不想了,就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胡同告诉记者,旧书是布衣书局的主业,而新书是业务增长点。

 

“这18年是什么一直支撑着你?”面对提问,胡同沉思片刻,冒出几个字,“情怀吧!

 

4

打理出版界老人的旧书十多年

 

在旧书行当里浸淫了近20年,胡同少不了和大人物打交道。例如,布衣书局的牌匾题字,就是他托人从著名文物鉴定家王世襄先生处求得的。

 

十多年前经朋友介绍,胡同还认识了出版界老人、著名出版家王仿子,这位老先生每年会把很多旧书交给他来处理。


布衣书局一角 图/陈浩洲摄

 

胡同去王老家中的次数很多,“都是他整理好后喊我们过去,主要是处理比较占空间的杂志,他们比较爱惜字纸,希望这些书有个好的妥当的去处。”去淘书的时候,大家还会聊上几句。

 

胡同 图/陈浩洲摄

 

而在员工看来,胡同完全不像个商人,很多事情他都和员工一起干,大家也喊他胡老师。


胡智睿是胡同以前的客户,后来成为了布衣书局的一员。在他眼里,胡同不同于普通的职业创业者,他早已把书店融进了自己的生活。

 

在胡智睿看来,胡同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要求员工把书包得四方平整,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还要有点文化调性,“顾客收到包裹时是开心的,要让他们拆开包裹看到书的包装时更开心。



记者的话

忙是胡同的常态,他就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由于手头的事务繁多,当天下午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被数次打断。

 

坚守在旧书行当的胡同,有着山东大汉的爽朗,也有着知识分子的朴实,唯独感受不到商人的气息。创业这么久有时还需要借钱度日,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胡同的经营能力,好在他挺过了这漫长的18个年头。

 

虽然社交平台和电子书的兴起,极大冲击了纸质图书的市场,但从胡同身上,我看到了坚守者的身影,也感受到了平凡人的力量。


谁是优秀的普通人?


我们为何要找“优秀的普通人”?


按照人群的正态分布,普通人才是一个社会中的“绝对主力”。普通人优秀不优秀,可能是观察社会文不文明,衡量人民幸不幸福的重要指标。


优秀的普通人,他不为大众所知,但知道他的人,都喜欢他,甚至以他为“身边的榜样”,“追赶的小目标”,“最想成为的那个人”。


70年来,新中国就是靠着千千万万“优秀的普通人”,才走到了今天的新时代。


谁是优秀的普通人?


他可以是奋斗一线的人民警察,也可以是退居幕后的退休教师,他可以是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也可以是为家庭默默付出的家庭主妇。


只要符合“爱国、自信、靠谱、平实、努力”,你就是我们寻找的“优秀的普通人”。


如果你有这样的人选,或者你就是这样的人,欢迎将简单的人物介绍,以及联系方式,发送至:


zongxiangnews@qq.com


说不定,下一个东方网·纵相新闻报道的优秀普通人就是——你。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贾天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