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锄头“刨”出来一个博物馆

纵相新闻 纵相新闻 2020-02-12
编者按


习近平同志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载着中国智慧,凝结着中国精神的文物、遗产、文字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根基。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强大主体。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东方网·纵相新闻连续刊出三篇建国后珍贵文物的发现与守护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为那些平凡人做的不平凡事打call!
昨天,我们推出了国宝发现者·兵马俑篇今天是第二篇:国宝发现者·宋瓷博物馆


撰稿 | 记者 宋祖礼 汪鹏翀



历数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考古发现,许多都是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巧合。在四川遂宁,坐落着国内唯一一座宋瓷主题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的众多展品中,有一件重宝,在网络上有“瓷器三大国宝之一”的美誉。而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座博物馆中的藏品,只是几个农户在地里挥舞锄头干活时,一个不经意间“刨”出来的。


 (四川宋瓷博物馆外景,汪鹏翀摄)


一锄头“穿越”750多年


“重大的考古发现,很多都只是因为很简单的巧合。


如今已是遂宁市文物保护所副所长的庄文彬,是当年最先赶到事发现场的文物工作者。当时,他还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回忆当初发现国宝的过程,庄文彬的叙述很简练,他说:“他们在挖坑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文物,报告给我们,我们到现场,发现了文物,我们采取了措施,组织了队伍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如此简单的事实似乎与一座大型主题博物馆的兴建不相匹配,然而正如庄文彬所说,很多时候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只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巧合。


据博物馆资料记载,1991年9月18日,四川省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几个农民在地里干活时,无意间刨到了几件器物。虽然无法确认这些东西价值几何,但他们本能地感觉到,地里刨出的东西或许能卖点钱。


“金鱼村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因为随着这几位农民的挖掘,越来越多的器物显露出来,这其中有瓶瓶罐罐,也有铜器。当年的口述资料显示,消息经过相关村民、金鱼村村委和当地派出所等多个渠道,陆续传到了市文物局。


当日晚间,文物局工作人员陆续赶到了现场。当看到在泥土间若隐若现的青白釉连环杯具,庄文彬和同事意识到,这里将有可能出现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他们很快向上级文物部门作了汇报,并着手开始抢救性挖掘。


正式的发掘开始了,金鱼村也“炸”了,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更多的瓷器开始呈现在大家眼前,而“挖宝”的消息也像长了翅膀,传遍金鱼村的各个角落。人们纷纷从四边八方赶来,将当初的这块小菜地,围了个结结实实。

 

(挖掘现场图片,博物馆资料影像截图)


在宋瓷博物馆,我们找到了当初的现场挖掘纪实影像资料。视频中,考古工作者在一米深的考古现场埋头清理渗水凝结在器物上的泥土,而工作现场的圈子之外,里三层外三层地站着围观的村民。后赶到的群众因为挤不到前方,甚至爬到了近处的建筑上。


 (挖掘现场图片,博物馆资料影像截图)


为了满足一众围观者的好奇心,也为了让大家尽快散去,现场工作者不时将清理出的器物举过头顶,让大家一饱眼福。然而,这一做法似乎收效甚微,围观者的眼睛始终盯着位于人群正中心的挖掘现场。

 

(挖掘现场图片,博物馆资料影像截图)


此时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一米见方的窖藏。在工作人员刨除了周边的泥土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中间摞了好几层的器物。


(挖掘现场图片,博物馆资料影像截图)


尽管当年的录像资料画质并不精细,但肉眼也可以看出,这批窖藏中有大量的瓷器。它们被依据大小、种类,密密匝匝地堆放在一起。器物之间的填土,因为年久日深的渗水,多已板结,密不透风地粘附在器物表层,形成了最天然的保护屏障。


根据事后的资料,我们知道,这份泥土与瓷器的难解难分的“情结”,已在地下酝酿了750多年。


一国宝见证南宋“绝技”


金鱼村这处埋得并不深的窖藏,挖掘工作进行了两天。经过最终清理,坑内共出土器物1005件,其中瓷器985件,包括景德镇影青瓷600件,浙江龙泉窑青瓷342件,另外还有广元窑、定窑、耀州窑瓷器共43件。


仅从数量来说,这样的文物发掘已足以突破一般人的想象。庄文彬在接受纵相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这批窖藏,首先数量特别大,第二品质特别高,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第三很多仿古造型非常精美,具体来说就是仿商周青铜器,器型大,烧制难度高,从这三点来说,它代表了当时南方民窑最高的烧制水平。


如我们所知,这批窖藏支撑起了后来的宋瓷博物馆,这是国内唯一一座以宋瓷为特色的主题博物馆。因而也有网友戏言,这是“一锄头刨出来的博物馆”。

 

(挖掘现场图片,博物馆资料影像截图)


在今天的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这批曾被泥土掩盖七个多世纪的文物。在博物馆的灯光映照下,它们经过长年累月中褪去了的“火气”,宛如重生,再度焕发出美轮美奂的光泽。


而在这些为数众多的器物中,还有一件重中之重的国宝,它被放置在展厅最为显眼的位置,独占一方宽阔的展台。这就是在网络上有“瓷器三大国宝之一”美誉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

 

(挖掘现场图片,博物馆资料影像截图)


据博物馆群众工作部主任贺粟介绍,这件瓷器在当初发掘中所处的位置,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价值。


她说:这件荷叶盖罐出土时就埋在整个窖藏最底层最中央的位置,这是一个最受重视的位置——即便其他的瓷器都被损坏,也不会惊扰到它。


这件荷叶盖罐,腹围最大长达93厘米,高31.3厘米,由罐体和罐盖两部分组成。罐体浑圆端庄,呈圆球状。罐盖卷曲呈荷叶起伏状,在中心位置有一粒盖纽,整体来看,就宛如是一片池塘中随风浮动的荷叶,器物名称也得之于此。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汪鹏翀摄)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件瓷器的釉色,据贺粟介绍,这件瓷器满施以当时浙江龙泉窑最上等的梅子青釉。


“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青釉是宋朝龙泉窑的代表作品,而梅子青釉,更是当时青釉瓷器的巅峰之作。据了解,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这件青釉荷叶盖罐,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珍品。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汪鹏翀摄)


除此之外,这件盖罐的出土,更是打破了学界一直以来的陈见。


据了解,在这件器物出土前见世的文物中,同样形状的瓷器,只见于元代之后,因而学界此前一致认为,荷叶盖罐是元朝的产物。可以说,这件盖罐的问世,改写了中国瓷器的一段历史,也改变了所有人对南宋时期南方民窑烧造工艺的理解。


一隐秘蕴含家国夙愿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朝诗人盛赞青瓷的诗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瓷器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内含文化之盛,外承经济之重。


令人疑惑的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名窑少有产自四川,何以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后,出现了全国唯一一座宋瓷博物馆?如此大批量的瓷器集中于一地,只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吗?

 

(金鱼村窖藏发掘地已被规划为开发区,汪鹏翀摄)


历史是由卷帙浩繁的史籍记载的故事,这些故事,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来印证。在川地发掘出的一个个窖藏,就是四川在唐宋时期经济之繁盛的实证。这里的“窖藏”与白酒无关,而是指古人为逃避灾荒、战乱,将贵重物品埋于地下的收藏方法。


自秦汉以来,四川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唐宋时期更有“扬一益二”(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的说法,足证社会之富足、经济文化之繁盛。然而,继之而来的蒙元战乱,毁灭了这一大好局面。在逃避战乱的过程中,窖藏成为人们保护自身财物的唯一选择。


一般的窖藏,由于财务贵重,多会收纳于器物之中。而金鱼村出土的这批窖藏,完全采取了裸埋的方式,直接将金贵的瓷器埋在了泥土中,这意味着它的主人是在极为仓促的情况下将所有的瓷器埋于地下。

 

(四川宋瓷博物馆中的瓷器,汪鹏翀摄)


据考证,宋朝时期,遂宁县金鱼村曾经是府衙所在地,这为富庶人家的落户创造了条件。


公元1236年,蒙古族骑兵深入到四川腹地,1242年,破了遂宁府,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统治。


其间,大户人家纷纷外逃,而在战乱与长期的蒙元统治之后,埋下窖藏的主人想再找回自己的财物,已难上加难。于是,便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窖藏。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汪鹏翀摄)


金鱼村窖藏的发现与发掘,对后来的文物工作者而言,可谓是一环套一环的惊喜,而其最大的惊喜,也在发掘的最后才揭开封印。


在发掘工程的最后,工作人员想搬动位于最下层的荷叶盖罐时,发现其重量非同一般,打开才发现,罐中还整齐地叠放着整整九十九只一模一样的青白瓷小碟子。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藏着的青白釉菊瓣碟,汪鹏翀摄)


这批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青白釉菊瓣碟,造型精致,施以满釉,本身即是青白瓷中的精品。而更令人好奇的则是这恰好九十九只的数字,据了解,荷叶盖罐中的空间本可容纳更多的碟子,而匆匆埋藏器物的主人却宁愿闲置下了剩余的空间。


这是为什么?


岁月的流逝让主人的踪迹无可考证,其原本的想法自然也就成了历史之谜。后世的专家猜测,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长久之意,所谓“九九归一”,也就是希望长治久安。


藏下,当然是为了取回,从目的来说,窖藏本身即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愿景。动乱之中,埋藏财物的焦急与辛酸可以想见,而在其间,对早日实现家国安宁的愿景也尤为令人动容。


“如冰似玉荷叶罐,九九归一寓和平。2006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正式批准遂宁市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宋瓷博物馆”,金鱼村窖藏便安稳地保存在了这里。


今年十月一日,在建国七十周年大庆之际,宋瓷博物馆的新馆也将正式对外开放。


多年之后的今天,当初挖出宝贝的农民已经故去,发现窖藏的村落也已在城市规划中成为工业园区,唯有这批国宝,将承载着遂宁“遂之安宁”的美好寓意,传之后世,绵延不绝。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卞英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