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年国庆 | 她与苏联摄影队同登天安门观开国大典,却不知这一幕70年后被启封

纵相新闻 纵相新闻 2020-02-11
编者按


3天后,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

过去69年,15次盛大阅兵。他们在天安门广场的不同位置,为国之大典默默奉献。

今起,东方网·纵相新闻连推3篇《那年国庆》系列报道,从天安门城楼到长安街,在70周年大庆到来前,他们的讲述,拼接起了一段段并不完全为人所知的国庆记忆。


撰稿 | 记者 单珊 汪鹏翀


1949年10月1日,北京,秋风萧瑟。吴堉特地换上笔挺的卡其色长风衣,黑色礼帽配手套。出席重要活动时,她还习惯喷少许香水。

 

当天下午,开国大典如期而至。当时年仅23岁的吴堉陪同苏联摄影队,几乎同时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吴堉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她内心的兴奋无以言表。

 

15时整,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吴堉感觉到,毛主席讲话的声音似乎有些变调,听起来颇为激动。


左为吴堉 图片来自上海外事编辑部

 

站在苏联录音师旁注视前方庆典活动的吴堉并不知道,这一瞬间被当时的苏联摄影师抓拍,成为近期在俄罗斯网站上解密并公布的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彩色照片之一。


 

“70年后第一次见到自己在开国大典上的彩色照片,我真的荣幸之至。”吴堉说。

 

天安门城楼上共有四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比较低,吴堉和苏联摄影师就站在那里,第二个台阶站着国家的领导人们。

 

“在开国大典这种场合,工作人员都万分谨慎。虽然毛主席就在自己的正后方,但我并没有回头看。”去年,她在接受纵相新闻采访时,回忆那段经历时坦言,“他那天的声音,有些变调,和平时不一样。

 

吴堉是一位俄语翻译。在天安门城楼上,她为苏联头号王牌──空军元帅阔日杜布做讲解。


前排穿军装者为阔日杜布 图片来自上海外事编辑部


直至年逾90,吴堉都清楚记得阔日杜布的赫赫战功:他是二战中诞生的巨星,参加空战120次,击落敌机62架,位居苏军、以及整个反法西斯盟军空战“射手榜”榜首,曾连获3枚“苏联英雄”金质奖章,在整个苏联历史上,获此殊荣的也不过两人。

 

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已经让吴堉与有荣焉,而她没想到的是,当年自己陪同的苏联摄影队所拍珍贵影像,也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临近而启封。


斯大林去世后封存,

珍贵彩色画面首次面世



近期,一部名为《中国的重生》纪录片在“俄罗斯1频道”和“俄罗斯24频道”同步播出,那些让人熟悉且珍贵的黑白记忆变成了彩色画面,配上中国风的音乐旋律,关于中国崛起与重生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俄罗斯24频道截图
 
其实,片中所用的影像素材并非全新,只是“先前从未公诸于世”。这些素材由18位苏联最杰出的纪录片大师在70年前实地拍摄而成。
 
1949年,苏联派出了18位纪录片摄影师前往百废待兴的中国,在忙于完成既定任务即拍摄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之余,还留下了其他大量的珍贵画面。


上为黑白资料图,下为彩色纪录片截图 图片来自海外网


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风貌,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人们的衣着和饮食,街头商贩和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以及家中陈设等,而这批资料的备注名便是《苏联摄影师眼中的中国》。


《中国的重生》截图
 
在数月时间里,他们将中国的巨变定格在一盘盘胶片之上。1949-1950年的这段中国历史,使用了彩色胶片,堪称史无前例。
 
这些影像资料在纪录片档案库里沉睡了半个多世纪,所幸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历史频道总编辑、纪录片导演杰尼索夫从浩如烟海的胶片中发现了它们,并决意向人们展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在70年前曾经遭遇哪些困难,有着怎样的市井生活?
 
杰尼索夫介绍,这部纪录片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中俄建交70周年而制作的,既是致敬苏联纪录片大师的作品,也是献给俄罗斯观众、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其制作时间接近一年半。
 
影像中还包括北京欢迎苏联驻华大使尼古拉·罗申赴任的场面。走在他身旁的正是苏联的传奇外交官谢尔盖·齐赫文斯基,后者向莫斯科发去密电,得到了承认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紧急电文,并于10月2日将电文转交给了中国领导层。
 
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也成为首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中国的重生》截图
 
“斯大林去世后,这些影像资料便被专门保存起来。”杰尼索夫介绍:“我在俄罗斯国立电影照片资料档案馆查找不同年代拍摄于中国的相关素材,突然发现了这批彩色影像资料,大约有200盘,底片都已褪色。我决定潜心研究它们,最后从中找到了大量从未播放过的珍贵镜头。”
 
据杰尼索夫介绍,在找到的大量胶片中,好几盘拍摄的都是开国大典的场面,或许观众对这些胶片的黑白版都已非常熟悉,但还有一些观众从未见过的画面,包括毛泽东与党内同事、战友交流,还有他宣告新中国成立的讲话。
 
“这是相当令人震撼的,我在35年电视工作中,从未看到这些。这些画面独一无二,且质量上乘”。
 
据悉,这些素材也提供给中方重新使用,制作成纪录片《彩色新中国》。10月1日晚,东方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央视纪录频道将在黄金时段播出该纪录片。


旁观中国,

俄专家惊叹70年发展奇迹



对于这部纪录片,俄罗斯资深档案专家、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研究员维克多·贝里亚科夫感触颇深。他对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表示:“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接近彼此。


上为黑白资料图,下为彩色纪录片截图 图片来自海外网


有着近30年档案工作经历的他,曾为俄罗斯及西方影视公司发掘诸多罕见的素材和文件,他本身也是俄罗斯知名的纪录片导演。

 

实际上,贝里亚科夫在数年前就已注意到,俄罗斯的档案馆中藏有珍贵而罕见的中国建国初期画面。他介绍,苏联以彩色画面记录新中国成立以及当时中国人民生活,即使是对于俄罗斯观众来说,都是“难以置信”的。

 

贝里亚科夫说,当年,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友好支持下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为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如今,在70年后,这部影片表达了俄罗斯与中国彼此真正的友好情谊。“在一起,我们将取得新的了不起成就。”

 

《俄罗斯报》也为此发布长篇《中国腾飞》报道,并邀请俄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教研室主任马斯洛夫点评。


《俄罗斯报》网站截图

 

马斯洛夫指出,这部纪录片特殊之处在于,它出自苏联人之手,属于旁观者视角,因而会令观众产生震惊感。

 

“我们有机会目睹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的独家画面。包括毛泽东在内,他们看上去都非常普通。但在他们朴素的外表背后,是对国家疾苦、对民族发展方向的最深刻洞悉。”

 

纪录片中还包含了对北京及其他若干城市的直升机航拍镜头,战后的疮痍触目惊心。


上为黑白资料图,下为彩色纪录片截图 图片来自海外网

 

马斯洛夫感慨,对比今日北京、上海等地的繁华,说明中国并未受到旧有体制的束缚,裹足不前,而是阔步拥抱未来,从一个落后且受制于人的国家,蜕变为全球发展的领军者。“或许,只有在目睹了当年的画面之后,我们才能最真切地理解中国在这70年间创造的奇迹。”

 

1953-1960年间曾任《真理报》驻华特派记者的欧福钦则表示:“中国人的强大之处在于,他们一直善待并珍视本国的历史,他们擅长寻找新的增长点并抓住机会。跟随时代变迁脚步,但又从不忘却、践踏过往的历史,这是中国人所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品质。”

记者手记:


去年做进博会专题时,我因一瓶香奈儿五号香水结识吴堉老师。闲谈聊起吴老师年轻时的事迹,鲐背之年的她依然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采访过程中,吴堉老师还会夹杂几句标准而优雅的俄语。原来,这家有三代上外人:吴堉老师的母亲、阿姨是上外创校期间第一批元老,本身也是上外老师,儿子也自上外毕业,我作为上外校友,而且都是学的俄语,感到格外亲切。


前段时间想再深入了解吴堉老师青年时的事迹,却惊闻吴老已于今年6月过世,不禁悲之憾之。幸运的是,后来辗转从上海外事编辑部获得吴堉老师的生平资料,读罢大时代赋予人的阅历与担当,感慨万千。


最近,俄罗斯纪录片《中国的重生》在中国媒体刷了屏,我瞬间记起,当年吴老师不就是陪着苏联摄影队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的开国大典吗?在与吴老师家人确认后,我更加确信,这部纪录片也有吴老师当年的一份倾情投入。


这是俄罗斯发自苏联的国庆厚礼,也是吴老师为俄语后辈们树立的标杆。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钟书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