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穷困的永和变了乾坤

纵相新闻 纵相新闻 2020-02-12

编者按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发起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多年来,无数中华儿女响应号召,走进贫困地区,帮助贫困人民,战胜贫困挑战。谱写了一曲扶贫帮困的华美乐章。

五湖四海的干部群众,通过贯彻精准扶贫战略,在实战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提炼出有效的模式,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2019年10月,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之际,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深入全国三地,推出《脱贫攻坚·跨越蜀道》专题,探寻扶贫攻坚中那些动人的故事与你分享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展现的中国智慧,也为即将到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奏响序曲。
昨天,我们推出了云南勐海的脱贫攻坚故事,今天是第二篇,山西永和。


撰稿 | 记者 宋祖礼 汪鹏翀


永和扶贫语录

老百姓有没有劲头,和顶层设计有很大关系。书记县长都天天在村里跑,你还能没底气?


做事业,要实实在在,有些历史欠账,一时解决不了,就先干起来再说。


脱贫的成果必须要可持续,不能今天把帽子摘了,来年他又返贫。


土地贫瘠不是最难的,精神贫瘠才是最难的。山间没有路,国家可以给钱修,人没有了精气神,给钱也扶不起。



永和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 东方网·纵相新闻 制图

在离山西太原武宿机场320公里之外,临汾境内,坐落着一座名叫永和的小县城。

7年前,这里全县只有一个红绿灯,县委门口的主街道都不成路,坑坑洼洼的窄路两边全是蛛网般错乱纵横的电线。那一年,这里全县财政总收入6000来万,不如一个中型企业的年收入,将将超过了十年前第一个“双11”时的全国销售总额。

7年后,这个县城想给全国人民一个惊喜,这个排进山西“前十”的深度贫困县、这个曾经79个行政村中有78个贫困村的小县城,要提前一年,摘掉“贫困”这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帽子。
 
2019年,永和人有许多话要和这个世界说说。

视频:永和人的脱贫之路

1

行路难:想要改变举步维艰

 
永和的穷,是从脚下的土地开始的。
 
这里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这里集合了山地、河流、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
 
与此同时,这里还属于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十年九灾,水土流失严重
 
这样的地貌,适合登高望远,却难于挺身发展。“出门就爬坡,山高石头多。”由于交通闭塞,多年来,这里可供维持生计的手段,局限于种养殖业。

然而与此同时,全县35万亩耕地,70%是25度以上的坡地。在这样的地方,贫穷几乎已成惯例,发展始终是难题。
 
这块土地的难,让所有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印象深刻,刘书祥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19年前的冬天,刘书祥在山间放牛时,因为雪后路滑摔下了深沟,导致腰椎受伤,下肢瘫痪。
 
山里人的生业不外乎放牛、放羊、种地,但刘书祥早早在32岁时就失去了起码的“从业”条件。他也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也应该就此结束了。然而,瘫痪在床两年之后,作为三个女儿的父亲,刘书祥觉得自己必须另谋生计。
 
刘书祥接受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采访。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爬出病榻,爬上破摩托车,从收废品开始,从每天空烧油不挣钱,到收药材、收农副产品,到能够养家糊口,刘书祥记忆中的永和,比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更令人心碎。
 
“那时候的路,全是泥土路,一下雨就打滑,经常在半山坡上,上不去,下不来。
 
因为下肢不便,每次独自外出收货,刘书祥都要做好一天不下三轮车的准备。对于常人来说很容易的上下车,对于他而言却难如登天。因而,常人看来泥泞难走的山路,对他而言,有时几同绝境。
 
“以前没手机,车陷了,就只能在路上等着,天再冷你都只能等着,有一次我在山沟里坐了三四个小时,大冬天。
 
因为没法下车,当遇到车轮陷入泥坑的情况,刘书祥就只能在山路上干等,等到偶尔有人路过,帮他推一把。帮过他的一个人跟他开玩笑说,再往前倒个几年,他这样在路上,要被山间的野狼吃掉。
 
刘书祥的三轮车,由于身有残疾,他只能靠上肢力量上下车。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像我们这样的人,想做成一件事情,要付出比别人十倍还多的努力。
 
刘书祥的话,恰如在说曾经的永和,在距今不到十年前,道路不通、网络不通,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和外面的很多地方相比,永和就像是一个下肢瘫痪的人,想求生存、想要脱贫,就得挣命。
 
多年风霜锤炼出了刘书祥乐达坚强的生活态度。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刘书祥夫妻和外孙女。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2

修歧路:最难何止于铺路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这似乎已成不易之论。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出门迈不开腿,发展处处掣肘。然而,对于数年如一日工作于扶贫一线的工作者而言,经济上的补助、道路硬件的完善,是一道“必考题”,却不是一道“压轴题”。
 
“修条路有多难,国家帮助给钱,有了钱,工程一开工,转眼就修好了。难的是改变人的思想,不改变思想,有时候越给钱越坏事,本来就有‘等、靠、要’的想法,你再给钱,只会助长他的懒惰。
 
从2013年元月9日开始,加天山任职永和县县委书记,即将满7年的永和任上,他没有一天不与扶贫打交道。永和太穷,永和太难,这是他来到这里时,最常听到的话。
 

谈起永和县的脱贫与发展,县委书记加天山有着说不完的话。 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贫穷偏远落后已经成了永和的代名词干部群众也没有自信心,的确太难了。
 
加天山也是土生土长的临汾人,他出生于离永和一百多公里的乡宁县。常年扎根家乡的工作经历,加重了他的山西口音,也让他对自己治下的乡土更加情结深厚、了然于胸。
 
根植于土地的贫困让老百姓抬不起头,想成事也就更加苦更加难。加天山说:“我来的时候就觉得首先得解决老百姓包括干部没有自信心的问题,大一点说就是精神贫困的问题。要扶志、要精神扶贫,但是这个事想做到很难,嘴皮子说没用。
 
想让人有精气神,就得让人看到生活的奔头,想让永和人抬起头,先得改变永和的对外形象。事实上,永和并非如以往固有观念中那般“一无是处”,恰恰相反,丰富的地貌、从未遭受工业破坏的原生态坏境,一直以来,都是永和未被发掘出的财富。
 
黄河流经永和有七道湾。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香飘四溢的野生槐花林、北纬36度的黄金水果种植带、黄河滩涂上的肥沃枣树林,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在城市人眼中,可谓处处是宝。
 
“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莫过乾坤湾”,蜿蜒曲折的黄河,流经永和境内,形成了七道湾,这七道湾因其雄奇壮丽、人文历史丰富,被统称为乾坤湾。


乾坤湾中最有名的“神仙湾”。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不同季节的乾坤湾,永和县委宣传部供图。
 
永和还是当年红军东征的重要历史地标,毛泽东主席曾在此居住、战斗,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著名诗作《沁园春·雪》便创作于这个时期。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有这些最厚实的文化基底,何愁发酵不出最有力的地方文化!

在加天山及其他县委领导带动下,永和开始勠力挖掘自身的文化元素,做报纸、办杂志、建线上宣传平台,请文化名人为本地制作诗词、谱写歌曲、写传记。加天山告诉纵相新闻记者,如今,永和已经有至少20首原创音乐歌曲,甚至其中还有加天山本人的作品。
 
与此同时,铺桥修路、依山造景,乾坤湾观景台如今也已初具规模。种种努力之下,省内省外的媒体开始关注永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派驻永和县索驼村的第一书记徐宏在接受纵相记者采访时提到,中央电视台即将来到这里做长期拍摄。
 
加天山不无骄傲地说:“这些‘不要钱’的宣传来了,永和的对外形象就提升起来了,永和人的自信心就有了,过去自卑,不敢说自己是永和人,现在出去很光荣,我是永和人,我们有乾坤湾,人有了精气神,有了底气,这是你发展的基础。
 
永和一户贫困户的家,房顶是已在永和“全覆盖”的太阳能电池板,靠光伏项目每户贫困户每年能领到三四千元。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3

破长风:脱贫之后更要致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道路通了,农副产品才有了走出去的可能,网络通了,经济作物才有了扩大市场的空间,而文脉通了,永和人才有了力争上游的勇气和信心。

永和风光。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永和人为历史写歌,为老百姓写歌,还给槐花写歌、给红枣写歌。在县政府的推动下,永和有了槐花节、苹果节、红枣节,这些节日,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而其背后,更有着重要的产业发展价值。
 
加天山以永和18万亩野生槐花林举例说,过去大家就知道吃个槐花,但是现在永和的槐花有了名气,就可以把文化活动向产业延伸。

他说:我们把槐花做成产品,槐花饼、槐花茶,这就形成了产业,把这些东西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又扩大了永和的影响力、又推销了农副产品、又能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
 
对于永和这片错过了现代化浪潮的“荒漠”来说,生态旅游已成最宝贵的未来发展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和的生态有多好,采访中,这里的“苹果大王”、华龙果业公司总经理李永红这样给我们举例:
 
“我们申请有机转化认证的专家,我带他到果园转了一圈,专家说,你们这里不需要搞啥隔离区,就把农药化肥控制一下就行,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你这里连个车都没有,哪有污染?
 
永和的生态环境从未遭到破坏。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李永红的苹果,从个体种植,到集体合作社,再到形成重要的龙头企业,不能不说是个人努力、组织造就之功,但也绝对要仰仗自然环境之力。
 
李永红告诉我们,位于黄金种植带的永和苹果,只要果农愿意花精力细心维护,就必然可以培育出高质量的苹果,而“高质量的果子,从来都不愁销量”
 
李永红的苹果品牌叫“大美乾坤”,他告诉我们,从他这里出去的苹果,以后会直接打上“永和苹果”的标签,他要让永和的苹果走向全国。

在政府扶持之下,这个原本东拼西凑借钱承包果园的退伍军人,如今开始计划向全县果农配送农资,为永和的四万多亩苹果园,配送技术、配送资本,同时配套销售渠道,用企业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李永红公司里的苹果正在装箱。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如同加天山所说,脱贫摘帽不是一日之功,更不能一曝十寒,永和县要提前一年——在今年年底前摘掉贫困的帽子,就更要稳固脱贫成果,做强产业。“绝不能帽子摘了,项目停了,又返贫。

4

迎未来:道路漫漫何所依

 
在永和采访的几天里,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便是县委干部们的忙碌。以县委书记加天山为首,早晨六七点开始便各自进村,晚上接洽商谈县中事务到十二点乃至凌晨几成常态。县委里的车往来不息,村里的大事小事,事事皆有现场调停。
 
在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馆长张步军口中,脱贫攻坚宛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随着“摘帽”日期的临近,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县委领导们压力都非常大。
 
“现在大家主要的精力都在一线,他们坐办公室的时间很少,基本上都在村里。”张步军说,“老百姓有没有劲头,和顶层设计有很大关系。书记县长都天天在村里跑,你还能没底气?

加天山的县委办公室一角。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如今,永和的脱贫已是一线之隔,但永和人的创业故事还要继续下去。脱贫一直是一项艰巨的时代任务,但对于每一个永和人而言,走上致富、小康之路,才是未来的生活方向。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们的拼搏之路,可能会比脱贫更为漫长。
 
永和县委宣传部部长白永明告诉记者,永和的历史欠账太多,硬件容易补,“软件”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补回来的。“永和太缺人才了,我们需要年轻人,需要有才能的人,到这里来支援建设。
 
永和县常住人口65000多人,由于长年贫困,年轻人多出外务工,受制于山沟沟的不少青年人,走出家门时常会说出“再也不要回来”的狠话。如今,县里的条件在改善,但建设人才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配备完全的,在我们走访中,“苹果大王”的办公室缺少办公人手、“电商先进企业”中话务人员都要自己培养,更别谈村集体产业建设中缺少劳动力的问题。
 
永和县索驼村的贫困户合作养牛棚。东方网·纵相新闻 图
 
好在,随着产业的稳固,经济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永和这片建设的热土。围绕天然气搞开发,已在去年为县里创造了2个亿的财政收入,预计投资18个亿的乾坤湾旅游项目也即将上马,在采访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几句话就是“实实在在做点事”、“先干起来再说”,在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后,受制于“山坡坡”的永和人,一步一步地从山坡攀上生活的高地。
 
2019年注定成为所有永和人无法忘怀的一年。县委书记加天山曾为永和写过一首歌,歌名叫《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如今这首歌对于永和人而言已是耳熟能详。对他们来说,美好的日子的确才刚刚开始。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辑:卞英豪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