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2018061期】佳作欣赏: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

BA 学术无界 2019-06-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

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卡萨布兰卡》

       小编有个小习惯,看到喜欢的文字时,都会天马行空的想象下,会不会和我所学专业知识有联系呢?看到这句出自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文字时,我就在想,每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是由于其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导致其外在表现差异。但是这种影响过程要如何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呢?直到小编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才算是有所明白。

       这篇文章面向中国城市发展转型需求,对行为学派的理论与方法论进行凝练和提升,提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为指导行为学派研究方向和中国城市规划理论构建奠定基础。

一、引言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在反思实证主义地理学过分简化空间问题、忽视人的作用的浪潮中,强调个体和微观过程的行为学派应运而生,为理解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在时空间上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随着行为学派的不断成熟,行为主义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等理论与方法论不断完善与融合,并通过与结构化理论、GIS 技术、行为模拟技术、叙事分析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与社会学、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学科的交叉。但如何对这些方法论进行凝练、整合和提升,构建解释地理空间与人类行为互动关系的一般理论,是行为学派的当代使命。

       因此,本文首先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指导三方面对空间—行为互动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进而从基于空间和基于人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空间—行为互动的研究范式进行论证;提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为下一步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完善奠定基础,明确中国城市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提炼与比较的未来研究方向。

二、理论基础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基础包括作为认识论的社会—空间理论,作为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以及作为实践指导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学方法(图1)。

2.1 认识论基础

       伴随人文地理学的“社会转向”和社会学的“空间转向”,社会空间问题及其相关理论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探讨社会与空间之间联系的社会—空间理论受到关注。其中,新城市社会学中的社会—空间辩证法、社会—空间互动理论、结构化理论等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基础。

       社会—空间辩证法讨论社会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是新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社会空间辩证法认为社会与空间并非不同的两个事物,也不是一方包括、反映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人们在创造和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以各种方式制约”。

       行为空间是社会空间的一部分,强调从个体行为的视角透视社会空间,新城市社会学中的社会空间辩证法与社会—空间理论提供了理解空间—行为互动关系的认识论基础,其对社会与空间辩证统一关系的阐释有助于理解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2.2 方法论基础

       行为主义地理学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引入地理学,试图了解人们的思想、感观对其环境的认知及空间行为决策的形成和行动后果,重视个人态度、认知、偏好等主观能动方面,强调“空间认知—空间偏好—空间行为”的研究范式。同时,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焦点逐渐从“例外行为”转向“日常行为”,无意识的、非探索性的、反复性的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首要任务。

       时间地理学源于瑞典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对计量革命时期区域科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他将时间和空间在微观个体层面上相结合,通过时空路径、时空棱柱、制约等概念及符号系统构建了时间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从人本主义思想和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

       近年来,时间地理学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与方法、与GIS 及移动技术的不断结合,在潜在活动空间与时空可达性测度、虚拟行为、联合行为、行为的地方秩序嵌套、情感与地理叙事分析、不确定地理背景问题等方面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环境与健康研究、社会公平研究、交通出行行为研究、城市时空规划等方面拓展了新的应用领域。

2.3 实践指导基础

       城市规划与管理学以及以人为本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居民活动与生活质量的关注与经验指导,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提供了实践指导基础。

       综上,社会—空间理论作为哲学层面的认识论指导着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方法的应用,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同时也是社会—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活动分析法试图整合主观偏好和客观制约,而活动分析法面向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应用也促进了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革新。

三、理论构建基本设想

       本文借鉴相关社会理论,以时间地理学、行为主义地理学、活动分析法等行为学派经典理论与方法论为核心,构成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基础;将基于空间与基于人的研究范式相结合,系统展开空间对行为的作用以及行为对空间的作用两方面的研究,构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并尝试提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设想(图2)

3.1 理论构建

       空间—行为互动的理论构建包括空间对行为的作用以及行为对空间的作用两方面研究,以及对二者整合、提升将其凝练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在空间对行为的作用方面,侧重考虑空间的制约,通过人的行为空间透视空间的合理性;在行为对空间的作用方面,侧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公共管理与规划部门的作用。

3.2 研究范式

       对于行为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存在着基于空间和基于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空间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与传统,空间位置提供了一种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理解途径,将在其他学科视角下相互独立的现象整合起来。就像托布勒在在地理学第一定律中描述的,所有的事物都相互关联,然而它们的关系随相互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疏远。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地理学开始了对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正面关注。行为主义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等关注微观个体的理论与方法,为地理学提供了基于人的视角与方法论。

3.3 理论验证

       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实证研究,验证空间尺度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多样性与共性、验证时间尺度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阶段性与动态性、验证人群的空间与行为互动模式的特殊性。其中,空间尺度包含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之间的比较、城市内部不同社区之间的比较;时间尺度包含对居民日常活动模式的总体特征的变化研究及对特定样本的五年追踪;行为尺度包含整日活动模式、通勤行为、购物行为、休闲行为等;不同类型人群包括中产阶级、低收入群体、老年人、女性和少数民族居民等。

结论与讨论

       未来在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指导下,中国城市的时空间行为研究可以围绕如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索:① 研究内容上,关注从时空间行为透视社会公平、社会网络与社会变迁等社会空间维度的问题,拓展时空间行为与健康地理、出行行为与环境污染暴露ICT 使用与行为制约等前沿议题的研究;② 研究数据上,将手机、浮动车、公交IC 卡、社交网络等城市空间“大数据”与活动日志、GPS等个人行为“小数据”相互补充与整合,为时空间行为研究提供覆盖多个地理尺度、高时空精度及属性丰富的数据基础;③ 研究尺度上,在时间方面结合长期行为与日常活动,分析日常生活方式的长期变化过程,挖掘社会变迁与生命历程对日常行为模式的累积影响;同时在空间方面拓展传统的城市内部空间尺度,进行中国与西方国家时空间行为的比较研究,通过不同发展阶段及制度、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案例的相互补充,凝练一般化的时空间行为模式及空间—行为互动规律。

       科研人员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入研门深似海,从此娱乐是路人。研友们日益憔悴,人比黄花瘦,脱发掉发严重,道不尽研路艰辛,但小编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研路漫漫,各位研友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哦!

向上滑动,送你一组小彩蛋!

每天的科研生活使得各位研友们日益憔悴,人比黄花瘦啊!

拍脑门也写不出来论文的时候,我也很委屈,还要我怎样?


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后,就会发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啦!!

资源仅供学术交流使用,严禁商用!

如有侵权,联系小编微信:

18211719372

原文作者:柴彦威,谭一洺,申悦,关美宝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2017,36(10)

推文期数:2018061

责任编辑:张晶飞,骆丹云,李飞,刘亮

推文审核:张天舒,孙嘉欣

素材审核:胡森林

总审核:学术无界顾问团

下期预告:ENVI实用技巧分享(一)

往期回顾:

【学术讲座总结】第11期:ArcGIS中的投影处理

【原创】科研初体验:我的“国创”之旅

佳作欣赏:美国贸易战历史回顾:多次挑起事端,擅长多维打击

学术无界|大讲堂成员简介 

点击底部广告,支持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