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工实务|神奇的隐喻-隐喻技术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

聆听同工的心声 邂逅社工 2018-10-31

邂逅社工

聆听同工的心声

台湾的邱丽娃老师年轻时被邀请到研究所讲课,她说去了才发现学校里都是一幢一幢的研究大楼,周围都是冰冷的机器。那时的她,感觉自己就像是小兔子到了钢铁森林,紧张莫名。于是她开始用隐喻故事为自己打气:

小兔子进入了钢铁森林,非常紧张害怕。小兔子于是摸摸它的口袋, 摸到了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是从森林带来的。小兔子把叶子拿起来揉一揉,闻到叶子的味道,那是来自森林的气息。它从那片叶子里,感觉到了自己和森林的连接。森林气息给了小兔子力量,它终于安心下来。

这是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个隐喻故事,透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隐喻的神奇疗愈作用。以后每每当我紧张害怕时,我也会想象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小兔子,透过“叶子”(有时我想象它散发着神奇的金色的光)这个生动又适切的隐喻,重新与森林建立连接,获得来自森林的安静的力量。

什么是隐喻


隐喻(metaphor)一词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传递”,即将真实的事物用影射、模拟的方式传达出来,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隐喻就是在两个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这种相似,首先是外形感官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内心感受层面上的相似。比如故事中的小兔子与老师分享同样的紧张情绪,比如我们常说的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隐喻因为贴近生活经验, 透过图像式的思维,能直达人的潜意识, 让人产生领悟的效果。有人说隐喻的使用类似于个案咨询技术中的阐释(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因为隐喻和阐释都能够让服务对象用新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产生新的领悟。目前隐喻被广泛运用在叙事、萨提亚、精神分裂的个案的治疗当中,因为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接受隐喻,所以也较多应用在儿童青少年个案中。

隐喻的作用之一:创造一个安全的距离来谈论与接触自己,降低防御


隐喻具备模糊与贴近的特性, 因为模糊,服务对象可以不那么刀光剑影地碰触自己的痛处,而是有了一个安全的距离来谈论与接触自己, 因此隐喻疗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有效降低服务对象的阻抗。因为贴近, 透过隐喻抒发了情绪,或者因为靠近自己而有了新的觉察与体会。

在个案跟进中,我也常常遇到通过隐喻降低案主防御的案例。小花(化名)18 岁,因社交恐惧辍学在家,对他人咳嗽特别敏感,听到他人咳嗽立即失控甚至打人,后社工建议她到医院治疗,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休学在家逾半年。初次与社工面谈时,小花十分拘谨和防御,全程没有眼神交流,常常陷入沉默。社工感受到她的多种情绪在内心挣扎,但无法表达。

社工于是运用隐喻:“我感觉你心里有很多情绪,就好像是个漏斗, 有很多东西,放进去,但是没出来。也许当别人咳嗽的时候,可以让你把情绪发出来?”案主十分认同这个隐喻,终于开始诉说:“我很痛苦, 但是讲不出来。我家里的情况特别不好,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我不敢去上学,前后左右都有人,很害怕, 但又必须去……”

隐喻的作用之二:透过隐喻来觉察自己的行为、情绪或想法


不仅社工会运用隐喻,案主也会运用隐喻。有学者认为服务对象不经意地表达出来的隐喻非常有价值,而且这样的隐喻是进入服务对象主观现象世界的重要管道;当隐喻是由服务对象自行产生时,我们可以单纯地透过隐喻来贴近与了解服务对象的状态,也可以帮助服务对象透过自己的隐喻来觉察行为、情绪或想法。

在经过几次个案面谈后,小花开始向社工敞开心扉:“ 我感觉我现在已经没有感情了,我现在不会伤心了,父母现在怎么样我也不会伤心。我就像个关了电源的机器人, 这样我会觉得安全些。我很讨厌妈妈……”当听到“关了电源的机器人” 这个隐喻时,我了解到她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她在透过隐喻诉说的同时,也增强了对自己不断压抑自己情绪的觉察。

有人说隐喻是一把钥匙,打开郁结的心房;促使聆听者碰触到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得以有宣泄的时机。隐喻又仿佛是一扇窗,让彼此的心也得以打开;仿佛是温柔的手, 触碰到被遗忘的孤寂角落,让心变柔软,而有了被疼惜的机会。

邱丽娃老师还讲过另一个隐喻故事:欧洲的迪斯尼乐园,当他们开始搭建时,他们只是先把建筑建好, 却不铺路,然后让观光客进来。观光客走呀走呀,渐渐地就走出了路。然后他们把路修缮一下,就变成了固定的路。我也喜欢这个隐喻故事,因为它与社工的助人工作相呼应。

成为一个创造社会价值的公益人社群平台

小编微信:xiehou_sg

分享|参与|创新|专注

邂逅社工

聆听同工的心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