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工在做活动时更应该关注什么?

98TH 邂逅社工 2018-10-31


出品|邂逅社工

作者|卢尔杰(香港社工督导)

来源|乐仁乐助(ID:lezhuwx)

关键词|自处、互动、关注


编者按

记得以前有一个前辈说他有次开会时,有人说反正现在很多组织都会为居民举办活动、兴趣班之类的东西,社工就应该让他们做这些,之后去做点更专业的事。但其实虽然大家都在做活动,社工或社会服务在活动中看重的与其他组织不一样。

1.流程顺利还是人际互动

一般做活动,负责人最关心的通常是参加者的安全和整体流程是否顺利,而社工做活动除了要关注以上两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个参加者在活动中的自处和与人的交流。


如果社工的目标是扩阔及深化服务对象的社交网络,那他就会留意活动中谁与谁有交谈、他们在活动前是否认识。


有没有参加者在活动前是点头之交,活动后交换了联络方法,在之后的环节中会否一起到场或活动后会一起再做别的事。


要知道这些,一方面要靠同工的观察,另一方面可以约参加者在活动后做一次聚焦小组,了解他们在小组后的改变。如果想简单点,也可以在活动末段或最后一节安排一个分享小组所得的环节。

2.参加者在活动中真实的表现自我

与案主做辅导时,他们透过语言告诉社工他们的性格、他们对人的态度和处事的方法。


有时候这一层面的了解比不上在活动中观察参加者与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自己,在实际情况之中他与人相处或冲突的反应,比如说他在游戏之中会否很在乎输嬴或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他是与每一个参加者都展现沟通的兴趣,还是只想与社工或某一些参加者接触,这些都是我们去了解一个服务使用者的宝贵线索。


这一层面的了解可以回到辅导之中与服务使用者再讨论,由于小组是社工与服务使用者一同经历的,讨论就不再只基于服务对象一方面的陈述。


如果希望回到活动的情景之中让服务对象改善社交能力、可以在活动当中做出安排,让服务使用者互相合作或相处,社工可以在活动前以简单的讲解,说明一些社交技巧和态度,之后让参加者在贴近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如郊游、聚餐)实习。


社工临场观察,如果与某些服务对象事前有协议,可以在活动中合适的向他们作出提示,让他知道他惯常的与人交往模式又出现,这样他就有机会选择作出改变。

3.多思考,活动在社工介入的用处还有很多

以上举的是活动众多介入用途中的其中一些例子,主要是在人际社交网络方面的,不同形式的活动还可以有不同的功能。


比如说举办一个比赛可以让服务对象透过观众的掌声得到鼓励,如果社工在比赛前为服务使用者提供训练、一同定期练习,可以有效深化合作关系和对对方的了解。


如果安排参加的人在活动前的练习互相协助、互相支持,那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个人成长都会有效果。


重点是社工要在计划时把细节想清楚,之后在每个阶段都要评估预期的效果是否有出现,有需要就做出调整。


如果有机会就把之前做过的活动为不同的服务对象再做一次或两三次,这样就可以累积经验,把相关的工作做得更好,而且在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体会和启发。

结束语

小组、活动、工作坊是社工介入里其中三种重要的介入手法,如果能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出发,配合个人工作(如辅导)互相使用,会达到更好的介入效果,也更能体现社工介入的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