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督导答疑:儿童、青少年社工如何维持活动中的秩序

第156次精选 邂逅社工 2018-10-31


推荐|邂逅社工

解答|张 伟(深圳社工中级督导)

机构|深圳市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china_socialwork)

关键词|控场、技巧


社工问

我是一名青少年社工,在学校开展工作一年了,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很高,但活动中的互动和体验式游戏比较多,学生们参与进来时经常会出现“现场失控”的情况,如热情过于高涨而社工难以喊“停”,不遵守规则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为了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我不得不大声呵斥,但实际上没什么用,自己又觉得这样不太好,我该怎么办?


督导答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不是“听”大人说,而是亲自去“试”。例如,小时候父母告诉你“不要玩火,火很危险”, 但你在看到蜡烛的火焰时还是会忍不住把手伸过去, 直到你感受到了火焰的高温和灼烧感,才会赶快把手缩回来,这时你的脑海中会留下“火很热,会烧坏我, 不能碰”的意识。以此类推,当我们告知儿童或青少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时,他们也会有这种下意识去“尝试”的反应,这时就需要社工严格按照“规则”的内容进行“赏罚”,才能让规则更有说服力。那如何应对青少年活动中的“现场失控”情况呢?


首先,在活动前制订规则和契约。这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一定要和孩子们一起制订,以保证这个契约是孩子们所认可的;二是契约或规则的内容不宜太多,也不宜太长。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容易记忆的规则更方便他们在后面的活动中加以重复和遵守。例如,社工可以说:“当我把手指放在唇边时,你们要怎么样?”学生答:“保持安静。”社工继续问:“几秒钟之内呢?”学生答:“3 秒吧。”


其次,在活动中严格遵守规则和契约。儿童、青少年会不断试探规则的“底线”,以判断其行为是否被允许。所以,一旦社工对某些规则不在意或没有彻底执行,他们就会产生“这个规则不遵守也没什么关系”的想法,那么社工再想用规则来约束活动秩序就比较困难了。例如,当社工第一次把手指放在嘴边时,学生花了10 秒才安静下来,这时社工可以说“大家好像没有在3 秒之内做到,我们再来一次”,然后再尝试一次,以便巩固大家对于该规则的认知,慢慢形成习惯。


最后,适当的安静和沉默比大声呵斥更有效。当场面确实比较乱时,社工可以停止当下的讲授或活动, 沉默几秒钟,这时学生会慢慢发现“不太对劲”,相互提醒着安静下来,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社工身上。

相关阅读

邂逅社工-督导线上答疑互助平台上线啦

实务方面有什么疑问,在右下角写留言告诉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