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第170次精选 邂逅社工 2018-10-31


出品|邂逅社工

作者|小金(邂逅社工专栏作者)

关键词|价值观、生命教育


笔者两年前在少宝街的一间学校接触过这样的一个个个案:有一位六岁的孩子,父母离异,孩子判给了母亲,母亲经常不在本市工作,由奶奶照顾着。有一次,他要下操场玩,老师不让,他就在二楼的走廊上站着说,“我不活了,我活着没意思,我要从这跳下去!”班主任立刻把他抱住,批评教育了孩子并把他转介给社工。在和这个孩子建立关系之后,有一次我就问这个孩子:“你知道死意味着什么吗?”一开始他沉默不语,我告诉他:“人死了,就吃不着好吃的,闻不到味儿,听不着音乐,画不了画了。”正好那时他奶奶病危,我说“奶奶有病了,你知道吗?奶奶死了你就再也看不见她了”。这时他哭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说 “我不活了”之类的话了。


在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并不真正懂得死亡的意义、死亡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人死之后对他和他家里人意味着什么。在这个孩子的眼里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诉求用死亡这种方式是最管用的。但是我们想想,如若他真的将死亡付诸实践,让生命之花过早的陨落,这将是怎样的一场悲哀,他以赴死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是否就值得他所想达到的愿望呢?这提醒我们,孩子的生命教育不能轻视,首先要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认识生命的神圣性和可贵,同时也要教育孩子理解生命所承载的厚重的责任和使命,不能以生命开玩笑,轻言赴死,要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发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而幼儿介绍生命教育课程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少宝街的一间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两年半的时间,在刚开始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时候,常常有人会质疑我,太早让幼儿接触生命教育,会对孩子有消极的影响。甚至有家长对于生死教育有逃避的现象出现。其实幼儿在四五岁便开始对死亡产生好奇的心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死亡。例如宠物、亲人、小伙伴的去死等。成人此时如果不给于正确的指导,反而会让幼儿通过电视、电影、报刊、童话故事乃至神鬼故事等途径获得一些对死亡的不当认识,由于无法获知真相,容易受到夸大、不实、神秘信息的影响,从而对死亡产生错误或片面的认知。那些不当的死亡观念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这样子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很大的。


当然笔者所在的团队在幼儿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的时候,主要是发展性、预防性的工作。例如在幼儿护蛋计划中,社工把鸡蛋给到小朋友,赋予鸡蛋生命,并让他们精心打扮这个鸡蛋,在睡觉、上洗手间的时间段保护着鸡蛋,从而培养孩子保护小生命的责任感; 在幼儿自身情绪的管理上,社工链接社区机器人的资源,通过机器人喜怒哀乐的情绪让幼儿判断各种情绪,并通过《幸福歌》树立幼儿正向的心理健康;在“我从哪里来”问题上,社工通过绘本《妈妈的大肚子》与幼儿进行分享,并通过体验游戏,用书包背在胸前,让幼儿体验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


在幼儿身上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的需要。总所皆知,意识在婴儿 2 岁以后逐渐形成,其发展要经过三个时期: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3-4 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初期,5岁是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转折点,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幼儿自我评价转变期为 3-4 岁,5 岁的儿童已能进行自我评价,幼儿的主要特点是从他评到自评,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笼统的评价到细致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客观的评价。幼儿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在 4-5 岁,5-6 岁已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增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生命教育是注重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教育。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人一生的卫星定位导航仪,有了它,这个孩子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方向,找到方向他就有生存能力。这就相当于在沙漠里,或戈壁滩上,有一个GPS,能正确使用,你就知道往哪儿去,就能活下来;但你没有这个GPS,或者定位定错了,你就会走错方向,甚至死亡。所以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孩子学习各项技能,更重要。


作者相关文章

一个悲惨而相当真实的故事—认知行为取向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运用

如何分析和界定社区问题?

认知治疗在个案辅导中的干货分享

希望我们推送哪类文章,在右下角写留言告诉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