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实习反思

房子琪 邂逅社工 2020-08-19

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普通学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三年以来,对于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有一些浅显认知和感受,和同仁们分享一下。才疏学浅,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与社会工作的故事

依稀记得大一刚开学上专业课老师都会做一个简单的小调查,问同学们为什么会选择社会工作这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同学们的回答不尽相同,其中占大部分的同学都无奈地表达自已是被调剂的。而对于我来说,可以很自豪的告诉大家,自己是在认真了解这个专业以后才选择的。那时候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是“助人自助、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等,感觉这个专业可高大上了,会像“活雷锋”一样地帮助他人。

那时候的我拥有着满腔的热血,怀着满腹理想主义找寻各种外出做志愿服务的机会。大一课少,基本把济南山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机构或者项目点都去了一个遍,即使没有志愿者补贴也依然乐此不彼,因为就是很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想在实践中更深入的了解它,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

那时候的我,是自由、执着、天真的。回想起来,其实那时的志愿服务活动没有什么专业可言,只是去做一些志愿者做的工作比如四点半课堂为青少年辅导功课、在青少年户外拓展活动中保护其安全、去社区进行简单的入户探访、到敬老院陪老人聊聊天、作为科技馆博物馆的志愿者协助引导游客等等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感到很有意义,内心无比的满足。

二、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

可是随着对专业知识深入学习以及对这个专业的深入理解,你会发现你的理想主义会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理想很圆满,现实很骨感”是真的。当我发现现实主义就要打碎我理想主义的美好的梦的时候,我拒绝、我无奈、我失望……社会工作难道不应该帮助有需要的、有问题、有困难的人吗,为什么像在济南这样的大城市,会有那么多社会工作者在为一些并没有需要的人或者我们社会工作者主观上认为他们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呢?然而有的地方、有的人群明明有迫切需要、有困难,社会工作者却并没有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链接资源的作用帮助他们或者说甚至没有社会工作者呢?难道社会工作的工作目标主要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堂上争论过很多次,有的同学认为有些有困难问题的人群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精神需求等,即使物质条件满足,但是内心仍然空虚,那么这就不属于锦上添花了。个人认为言之有理,毕竟一个人的表达需要到达他所认为的安全环境才可以的,又或许他的真正的需求不想被他人知晓。那么问题来了,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该如何定义呢?你如何知道你的服务对案主来说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呢?其实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需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又或许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是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那比如出现上述情况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呢?是要通过调查方式等方法引导表面看上去没有需要的人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吗?还是依据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做出服务方案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社会工作在实务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

三、服务对象服务的需求问题

以九月份刚结束的实习,带新生适应性小组为例,在此仅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新生适应性小组每年都开,但是每年新生对其评价有好也有坏。今年我带的小组是2018级社会工作二班全体新生,去年带的小组是2017级社会工作二班全体新生。经过两年带小组的经验后,你会发现两届的学生特点会有些不同,那么就要不断地根据变化而改变小组计划书和方案设计。对于自己经验来说,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个人认为新生适应性小组活动最重要的是新生的需求问题。活动结束后我在反思到底这个新生适应性小组是否是新生的需要,又或者比如新生是否有关于对人际交往、专业和学校认知的需求呢,还是我们主观臆想新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需求?

虽然说是要从新生的需求出发,但是本质上是强制性的,每个人都要参加。也就是说这个小组是面向全体的,当然其中不乏有个别同学不喜欢这种适应大学生活的形式,那么这可如何是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为某些同学好心做了坏事儿,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要是发现某些个体不喜欢这种形式,难道要把他们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再考虑别的方法吗?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让新生填写问卷,通过问卷评估,想参加的报名,不想参加的安排其他的活动呢?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问卷中根本体现不了活动是如何开展的,那么他们如何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呢?又或者有一个说不参加,其他人都不参加,那么最后没几个参加,还有意义吗?所以这个问题很棘手!在查找大量资料以后,我发现其中一篇文献通过课堂招募、校园招募、网络招募、班级招募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招生,开展了一期人数较少且成效显著的新生适应性小组。

相比本人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班级每个成员都强制性参加的这种新生适应性小组的开展方式,这些创新性的招募方式一方面增强了新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招募过程中通过访谈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新生的需求,能较好的完成项目的目标。

四、需求,到底是服务对象的需求还是社会工作者所以然的需求

另外在和2018级新生助理班主任了解新生情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就想先入为主认为00后各种毛病各种问题一样。就像每一级师哥师姐看待新生们都会觉得一级比一级有个性一样。在潜意识里,我会把18级的新生定义为00后,那么根据00后那些个性方面的特点会认为他们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SMART原则的应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但是真正用的时候,即在设计小组计划书的时候经常会将理论知识置之度外。

在助班的抱怨下,我们发现了新生们在性格上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对师哥师姐们的态度、不懂事、不礼貌、娇生惯养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设计小组计划书的时候,先入为主地从自己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从小组活动中设计一些活动试图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例如新生刚来学校可能会对学校有些不熟悉,那么我们就设计了其中一期的小组活动主题——认识校园。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我们把每个活动都绞尽脑汁地和主题相互照应,但是最后小组效果还是不好。

又例如我们创新活动形式,将2018级社会工作两个班合在一起,开展一期的户外拓展小组,原本计划特别好。但是实践起来控场问题、主带声音问题、活动强度问题等各种问题不断涌现,效果还是不好。另外就是专业性问题,如何让新生们感受到在游戏中学到、感受到东西,而不是让他们感觉小组活动只是玩游戏而已。

如果我真的存在,是因为你需要我这句话是我在《摆渡人》上看到的一句话,颇有感触。拿过来应用于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尊重案主需求层面,竟然有些不谋而合:一个人的存在是因为他人的需求,这是如此深刻的奉献才会让一个人对另一个如此地真挚。我想理想中社会工作者就是这样的吧,那种不顾一切地为他人考虑、拥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与热血。希望现实的社会工作者会这样,一切从案主或者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进行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作者:房子琪

学校: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精选文章 ··


社工心声

社工实务

个案工作

社工考试

社工考研

社工漫画

社工

社工书屋

社工时讯

资源链接

专业工具

一米阳光


成为会员

福利多多

今天

11/18 星期日

/稿

等你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