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真题分析(一): 看看《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究竟考什么?

邂逅社工 2020-08-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瀛洲老农盼耕田 Author 朱希峰

文章有点长,悠悠别心急。权当是考试,练练你自己。


自2008年第一次举行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以来,至2017年为止,十年考试中《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真题有49题(如果包括2008年四川因地震而延迟考试所另出的一套试卷,应该有53道试题,但这一套试题“坊间”很少看到),对这些试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可以发现出题的许多规律,可以解答考生的各种困惑。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拿一些比较“经典”(经典的标准众说纷纭,就请各位看看本人分析的真题是否能算)的真题进行解剖,看看因为要从案例中“拆、堆、排、美”(具体策略可参见本人编写的、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8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点精讲》一书)出答案而让众人畏之如虎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究竟考一些什么内容。

 

下面先说说2009年第四题(这里需要请大家注意的是:该题分值为24分,请注意一点:分值高的试题并非因为难度大,而是需要考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解题。


现在再回头看2008、2009这两年“试水”的真题,确实多少有些“问题”——因为它让考生需要写的内容太多、篇幅太长,在短短的2.5个小时里,根本来不及写那么多。好在自2010年之后,每道试题需要考生书写的答案篇幅不再那么长了)。


试题正文是酱紫的: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经常抽烟喝酒,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除了种地、养猪、养牛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问题:

1、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概论,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

2、从优势视角看,丽芬拥有哪些资源?

   3、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4、从个人、小组、社区等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丽芬问题的策略。



答题思路


增能理论又称增强权能理论,散见于《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和《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两本教材中,比较详细的阐述见于《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六节增强权能理论中,《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一章也有简单描述。其基本假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为便于记忆,我们不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1)无力缘于环境个人的无力感缘于环境的压迫。


(2)环境阻碍权能社会环境阻碍服务对象无法实现权能。


(3)互动可增权能人人都有权能,权能通过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可不断增加。


(4)能力价值天予服务对象都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消除环境压制,权能自然可以实现。


(5)形成合作伙伴社会工作者与对象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是服务对象是否能与环境实现有效互动。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正是通过评估社会环境的优劣来寻找服务对象的资源优劣,通过改善环境来达到改变个人困境的目标。答题时可紧紧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排序、展开。



参考答案


1、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概论,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压迫所造成的。本案例中,丽芬的无力感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注:从“踩点得分”的角度,考生只要点明了“环境压迫”这一关键概念,阅卷老师知道你对此题的把握非常有深度,也许后面的内容就未必再去批阅了。)


(1)传统观念的偏见。


妇女主内、生女绝后,丈夫无力、婆婆恶语,这些是家庭环境给丽芬带来的压迫;(注:以上家庭观念和家庭环境,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组织,简明扼要、不要遗漏即可)


家丑难外扬、家事怎外断,这些是社会环境给丽芬带来的压迫,让丽芬在社区里抬不起头来。(注:考生在梳理考点时,一定要自己把握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没有遗漏。考生也可以将案例情景中的内容抄录一些作为展开部分,如……丽芬虽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承担着照顾家人生活的全部责任,但因为没能生下男孩,受到婆婆和丈夫的歧视,家庭关系紧张……但一是显得比较啰嗦,二是时间上也未必允许:所谓踩点得分,上述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的文字,即是考点也)


(2)社会支持的偏弱。


①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


A、家庭不给力。家里的丈夫和婆婆不仅自身角色不清、责任不明,而且还经常恶言相向,给丽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B、社区不着力。村民,以及村里同样遭遇的姐妹未能团结起来,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②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


C、组织不使力。村里的妇联、派出所、村委会等社区组织功能发挥不全,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通过“正式”、“非正式”的支持系统来分析问题,但答题时,可考虑将这两层抽掉,剩下A、B、C三层即可)


(3)性格内向的偏差。(注:这一点也可考虑不用写,但从其“内向”形成于外部环境压迫这个角度看,也可考虑写上。客观题多写是不会扣分的)


家事无靠、生女无后、离婚无脸、忧女无倚、自杀无望……(注:如时间充裕,可作进一步细化,将案例背景资料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梳理和再现,如:丽芬性格内向,因不能生男孩感到自卑,想过离婚,但无处可去;担心女儿,打消了自杀的念头等。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的巨大压力,让丽芬产生了强烈的个人无力感……)




2、从优势视角看,丽芬拥有以下一些资源


(1)生存能力强。种地、养猪、养牛,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农活家务一把抓,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2)敢于作抗争。在遭遇家庭暴力后,丽芬敢于向妇联和派出所求助。


(3)苦命姐妹多。村里与丽芬有相同遭遇的妇女较多,为建立支持小组,帮助其一起分享经验、分析问题、解决困境提供了可能。


(4)专业服务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驻村庄,为解决丽芬的困境提供了强大的专业资源。(注:以上答案的排序,仍可按照由内及外、由己及人、由小到大“圈圈放大”这样的技巧来编写)



3、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运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散见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教材第六章中,考生可以根据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社会工作价值观中一些主要观点,结合案例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在第一版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教材里,曾经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简要作了三个方面的梳理,但在此后两版教材里都删除了)


(1)女性地位的独立性女性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生活经验。社会工作者应当与丽芬的丈夫讲解“男女平等”的法律知识以及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改变其传统观念,尊重自己的妻子。(注:此即社会工作的价值原则中“尊重”个体之独特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的观点)


(2)女性资源的不足性妇女处于不利地位常常是由社会上的权力分配不均和资源不足所造成。丽芬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农活,而丈夫因长年在外,几乎对家庭没有贡献。社会工作者应该让丽芬的丈夫看到丽芬为家庭所做的牺牲,使其悔悟,令其明理。(注:此即社会工作关于个人问题的视角:“个人问题社会化的观点”)


(3)女性问题的社会性个人问题是由社会问题所引发的,因此,解决妇女困境必须进行社会改革。一是要开展社区教育,改变村里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二是要进行社区动员,将村里同丽芬一样遭遇的许多妇女组织起来,为争取自己的幸福而敢于抗争,共同构建美满家庭。(注:此即社会工作的一般原则:“解决个人问题必须解决社会问题的观点”)



4、从个人、小组、社区等三个层面,解决丽芬问题的主要策略有


(1)个人层面增强权能。一是理清思路:通过个案服务,协助丽芬理清思路,树立自信;二是激发潜能:从优势视角帮助丽芬寻找资源,增强自信,利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人问题。


(2)小组层面建立支持。将村里相同遭遇的妇女组织起来,建立支持小组,共同分析问题,获得相关经验,利用团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的问题。


(3)社区层面改变环境。


① 组织增能:一是对正式的支持系统:社区的组织——如村委会、妇联、派出所,二是对非正式支持系统,如:丽芬的家人、亲属、朋友、邻居等进行重点干预,改善认知、传授技巧、提升能力,共同构筑起一个功能强大、组织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② 意识打造:开展社区宣传和社区教育(重点是男女平等的国策),动员社区力量,增强社区自治,提升妇女自救和互救的意识和能力,营造一个宽松、理解、尊重的社会氛围,帮助妇女彻底解决问题。


这道题目之所以说它是经典,因为它的四个问题几乎覆盖到了《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专业理念和服务策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主题,我们不妨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

 

首先是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概论。即社会工作服务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提升技能(改善认知是关键)、改变环境,最终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让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回归社会。


服务目标

主要策略

生存

生存问题最重要。一是通过政府救助、社会帮困,解决对象的生存困境;二是通过传授技能,开展就业辅导,促成对象自食其力。

增能

改善认知是关键。一是通过改善认知,理清思路,恢复自信;二是通过学习技能,掌握技巧,激发潜能;三是通过改变环境,寻找资源,恢复功能。

回归

促进回归是归宿。社会工作服务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解决对象的具体问题,接续对象社会关系,恢复对象的社会功能,最终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状态。

 

其次是个人问题社会化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人在情景中”的基本观点的具体解释。这是一切社会工作服务的“基准点”。它包括如下三层意思:


主要观点

服务策略

地位的独特性

服务对象地位的独特性,决定了服务方案的“个别化”。

资源的不足性

服务对象之所以处于弱势,都是由于没有充分享受社会资源的“福利”所致。

问题的社会性

要彻底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必须从改善社会环境入手。


第三是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即每个人的身上、环境都有其自身的优势,而所谓的优势正是我们得以解决服务对象问题的重要资源(资源即优势)。而服务对象“愿意改变自身困境的愿望”正是最重要的优势(具体解读参见下面第四点)。

 

第四是社会资源(支持系统、支持网络)的种类与功能。社会资源的分类方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正式的、非正式的,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和文化等五个方面。


服务对象的

资源系统

(支持系统、支持网络)

1.非正式的:血缘(亲人:即直系亲属)、亲缘(亲属:即社会关系)、地缘(邻居)、业缘(同学、同事)

2.正式的:社区(村、居委会、乡镇以上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如是学生,则涉及学校)、相关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社会观念(社会意识)。

 

第五是个人(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直接服务方法的目标和策略。详见下表:


服务方法

(服务层面)

目标和策略

个人(个案)

(微观层面)

1、目标:理清思路,恢复自信。

2、策略:改善偏差认知,管理自身情绪,掌握生存技巧,正视人生价值。

小组

(中观层面)

1、目标:学习技巧,建立支持。

2、策略:交流感情,分享经验,学习技巧,建立相互之间的支持系统,用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的问题。

社区

(宏观层面)

1、目标:推动参与,促进自治。

2、策略:改善环境,增建设施,改造组织,共享资源;发动居民参与,建立社区组织,改变社会意识,形成良好氛围。


作者:朱希峰

来源:瀛洲老农盼耕田




2019社工考试官方教材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店了解



如果遇到考试相关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可添加小编微信(ID:xhsgin)咨询。


- END -



每日推荐(点击标题即可阅读)1、2019社工考试网上报名操作指南2、专业年限写0可能一切努力都白费了(除社工专业外) | 2019社工考试网上报名答疑3、参加2019社工考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备考经验分享4、我是这样一次性通过初级、中级社工考试的(非社工专业上班族版)5、我是如何以两科80多分通过社工考试的6、助理社工师考试经验(适合不喜欢看书的)7、我是这样一次性通过初级、中级社工考试的(非社工专业上班族版)8、资深社工教你如何备考2019社工考试(社工专业上班族版)9、我是这样通过社工考试的10、40岁宝妈一次性通过中级社工考试的通关秘籍11、社工考试如何备考?12、助理社工师证到底有多难考?80%人都败在这!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备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