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应用“紧急联系人”数据

黄姐姐HJJ 66号学苑 2022-09-08

正文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借贷场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验证一条信息的真实性(例如:你没办法确认申请人是否真的结婚,家里是否真的有子女),那么,我们还需要申请人提供这一信息吗?

相信对于这一问题,做业务的和做风控的会有分歧,做策略的和做模型的会有分歧,做信用的和做反欺诈的同样会有分歧。业务通常会想:对于一条无法确认真实性的信息,如果填写过于复杂,或者用户觉得这条信息过于隐私,则会影响客户的申请意愿,降低用户转化率。做信用和做策略的也会认为:我通过规则做决策,一定要基于真实信息,否则如何评估申请人真实的还款能力(信用)?

这话一点不错,但其实从反欺诈的角度来讲,用户申请自填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是客户的一种意图,或者说一种动机,是探测用户心理的最好依据。在跟一个信用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我们拿到了很多客户自填信息:住房情况,婚姻及子女状况,常住地址,月收入,职位名称等等。其实这些信息,此信用卡中心自己在做信用建模并评估给定额度的时候,也并不会使用,他们使用的全部是社保公积金中心、人行征信、学信网、法院执行等可靠来源的数据。记得黄姐姐人生中的第一个信用卡项目,就问了一个或许很多人都会问的问题:既然不会使用,那么,你为何还让用户填写?信用卡中心的负责人说:为了要核实信息啊,我们call center在拨打电话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话术,去核实用户填写信息的真实性。如果有很大虚构的成份,那么我们是不会发卡的,不单单只看信用评分。

说到核实信息的话术,黄姐姐在一个call center围观了几天,着实佩服。比如,在自填信息里你说,你的工作地点是在上海的徐家汇。那么,话务员会问:你的公司地址是上海徐家汇哪条路几号?乘什么交通工具上下班?如果回答地铁,就又会被问,那么是地铁几号线?在哪站上车?一共要花多久?如此一来,如果是伪造的信息,便很有可能会露出马脚。当然,如果想做的天衣无缝,必然需要对所填信息做足功课(一个合格的中介,会教你如何应对电话回访)。

回到主题,我们说,反欺诈建模和信用建模是有其不同侧重点的,甚至有时候是刚好矛盾的。因为一个欺诈分子,会采用包装完美的profile信息来伪装,而这在信用评分卡中会被评高分,因为从profile信息来看,这确实是一个优质用户啊!但从反欺诈模型评分中,则不一定表现良好了,因为看起来,这个profile信息里,似乎有包装和伪冒的痕迹。也就是,信用认为,一个这样的“优质用户”应该放款,他们寻找的就是优质用户;而反欺诈则认为,这样的“优质用户”可能反而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一个欺诈分子,目的不就是想把自己包装得特别优质嘛!这也是文章开头,黄姐姐问题的来源:信用评分,输入模型的数据最好是被验证的真实信息,否则可能会将某些骗子误判为优质用户。而反欺诈模型,则需要更多的揭露申请人意图的profile数据和behavior数据。

好,那么,黄姐姐回答一下文章开头的问题:如果是想做反欺诈,那么,则有必要让申请人提供这一信息。

我们今天的主角是“紧急联系人”,对于不对申请人信息作电话核实的产品中,紧急联系人通常只有在催收时才会使用到,这着实有些浪费了。那么,今天,黄姐姐就罗列一些对“紧急联系人”可能的使用方式。

与紧急联系人有关的信息通常包含三个:紧急联系人姓名,与申请人关系,紧急联系人手机号。

  • 关系谱图:关系谱图的实体节点为手机号,可以将所有申请人手机号和紧急联系人手机号作为节点,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关系谱图。在制作这一关系谱图时,我们需要搜集以下信息:紧急联系人是否也是本产品的申请人,可以用代码来做标记,例如:0-未申请;1-通过且未逾期;2-申请且拒绝;3-通过且逾期(这里也可以加入外部采购黑名单)。这里举个例子:

好,那么几个问题来了:

(1) 对于丁和己两位申请人,哪位应该通过呢?还是都拒绝?

(2) 如果我们在做营销推广,应该给戊推送广告吗?

(3) 如果我们想做用户下沉,那么,乙有机会接受重新审判吗?

答案见仁见智,判断方式也多种多样。从纯粹的统计角度来看,这6个人的群组,里面有1个人被确认为坏人(假设评分1.0分),1个人疑似坏人(假设评分0.5分),1个被确认为好人(假设评分0分),那么其hurt ratio(好人坏人比)如果按照人数来计算,为1:1,如果按照分数来计算,则为1:1.5 = 2:3,也就是无论从哪个口径来计算,都应该把丁和己都拒绝。但事实上,己可能只是一个FP(误伤),丁会出现坏账的概率更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建议从一个维度就把人判死刑的原因。对于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如果戊也来申请,那么他将遇到跟己类似的审判问题。第三个问题,由于乙和丙仅是“朋友”关系(普通关联欺诈),所以相比于丙丁的“夫妻”关系(直系关联欺诈),或许应该给到乙重新审判的机会,更可况其还有甲这个好人父母。只是需要从更多维度来考察,必要时加入人工审核。

  • 亲密度:在判定亲密度的时候,除了要看关系,如果能拿到通讯录和通话详单还应做如下判断(拿甲和乙举例):

(1) 甲的通讯录里是否有乙,乙的通讯录里是否有甲,备注名称是什么;

(2) 甲和乙的近半年/一年的通话总频率,通话趋势。

比如,乙说,我的紧急联系人是甲,但是甲的通讯录里并没有检索到乙,那么,是否甲乙的关系并未如乙说得那般亲密?再比如,我们通过对甲乙通话频率按月/周切片,发现甲乙只有在近一个月才开始频繁通话,且每次通话时长都小于10秒,那么,是否甲乙在伪造亲密关系?(特别说明:由于微信的普及,通话不频繁已经无法表示其关系不亲密了,因为其可能更喜欢用微信语音交流。但对于那种近期才通话频繁的行为,则应特别注意。)此外,乙说其与甲是“父母”关系,但其备注信息却标记成“贷款中介王经理”或者“客户李小姐”,那么,你还相信乙所声称的亲属关系吗?

还有一些其他伪装关系的笑话:比如黄姐姐在文章《玩转手机号码,让犯罪团伙无所遁形》中提到的,有一个团伙把10086备注为“爸爸”,然后在紧急联系人处统一填写了“父母”关系,并把这位“爸爸”设置成紧急联系人。这一点,真的要提醒一下产品经理,一定要记得对手机号码的合法性做校验。还有一些更幼稚的漏洞,甲说跟乙是父母关系,甲的年龄是25岁,过了一个小时,乙也过来申请产品,通过身份证解析,我们发现乙的年龄只有26岁,对此黄姐姐想问一句,你们到底是谁养育了谁?在年仅一岁的时候?还是说,是养父母关系?此外,还有那种特别不走心的,在婚姻状况一栏填写“未婚”,在紧急联系人关系处选择“夫妻”关系。喂喂喂,小朋友,法律可是不会承认你把你的男/女朋友定义成“夫妻”的哦!

  • 地址解析比对:通过对紧急联系人手机号中间四位编码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到其手机号归属地。这一归属地,可以与申请人的出生地、户口所在地、常住地址、卡寄地址、申请人手机号归属地、IP所在地、GPS所在地、公司地址一一比较,也可以写成固定的比对组,例如,如果关系为父母,则比较(紧急联系人手机号归属地,申请人出生地),(紧急联系人手机号归属地,申请人手机号归属地)两组;如果关系为“同事”,则比较(紧急联系人手机号归属地,申请人公司地址)一组等等。这里要特别强调,比对结果若不match,并不能说明这个用户一定坏,只是需要特别留意,必要时加入人工审核。

紧急联系人往往比通讯录和通话详单更容易处理,如此唾手可得的观察角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位千万不要放弃尝试。

黄姐姐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客户项目组一位同事坚持未来要把“紧急联系人”去掉,理由是会影响用户转化率。而在另一边,从舆情监控信息看,由于经济大环境每况愈下,黑中介们在不断降低手续费来招揽生意,给他们的客户让利。黄姐姐对此真是痛心疾首,如果客户爸爸能够看到这篇文章,望仔细斟酌,收回成命!拜谢!


来源|知乎

作者|黄姐姐HJJ



更多精彩,戳这里:


|这是一份可以让你很牛很牛的风控技能包|

|解析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流程及检验标准|

|客户流失预警模型-GBDT建模|

|基于R语言的信用评分卡建模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